鮑杰
摘要:由于我國對民族管弦樂的重視,對音樂教師的素質有7更高的要求。為了實現我國民族管弦樂人才的進一步培養,完成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本文通過分析民族管弦樂教學與排練的特點,對如何構建校本課程評價體系進行了分析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是由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在“校本課程會議”上,由多名教育教師提出的,他們認為學校應該自主的對課程進行開發與設計,從而實現“以校為本”的觀念,這一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廣大高校的關注,并迅速的推廣,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如果我國管弦樂要想實現人才的培養,需要注重校本課程的特點,從而能夠構建合體的評價體系,實現對人才的培養。
一、民族管弦樂課堂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評價的內涵
評價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判斷的一種方式。對民族管弦樂的學生進行評價可以有效的了解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它主要是根據民族管弦樂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通過一定的評價標準,給予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結果的判斷。
(二)評價目標
民族管弦樂的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技術型和創新型音樂人才,其中最基礎的要求是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在培養音樂人才的時候,不應當只是培養學生的知識性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演奏管弦樂的能力。
二、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
傳統教學當中,只是注重對音樂理論性知識的傳授,隨著我國教育的大跨步前進,對各大型的人才的培養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因此學校在培育學生時,要打破傳統的評價體系,構建綜合民族管弦樂課程評價體系。
要實現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主要需要從三個層面來評價,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一)診斷性評價
在新課程開始之前,要對學生已有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測。無論是哪方面的人才培養,學生對理論性知識的掌握是最基礎和重要的一步。如果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夠,將會導致在演奏的過程中出現眾多的問題,因此在建設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時,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評價要給予高度的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音樂知識的評價,更是構建學生音樂知識的過程。在進行理論知識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對管弦樂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自主的學習,才能培育出更好的音樂人才。
學生在掌握了管弦樂的理論知識之后,更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我國教育部的調查,目前大多數的音樂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仍然是考察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專業技能的評價,使得學生對實際操作并不重視。長期以往下去,管弦樂課程培養的人才只是理論性的人才,然而我國現在需要的是技術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人才脫節,造成我國教育改革進程舉步維艱。因此,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評價和專業技能評價并重,教師在進行理論知識培養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將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管弦樂器,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形成性評價
不同于普通的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從而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常采用非正式考試或單元測驗的形式來進行,比如在考核學生音樂的鑒賞能力,學生只有在具備了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之后,才能在創作出質量高的管弦樂章。因此教師在教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比如在教師在講授的民族管弦樂曲,《瑤族舞曲》時,教師可以指出《瑤族舞曲》第一樂章中主要表達的主題和抒發的情感,為學生先打個樣,在進行第二樂章的時候,讓學生主動的去感受音樂,與作者形成感情的共鳴。鑒賞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講出第二樂章當中,作者運用的基調和表達出的感情,在提高學生的管弦樂鑒賞能力的同時,通過形成性評價,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展情況,獲得教學過程中的連續反饋,為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參考。
(三)總結性評價
民族管弦樂課程教學結束后,了解教學對學生的成果,要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要考核學生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效果以及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考核。比如課堂測試以及匯報演出。因此在進行評價時,老師可以將學生聚集在課堂,讓學生單獨或者組建一個小組,自行選擇要演奏的管弦樂,教師在根據各位學生對管弦樂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評價。當然老師不能只是根據一次考核,就判定學生的成績,還要根據學生在平時的表現,綜合性的對學生進行總結性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公平的獲得對民族管弦樂掌握程度的真實情況。
結語
在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當中,始終要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但是,由于以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方式比較單一,從而導致民族管弦樂成才效率較低,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民族管弦樂校本課程的重視。為了加快實現我國民族管弦樂的人才培養,需要我們明確民族管弦樂下的評價指標,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