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琴

摘要: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理念的提升,也是調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一項制度安排,因此,分析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發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普惠金融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在市場主體、產品與服務以及外部環境建設上仍有改進空間。未來,普惠金融的發展仍需政府和其他金融主體的共同努力,以盡快增加普惠金融供給,培育普惠金融需求,完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關鍵詞: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對策分析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是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提出的概念,其被定義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簡單地說,普惠金融是讓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務、改善經濟條件并提升生活水平。可見,普惠金融內涵應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理念的提升,應當惠及并非自愿的、被傳統金融排斥的弱勢群體;另一方面,普惠金融應可負擔且可持續,并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普惠金融的特征
普惠金融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全面性。既包括服務客體的全面,也包括服務種類的全面。不僅提供銀行貸款,還提供儲蓄、保險以及現金支付等服務,幫助個人及家庭實現投資、消費和發展的有效平衡。二是公平性。普惠金融強調每個主體享受的各種金融服務的權利是平等的,并不受其年齡大小、財富多寡以及社會地位高低的影響。三是可持續性。從供給角度來講,普惠金融強調的是商業可持續性。從需求角度來講,普惠金融服務的群體通常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更加需要低成本和便捷的服務以滿足其生存的持續。可見,普惠金融是實現金融公平以及經濟包容性增長的一個長期過程。普惠金融發展在促進金融改革、維護金融體系平穩發展、減少貧困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
二、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現階段我國普惠金融的供給者由國有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供給者擴大為新型金融機構和網絡金融服務者。
(一)普惠金融的供給
1.傳統金融服務提供者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傳統金融服務提供者均對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利用自身優勢,加強物理網點維護與發展,推動支付基礎設施完善,并對產品進行創新和變革。根據《2019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我國每10萬人擁有自動柜員機(ATM機)79臺,高于亞太地區平均水平63臺;每10萬人擁有銷售點情報管理機(POS機)2356臺。平均每人擁有7.6個銀行賬戶,持有5.7張銀行卡,這一數據與2014年末相比分別提高了60%和50%。人均銀行賬戶數和持卡量明顯提升。除設置機構網點外,新的經營模式如便民服務點、助農取款服務點等也在不斷推出,這些都有助于基礎金融服務的進一步覆蓋。同時,商業銀行還進行了存款理財產品和信貸理財產品的創新,向三農和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服務。例如,農業銀行推出的金融科技融合新產品——小微企業融資產品“微捷貸”,在滿足小微企業特殊性質的小額融資需求的同時,還有效把控了潛在風險。
2.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提供者
包括農村資金互助社和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小額貸款公司,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服務的缺失,拓寬三農服務渠道,豐富金融服務種類,從而提高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水平。以村鎮銀行為例,根據中國金融新聞網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組建村鎮銀行1621家,其中,中西部地區共有1063家,占比65.6%。村鎮銀行現已覆蓋全國1286個縣,縣域覆蓋率高達70%。村鎮銀行資產規模達1.51萬億元,負債規模1.33萬億元。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在其各項貸款的占比達91.18%。
3.金融科技公司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許多金融科技公司如非銀行支付機構、P2P網絡借貸以及互聯網銀行等,利用線上既有平臺的規模化效應,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提供新穎的金融產品,給普惠金融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以P2P網貸平臺為例,根據網貸之家數據,2013年至2017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和成交金額急劇上升,2018年開始回落。2017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1931家,成交量達28048億元。2018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為1021家,成交量達20347億元。2019年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激降至343家,成交量為9649.11億元,相比2018年全年的成交量減少46.24%,全年成交量創了近5年的新低。由于行業出清以及“三降”的持續推進,P2P網絡借貸將加速轉型,或退出或申請網絡小貸牌照謀求生存。
(二)政府出臺多個普惠金融政策文件
對于普惠金融,政府持大力支持態度,在2015年后,出臺了多個與普惠金融相關的政策文件,旨在讓所有市場主體均可以享受到均等的金融服務,代表性的如《國務院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的通知》(國發〔2015〕74號)與《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2016年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6〕24號)。這類政策文件的出臺,為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發展環境,讓我國普惠金融步入規范化發展渠道,大大解決了弱勢群體的金融需求。
(三)金融產品種類多元化
在政府大力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普惠金融服務取得了驚人步伐,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務體系,服務覆蓋面拓展,移動互聯網支付得到一定普及。在互聯網與金融行業的深度融合下,各類新型金融服務類企業不斷涌現,如平安普惠、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金融產品類型也越來越多,線上貸款、數字保險、螞蟻借唄、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金融產品相繼推陳出新。這類新型金融產品的運用是傳統金融服務的重要補充,進一步提高了普惠金融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讓普惠金融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三、我國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普惠金融理念有待普及深化
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信貸補貼和慈善活動,而是一種可持續的金融理念,其關注的是政府和私人部門如何通過合作互動將更多群體納入金融生態體系中。由于各級地方政府和私人利益相關者未能完全理解這個理念,一些地方出現了經營低效和管理失當的問題,從而阻礙了普惠金融發展。
(二)金融產品與服務單一
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是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不豐富。普惠金融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并不僅僅是補貼,而應該對不同目標群體設計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隨著民營經濟的活躍和三農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原有產品并不能很好地覆蓋客戶需求,因此,金融服務提供者需為此進行創新和變革。
(三)普惠金融體系不健全
要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體系支持,由于普惠金融的發展時間還短,還尚未制定出完善的體系支持,在監管措施、會計基礎設施、金融法律設施上,都存在一些需要填補的空白地帶,這是下一階段需要重點關注、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國當前的金融市場層次較為單一,缺乏多層次的融資平臺,以公司公開發行股票融資為例,公司股份是在滬深交易所面對全國公開發行的,由于我國暫無面向省、市層面開展股票公開發行的省、市級融資平臺,導致小微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及資質情況等原因無法通過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普惠金融難以在小微企業中實現普惠。
四、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普惠金融產品創新
普惠金融機構應當嘗試創建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及時并有針對性地滿足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針對小微企業,可以利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科創板增加小微企業的融資品種。可以完善抵押貸款機制,采用靈活而風險可控的方式增加對小微企業的融資。針對三農,應當鼓勵保險業的深入,設計出有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同時,進一步開展農產品期貨的交易試點,豐富資本市場的層次,拓寬融資渠道。
(二)培育普惠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發展地區差異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許多偏遠地區的人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因此,應該進行系統的、周期較長的普惠金融宣傳,讓更多群眾清晰、真實地了解普惠金融和自身需求。同時,應該普及新型金融機構和最新金融科技知識,讓有需求的群眾可以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服務。
(三)擴大普惠金融知識覆蓋面
為了讓社會大眾對普惠金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需要發動銀行、保險、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宣傳作用,大力宣傳相關知識,提高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向人民群眾普及相關金融知識,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渠道推廣網絡安全知識和普惠金融知識,在社會上為普惠金融的發展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同時,重視對普惠金融服務者的培訓,提高他們對普惠金融的認知水平,促進普惠金融有序發展,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讓更多群體從中受益。
(四)不斷完善普惠金融體系
普惠金融是一個能夠有效惠及社會各群體的體系。要完善普惠金融體系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強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與此同時要構建多層次、覆蓋面廣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現有金融機構服務向鄉鎮延伸,創新服務模式,加強金融、財稅、產業等政策的有機配合,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
綜上所述,普惠金融的發展既便于我國的統一部署,訂立階段性的普惠金融政策,又便于相關機構完成調度與參數分享,深入完成普惠金融數據統籌工作,便于構建準則化的普惠金融數據庫。有助于普惠金融系統的構建,進而讓改革與發展成果轉化,讓普惠金融覆蓋區域開始發展、進步,給當地民眾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孫璐璐.普惠金融助推鄉村振興路徑研究——基于蘭考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案例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4.
[2]孫璐璐.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蘭考縣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實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09.
[3]彭惠新.探索獨具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訪興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顏勇[J].中國信用卡,2019,11.
[4]陸岷峰,徐博歡.普惠金融的風險特征和管理研究[J].華北金融,2019,02.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