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成為當代視覺藝術關注的主題之一。筆者通過創作木版畫《諾亞方舟》的實踐與探索,將生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進行主題表達,提出黑白的表現張力、刀法的運用技巧以及造型的表現方式是木版畫創作的關鍵,以此探索木版畫創作的魅力。
關鍵詞:生肖;木刻;黑白;刀法;造型
中圖分類號:J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9-00-04
生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意義和價值,綿延于我國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是中華文化中一顆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關于生肖文化的起源,說法不一,而有記載的最早說法是清代趙翼《亥余叢考》的“起于北俗”,漢朝時期由匈奴傳入中國,經過戰亂,國與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碰撞,這一習俗真正盛行起來的時期是在東漢初年,也是趙翼所描述的“十二相相屬起于后漢”。[1]生肖文化對大眾生活的影響至深,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屬相,每年都有對應的生肖年,生肖文化的存在將每一個炎黃子孫緊緊聯系在一起,產生潛移默化、源遠流長的影響,是我們民族的特色,也成為許多藝術家創作的主題。
眾多的藝術形式中,生肖主題的版畫以傳統的木版年畫較為多見,而在當代版畫中并不多見。黃永玉的十二生肖版畫是他的成名作,一經問世就被制作成了郵票,是我國郵票收藏的里程碑。畫中圖文相得益彰,風格迥異,極具漫畫色彩,有的令人捧腹,有的靈動可愛,其中也不乏讓人深思的畫面,在保留動物特征的同時也具有人的神態特征,具有很深的時代烙印。顧志軍所作的《無屏齋全本十二生肖圖》,與黃永玉的十二生肖版畫有些共同特征,都是圖文結合,但一眼看過去有一種國畫的韻味,是將國畫中詩書畫與版畫巧妙結合起來,生肖表現為寫實的形象,將多種傳統文化結合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這12幅版畫從2007年開始到2019年完成,用了12年,每幅畫的背后都承載著中國不同年份的印記。班苓的十二生肖極具特色,她弱化了生肖的一般特點,更準確來說像是一種符號,構圖采用平面化,色彩也十分具有張力,更具個人的特色,也是生肖主題在版畫中新的探索。
生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在當代背景下被廣泛應用在包裝設計、插畫、服裝設計等方面,樣式豐富多彩。生肖主題的木版畫卻鮮為少見,筆者在木版畫《諾亞方舟號》中,將生肖與西方傳說故事“諾亞方舟”相結合,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表現生肖文化,中西方文化相碰撞,不僅呈現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傳達出新時代視覺形象的創新理念,體現出版畫創作的民族性。
1 黑白布局與視覺力量
一幅完整的畫能起到賞心悅目的作用,從色彩到構圖、用筆到表現,無不是作者背后精心的布局。木刻黑白版畫的核心是黑與白的平衡,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無數次的斟酌考慮與對比。黑與白是自然界中最極致的兩種顏色,有白的地方必有黑來襯托。艱難之處也在此,如果所用顏色種類多,版畫中的一些小缺陷可以運用多種色彩平衡去彌補、掩蓋,而黑白版畫只有黑與白,創作者需要用兩種顏色去布局、塑造形體,甚至表達個人情感,畫面少不了黑與白的博弈,創作者更是需要協調平衡這種“博弈”,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如力群所著《林間》對黑白的運用十分恰當,樹枝與松鼠是黑色剪影,背景是白色,運用背景的白襯托松鼠與樹枝的黑,給人一種在逆光下的視覺錯覺,樹枝的繁茂襯托松鼠形象的簡單,帶給讀者身處林間看到活潑的松鼠形象產生的安逸感。黑色的存在少不了白色的平衡,白色也需要黑色的適當襯托,正是這兩種最極致的顏色組合碰撞在一起,才會進一步突顯木版畫的力量感。《諾亞方舟》版畫作品中,黑白對比強烈,白離不開黑,黑也離不開白,二者相互統一、相互影響,但黑與白之間需要灰的過渡,增加協調感,產生層次感,這也是黑白版畫耐人尋味之處。畫面中動物之間、大海與天空之間,處處都需要黑與白的精心布局,依靠兩種顏色將虛實、空間關系表達出來,使之成為一曲“動人悅耳的音樂”。
黑白版畫給人的視覺沖擊力較強,強烈的對比能給人帶來冷靜的思考,黑白的布局對視覺力量也至關重要。將黑白的對比關系運用到畫面中,動物位置前后的對比,海浪、船、動物之間的對比,都是為了增加畫面的視覺力量感,從而為作品主題的內涵服務。木版畫《諾亞方舟》通過塑造12個動物在面臨危險時的神態表情,表現十二生肖動物在面對困難時不畏懼艱難險阻、乘風破浪前進的氛圍,旨在形成一種敘事性,使讀者產生聯想,增加趣味性。如張廣慧的黑白套版木刻《洗發的人之一》運用不同方向的線交叉疊加,形成了灰調為主的畫面,增添了一種安靜而又沉重的色彩,畫面通過描述似是沉思的洗發男人來抨擊社會黑暗的一面,極具諷刺意義又引人深思。在畫面中僅僅依靠黑白的布局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將更多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通過視覺力量的沖擊打造畫面的意境美,通過意境的營造引導讀者深思,達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黑白布局是視覺力量的基礎,視覺力量也離不開黑白布局的作用。
2 刀法運用與觀念表達
木版畫最有魅力的就是刀味和木味,由于其間接性,與直接繪畫相反,是在黑底上以刀代筆增加白的表現,這同樣也是一種思維的轉換。作者的畫稿所要處理的不僅僅是黑白關系,畫稿中所要運用的刀法也要提前準備預案,達到胸有成竹。但是在刻版過程中,也會遇到計劃有變的時刻。《諾亞方舟》版畫作品畫面中的動物形象都是寫實中融入表現,動物的色調都偏灰,在刻制過程中遵循點線面的組織關系,灰色部分用點和線,亮出和暗處則用面來概括,并選用了三角刀來刻畫動物。小號三角刀能產生一種細膩感,在動物的毛發處理上更具優勢。圓刀則給人圓潤飽滿的感覺,在創作中用在海浪的刻畫上,營造海浪湍急的氣氛。不同的刻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同一刻刀也會因用力不同而效果不同。
刻刀不同于筆,它在板材上直接產生的就是點線面,點線面的關系在畫面中極其重要。遇到微小的局部、細節更加深入細膩的時候選用點來進行刻畫,點越大亮面越多,密集而規則的小點則能制造出灰面,從而起過渡作用,使畫面中的黑與白產生層次感,不規律的點增加畫面趣味感,掌握點的大小、疏密,在適合的地方運用,可以豐富畫面。
同時,畫面中線的表現也很重要,直線、曲線、交叉線等,每種線傳達的力量不同,或剛強有力,或柔軟似水,或似斷非斷。木版畫《諾亞方舟》通過使用不同刀法、不同力度刻制線條,力求線條變化豐富。同時,講究秩序美與無序相結合。有規則而密集的線制造出細膩、整齊感,視覺上是給人舒適感的灰,疏松的線則制造歡快的視覺感,不規律的線制造豪放感,達到松緊有序、穩中求變。畫面中不能一味追求刀法、技法,還要根據畫面中布局安排、造型表現的需要適當運用,精準到位又不失隨意,刻意中又追求自然。例如佐恩的版畫中雕刻多為不規則線條,亂中有規則,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到位,從畫中也能看出佐恩自由奔放的天性。
點和線的結合又可以組成一個面,隨著點和線組合的變化,面也在變化,點可以創造面,線也可以創造面。如果說黑白是五線譜,那么點線面就是五線譜上跳動的音符,版畫家就是排列“音符”制造美妙的“樂曲”,將點線面以不同的刀法、不同的方式組合安排,從而造就了每個藝術家不同的風格,帶給觀賞者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3 造型表現與獨特審美
木版畫《諾亞方舟》采用寫實風格,畫面的灰調占據的面積居多,在刀法上更加追求細膩。刻畫動物多運用三角刀,線條細而密,毛發順著動物的形體結構來刻畫,增強了真實感,也能在形不散的基礎上增添木刻的韻味。海浪則采用圓刀,不同于動物需要緊密貼合造型,更多需要隨意感,下筆時可更加隨意豪放,加大使用刻刀的力度,增加確定感,展現出海水的波濤洶涌。刻畫動物造型復雜,刻畫海水則簡潔明了,一繁一簡,使畫面達到視覺的平衡與互補。動物作為整個畫面的重點處理對象,對其造型的把握更傾向于嚴謹,這也是在考驗作者的造型把控能力。
木刻離不開堅實的素描基礎,畫稿步驟與制版步驟需要緊密結合,采用收—放—收的創作模式,在畫稿中完成最基礎的步驟,反復斟酌動物的形態、神態以及位置的安排,將動物形體、細節詳盡地刻畫出來。前期的造型框架起到“收”的作用,有收就有放,制版步驟起到的就是“放”的作用。畫稿屬于一種加法,制版步驟屬于減法,去除素描中冗雜的部分,用概括簡潔的語言表達畫面內容。印刷步驟對畫面起到“收”的作用,期間產生的藝術效果將藝術家的感情收到畫中并起到點睛之效。在造型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刻刀、不同的力度,使素描稿在木板上產生刀味、木味,版畫的魅力也在于此。畫稿是一次創作,制版是二次創作,并且是對畫稿的升華,或者說注入靈魂。多次創作疊加會產生意外驚喜,在技法、布局安排之下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是版畫的魅力所在。
木版畫的獨特審美性體現在刀痕肌理上,不同于直接運用畫筆講究筆觸,而是運用刀留下刻痕表現畫面內容。版畫中的刀味、木味所制造的是人為的肌理,有意識地在創作時留下刀痕,增加視覺美感,使讀者感受一種無意識之美。版畫還具有間接性,木版畫的板材取于自然,板材的肌理也影響著畫面內容,還可以達到升華畫面的效果,更好地呈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板材上的肌理能增加畫面的自然之美,不同的木板材印制的效果千差萬別。木板上的木紋是大自然中自然形成的,不容忽視,利用好木紋可以優化作品的效果,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選擇時需要結合想要達到的畫面效果。肌理作為美的重要因素,在與作品內容特征有效、完美結合的過程中會使版畫藝術作品出現一定的畫面肌理,而肌理作為作品本身的一種形式要素,將作品的表現技法和內容緊密聯系到一起。[2]
版畫在印刷時的墨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水性用墨可使畫面通透,油性墨則會產生一種厚重感。印刷紙張的不同影響著最后畫面效果的呈現,有的宣紙吸墨能力強,有的則吸墨能力差,在最后的環節,可選用不同的紙張實驗,以達到最佳效果。制版印刷環節與我國的雕版印刷術相似,同時也有不同。從根本上制作目的不同,雕版印刷是為了將文化通過更便捷的方式傳播下去,版畫僅僅是表達個人內心世界,體現一個人的審美追求與內涵;雕版印刷因社會文化需求而產生,版畫因人的精神追求而產生;雕版印刷所傳達的內容每個人都能理解,版畫創作所產生的效果因人而異,對其意境、內涵的理解離不開讀者的個人閱歷,是創作者與讀者的情感互動,甚至讀者會與畫中的內容產生共鳴,版畫創作塑造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無不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黑與白的強烈對比下塑造的形象,使得木版畫中的造型表現獨具特色,刀法技巧的運用使版畫特殊于其他畫種,在創作過程中每個步驟的可變性使得版畫更具魅力,藝術家獨特的風格語言與版畫獨有的特性結合。《諾亞方舟》運用版畫獨特的審美,將我國生肖文化融入創作,呈現別樣風味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帶給觀者獨特的視覺審美感受。
4 結語
在版畫創作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刀法技巧之外,有時刻畫過程中的“突發奇想”也很重要,突如其來的靈感在素描稿中是計劃不到的,這也是在版畫創作過程中的意外收獲,這種意外收獲要隨時記錄下來,為下一次創作提供參考。創作的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創作就是人將大腦中以現實為基礎但高于現實的內容通過物質媒介實體化,是現實與想法的統一。在木版畫創作中,創作者追求的是黑白秩序與視覺效果的統一、刀法技法與觀念表達的融合、造型表現與獨特審美的協調。總之,藝術創作對任何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來說,都是在未知的情況下的一種成長。
參考文獻:
[1] 馬英昌.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探微[J].西北師范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4):43.
[2] 朝晨.肌理語言在版畫創作中的運用探析[J].美與時代,2018(08):44.
作者簡介:武瑞瑞(1998—),女,山西呂梁人,運城學院美術與工藝設計系2016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
指導老師:張文菊(1980—),女,山西運城人,研究生,碩士,運城學院美術與工藝設計系副教授,美術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版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