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佳慧 韓濱陽 羅晶鈺 沈超
摘 要:營商環境的優劣關乎企業的經營績效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近年來營商環境的優化逐漸成為我國關注的焦點,然而當下營商環境的治理缺乏合適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可靠的評估結果作為保障和依據。本文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營商環境的已有研究,重新對營商環境進行界定,并從微觀、動態的視角,在政務輿情大數據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區域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新思路。
關鍵詞:營商環境? 評價指標? 政務輿情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9(a)--02
營商環境最早于2002年由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提出,目的是為了通過對各國中小企業的相關經濟指標進行評估計量及分析比較,以此為各國或各地區改善現有的經濟環境提供參考依據,營商環境的優劣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商事便利程度,也是反映其經濟實力的關鍵因素。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后,營商環境在我國戰略決策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2017年6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作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強調“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優化營商環境成為十九大之后“放管服”改革的新目標,同時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1 營商環境的界定
世界銀行于21世紀初成立Doing Business項目小組,負責企業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創建及評估比較,并于2003年初次發布《營商環境報告》,自此營商環境逐漸被公眾所熟知且被各國各地區所重視。
對于“營商環境”一詞,世界銀行將其定義為企業在申請開設、生產經營、貿易活動、納稅、關閉及執行合約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規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等條件的綜合[1]。也有學者認為營商環境可以理解為某一經濟體政府在一定時期內為經濟發展而通過政治、經濟、法治及對外開放等多領域的系統改革所營造的影響投資主體從事商業活動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治環境以及國際化環境等各種環境的有機結合體[2]。婁成武、張國勇(2018)從市場主體的角度出發將營商環境界定為某一地區的市場主體所面臨的包含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基礎設施環境、要素環境等在內的發展環境,是政府所提供的各種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外在表現。陳偉偉、張琦(2019)將區域營商環境定義為某一區域內對企業生產運作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外部環境,且這些外部環境對企業存在普遍影響,是企業無法通過自身能力輕易改變的,若想改善這一外部環境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力量的介入[3]。
本文從影響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出發,認為營商環境是指影響企業和個體經濟商事行為的所有外部因素的綜合表現,包括社會環境、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及法制環境。社會環境是指為經濟個體當前所處的并為其提供基礎保障的物理環境、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之和。市場環境是指影響經濟個體進行貿易的外部社會經濟環境,包括勞動力情況、金融市場情況等。政務環境是指影響經濟個體運營的關于政府處理行政事務的外部和內部因素的總和。法制環境是指經濟個體當前所位于環境的法律和制度建設情況。
2 營商環境評價機制研究
目前,就媒體關注和政策影響力來說,國外具有相當權威性的研究項目當屬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每年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其通過選取國家典型城市,對內資中小企業進行考察,提出地區性的詳細報告,并進行評估和排名,同時提出監管和改革的建議,所提供的基準指標可供學術界、媒體、私營部門研究者及其他關注各國營商環境的人士作參考。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營商環境的評價。李克強總理指出,必須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行“簡約”之道,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從而優化營商環境[4]。國家發改委也從衡量企業全生命周期、反映城市投資吸引力、體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水平三個維度,初步構建了指標體系,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而國內對區域營商環境指標評價主要是通過各省份對本地的營商環境進行評測,得出的基準指標用于優化當地的營商環境。楊濤(2015)對山東、江蘇、浙江和廣州四個地區的營商環境比較得出應從市場發展環境、政策政務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這三個方面對區域營商環境進行研究[5]。魏淑艷、孫峰(2017)從政府環境、經濟因素、基礎設施、社會狀況、自然條件方面對營商環境的現狀和不足進行研究,建立適用于東北地區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6]。
從目前國內外對營商環境的研究狀況來看,世行所研究的范圍較廣、研究個體較多,雖然所研究的對象選取的是國家典型城市,但是特殊性不能代表共性。從這方面來看,世行指標具有很大的自由度,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也有待研究。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較大,各省份的營商環境情況也不盡相同,如果單用世行指標對我國營商環境進行評價,那適用性極差。而國家發改委雖然從三個緯度給出了營商環境研究的指導方向,但與世行指標卻有著相同之處,即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對營商環境進行研究,范圍較廣、個體較多,較為片面。此外,我國各省份的營商環境各有特點,各省自評得出的基準指標并不適用于其他省份。而且從指標的評價角度看,大多都趨于宏觀,對于微觀角度的營商環境很難進行指導和建設。營商環境建設不僅要在宏觀方面給出基準指標,還要更多地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挖掘,如基于政務輿情對區域營商環境進行研究,這以社會公眾為主體作出根本判斷的結果會更具可靠性。
3 基于政務輿情的區域營商環境評價
依據現有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看,目前國內外營商環境的測評體系側重于靜態和宏觀視角,并不能從微觀角度全面地評價一個區域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發布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從企業生存周期角度出發,以宏觀靜態的視角來對地區或國家的營商環境進行評價,所研究的范圍較廣,不完全適用于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國情。而國內現有的評價地方營商環境的指標體系尚未統一,缺乏數據支持,難以指導政府微觀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指標的建立不僅要從宏觀的方面給出基準指標,還應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深入挖掘。本文認為可以從政務輿情角度出發,對我國的營商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基于輿情的整體性、微觀性、動態性和可評比性原則,將政務輿情和區域性的營商環境相結合,構建一個更適合我國國情的、基于政務輿情大數據的區域營商環境指標體系。
政務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與政府相關的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政府及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它是較多群眾對關于政府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等表現的總和,也可以說是公眾在網絡空間對公共治理意見、態度和情緒的具體反映。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的盛行,民眾對于外部事物刺激的反饋渠道隨之增多,對于意見和想法的表達欲望也隨之增強。政務輿情反映了社情民意,為政府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方向。政府信息平臺作為政府觀察網絡輿情的一種工具,很好地收集了居民的關注熱點,在解決共性問題的同時,還能夠幫助我們從區域視角考慮不同主題、領域的輿情事件的關聯,跳出對單一事件的話題研究和行業或領域問題的研究。比如12345政府信息平臺24小時的連接政府與民眾,它擁有數據數量龐大、結構明顯、可信度高,能直觀地反映區域營商環境的動態變化。政府作為營商環境評價的主體,既是下達營商環境優化文件的決策者,又是推動地區營商環境發展的執行者。基于政務輿情來構建區域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不僅能使政府動態跟蹤區域營商環境的發展,實現從微觀視角優化營商環境,而且更具有實用性。
4 結語
本文認為區域營商環境是指某一區域內影響企業和經濟個體進行商事活動的所有外部因素的綜合表現。目前國內外關于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視角較為宏觀和片面,且評價所需要經歷的時間周期較長,我國政府難以根據其評估結果進行落地優化,所以需要從微觀角度建立區域營商環境的指標體系。本文認為基于政務輿情來構建區域營商環境指標具有微觀性、動態性、科學性、整體性等特點。政府服務平臺作為社情民意的主要匯集地,匯聚了大量政務輿情,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當前區域的營商環境情況。且基于政務輿情的區域營商環境指標評價體系適用于各省進行評估和比較,這有助于各地區政府從微觀視角動態跟蹤營商環境的發展,及時發現現階段營商環境的短板和不足,為下一步營商環境的優化提供主攻方向。
參考文獻
婁成武,張國勇.基于市場主體主觀感知的營商環境評估框架構建——兼評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模式[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06).
宋林霖,何成祥.優化營商環境視閾下放管服改革的邏輯與推進路徑——基于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指標體系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8(04).
陳偉偉,張琦.系統優化我國區域營商環境的邏輯框架和思路[J].改革,2019(05).
李克強在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行政管理,2019(07).
楊濤.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魯蘇浙粵四省的比較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13).
魏淑艷,孫峰.東北地區投資營商環境評估與優化對策[J].長白學刊,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