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以主人翁的身份進行思考與探究,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教師的講解或知識的輸入。基于此,筆者提出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法來設計教學活動。為了更好地闡述觀點,筆者以小學地方課程“浙江傳統習俗”一課為教學案例,先后從教學思路與應用策略兩個方面來分析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希望給小學地方課程教學帶來更多啟發。
關鍵詞:小組合作;地方課程;傳統習俗
中圖分類號:G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4-0022-02
引 言
小組合作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更加靈活,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這為學生交流的輕松開放營造了良好氛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的可能性[1]。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討論將更具有針對性。下文將對如何在小學地方課程“浙江傳統習俗”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展開分析。
一、小組合作模式的小學地方課程中的教學思路
1.以特定內容為學習主題
為了避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脫軌”,教師需要為學生選定學習主題。以學習研究浙江的生活習俗為例,它涵蓋了吃、穿、住、行等多個領域,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以抽簽的方式來選定本組的學習主題。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小組都可以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來透徹掌握知識點。同時,學生也可以在最后的總結環節了解其他小組的學習內容。這種方式既保證了小組學習的專注度,又保證了學習內容的全覆蓋。
2.以多種渠道為學習方式
在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模式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動腦筋,通過多種渠道來學習知識[2]。比如,在學習關于浙江各地的飲食、服飾、居住、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習俗時,除了從教材中獲取知識外,學生還可以從課外的教輔書籍、影視資料、歷史年鑒、地方文化刊物、地方博物館和圖書館、網絡平臺等渠道來搜集資料。由于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組內成員可以每個人負責一種或幾種渠道,如此一來,資源整合與信息搜集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從而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3.以合作互助為學習宗旨
小組合作模式的關鍵詞是“合作”,因此,在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模式時,教師應提醒學生以合作互助、共同進步為原則。具體來講,其一,重視組內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鼓勵大家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二,重視組內成員之間的互補,鼓勵大家取長補短,在組內學習時發揮自己的學習長處與優勢;其三,重視組內成員之間的互相監督與鼓勵,小組成員可以為小組取名字、設計口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組內成員一起想辦法解決,當有新的學習發現與進步時,共同慶祝。如此一來,整個小組的學習氛圍就會非常濃厚,學生自然會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去。
4.以主觀能動為學習原則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真正地形成學習思維、掌握學習方法,并將思維和方法遷移到實踐中去指導自己更好地生活[3]。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的內容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揮。因此,在小組合作中,教師要以學生的主觀能動為學習原則。具體來講,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觀察現象,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例如,上文提到的多種學習渠道,在相對有限的時間里,如何安排每種渠道的時間,如何讓渠道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信息搜索的價值,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多種渠道搜集來的信息進行整合等,都是需要學生在小組內共同思考的問題。如此一來,學生的思維可以在此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對知識的學習也會更加主動。
二、小組合作模式在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情景還原體驗策略
“浙江傳統習俗”一課的內容非常通俗易懂,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教師可以巧妙地抓住這一點,在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時,采用情景還原體驗策略。以節慶習俗中的廟會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一起在班級中構建廟會、燈會的熱鬧情景。在這一過程中,首先,學生需要對廟會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包括廟會的時長、廟會都有哪些人參與、廟會中都有哪些造型別致的花燈等,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知識學習的全面性。其次,學生需要自己動手還原花燈,既可以將圖片、視頻等第三方媒介作為工具,又可以自己親手嘗試制作,在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后,學生需要自己設計廟會的活動流程,包括有哪些環節、花燈是如何被點亮的、有哪些助興節目、觀眾如何與廟會中的表演者進行互動等。這些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又讓學生嘗試了各種角色扮演,讓整個學習過程別致有趣,富有吸引力。以情景還原體驗的方式來學習地方的傳統習俗,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跳出教材的限制,激活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在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2.人物訪談調研策略
浙江傳統習俗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隨著社會發展而沉淀積累下來,陪伴著當地一代代人的成長,因此,教師在地方課程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模式時,可以采用人物訪談調研策略。以生產習俗的學習為例,學生對農業、漁業、手工業等比較陌生,缺乏直接參與和體驗的機會。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人物入手,通過訪問身邊的老人來進行調研。其一,學生可以通過與老人的閑聊來了解各種習俗,包括流傳至今的習俗和已經失傳的,了解原因,思考社會發展變遷對生產習俗的影響。其二,學生可以在與老人對話前小組合作擬定一份問題清單,將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整理出來,便于訪談時做好提問與記錄。其三,學生可以請老人向小組展示一些與生產習俗有關的資料,如老照片、日記、記錄習俗的老報紙、文化刊物等。以人物訪談調研策略來學習浙江傳統習俗,能夠讓學生搜集更多寶貴的信息與資料,從而豐富學習內容。
3.文化內涵挖掘策略
地方傳統習俗是地方文化的一種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地方課程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模式時,可以采用文化內涵挖掘策略。以浙江各地的生活習俗為例,教材中介紹了在清朝盛行的烏氈帽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功能,同時從側面折射出當時的審美觀,這也讓頭戴烏氈帽的農民形象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此為參考,試著自己收集生活習俗中與飲食、服飾、居住、生活用品等有關的具體物件。例如,服飾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研究對象,從布料的質地到款式的設計,到舒適度的感受、審美的風格,再到造價的成本等,都體現著大眾審美、主流審美等。每件服飾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等,都可以被學生深入地挖掘。以文化內涵挖掘策略來學習地方課程的傳統習俗能夠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品嘗一場文化盛宴,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科普報告書寫策略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研究特定的主題內容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梳理所學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即采用科普報告書寫策略。以生產習俗為例,農業與漁業具有非常強的時令性特點,一年四季不同時令的農業與漁業作業重點不同。因此,在民間習俗中,特別是圍繞農業與漁業的一系列慶典活動具有一定的時間性,有非常多的科學依據(如與天氣有關、與水文有關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從科學的角度搜集知識、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某種習俗時,學生應多思考其背后的科學依據和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相關的科學書籍,并以小組為單位生成一份學習報告,報告的類型可以是文字類,可以是表格類,也可以是圖畫類;報告的形式可以是手抄報,可以是短視頻,也可以是電子畫冊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報告書寫策略。以科普報告書寫策略來學習該地方課程的傳統習俗能夠讓學生從科學認知的角度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與學科核心素養。
5.特定事件研究策略
文化是經濟社會、政治體系、百姓生活在精神層面和審美層面上的一種折射與縮影,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可認知、形象可感知的,其載體包括代表性物件、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事件,因此,在以小組合作模式學習地方課程時,教師可以采取特定事件研究策略。例如,節慶習俗中的廟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民俗特定事件。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廟會慶典的誕生背景、從過去到現在的演變形式、慶典當天的整個流程、流程中具體的各個環節、百姓在慶典當天的各種安排、慶典在當地的影響力等方面入手。這些切入點代表了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元素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輻射點,學生將這些輻射點聚集起來,就可以勾勒出一幅文化版圖。這是一個以點連線、以線成面的過程,也是一個讓思維由淺到深、由個性到共性的訓練過程。
結 語
總之,小學地方課程帶有非常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充滿溫暖樸實的“煙火味”,這能夠在學習上帶給學生更多親近感。與單純地聽教師講解知識或者閱讀教材相比,以小組合作的模式來學習該類型的課程能夠讓學生挖掘知識中更多的趣味,同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鮑巧萍.新課程改革下小學《人·自然·社會》課程教學初探[J].品位經典,2020(02):158-159.
左艷輝.小學課堂教學合作學習實踐方式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36(03):166-169.
高新磊.小學地方課程中的合作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29-30.
作者簡介:林麗(1984.11—),女,浙江玉環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