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中公民公認的教育內容為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其教育效果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聯系密切。新時代在給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以當前時代特征為基礎優化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本文以新時期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民族地區教育需求為主要依據,從提升國家認同意識、提倡共同建設共享理念、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民族自豪感、以校園文化作為基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新時期下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質量,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校園文化;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6-0081-02
引 言
眾多學者站在不同角對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進行分析,針對問題進行探索,使研究形式和方式更加豐富和具體。針對民族認同及國家認同關系具體分析,我們應重點處理文化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現實沖突,重視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結合民族教育需求納入特色文化內容,注重傳統文化知識的融入,優化現代化革命主義教育[1]。在新時期下,教育工作者應創新愛國主義文化,拓展教學內容,從而不斷提升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一、新時期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足新的歷史坐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情及黨情變化,無論是對時代內涵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均提出了新的理論。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逐漸發展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不充分、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五十六個民族統一戰線,國家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等持續推進,提高了社會治理創新水平。在我國國際地位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我國發展呈總體上升趨勢,各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逐步得到增強。
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新時代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樣需要把握好當前時代特征、地區發展特征等,這也是貫徹新思想、新理念及新戰略之關鍵。首先,教師應將時代主題當作發展主線。當前時代下最主要的是發揮一切積極因素的作用,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基礎。其次,將塑造共同理性為基礎[2]。新時代下,我國需要重點培養民族地區公民共享共建公共理性,讓人們從愛國個人情感轉變為愛國公共理性。再次,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把握目前社會主要矛盾,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總體安全、綠色發展等多元化的社會需求。最后,以開拓國際視野為主要動力。各民族地區在教育中應重點結合對外開放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治理方案在社會中的價值。
二、新時期對民族地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新時期對民族地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只有強化對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基礎,創造和諧社會。
1.有利于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當前時代需要將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當作重點內容,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的始終,讓人民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代代相傳且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同時也是鼓舞人們奮發進取、維護國家團結統一的精神旗幟。由此可見,無論何時對民族地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都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3]。
2.有利于增強青少年愛國責任感
少年強則國強,因為青少年是祖國之未來、民族之希望。當代教育應重點培育青少年強烈的愛國責任感,使其主動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當前,我國還處于民族團結事業面臨諸多威脅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對民族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除能增強青少年對民族分裂分子丑陋面目的認識外,還能使其建立牢固的共同理想,引導其樹立更加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從而培養青少年強烈的愛國使命感與責任感。
3.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
新一代青少年很少接受系統的關于本民族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發展的正確民族觀、宗教觀及祖國觀的學習,對民族分裂分子認識不足,因此很容易成為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的對象。由此可見,當前背景下很有必要不失時機地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其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及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的思想。
三、新時期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1.提升國家認同意識
新時期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質在于國家認同教育[4]。我們應做好民族認同及國家認同關系處理工作,避免對兩者出現不同認知,所以新時期下統一國家認同是重點工作內容。第一,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共同體意識,對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機制建設提出規范化政策和教育內容,注重培養少數民族群眾對我國各種機制對策的認同。其中,文化認同是最基礎的,需要在公共文化基礎上,注重培養人民群眾對歷史文化的歸屬感。第二,使群眾可以積極參與到公共活動中,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形成各族人民經濟權益意識,提升其多樣化共同體意識。第三,注重國家安全管理意識,使民族地區人民除學習精神理論和精神資源外,可以保證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安全及公民認同之間是正相關關系。新時期國家認同教育思想需要結合時代需求進行轉變,在整個過程中重點提出國家安全教育工作。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注重完善國家安全教育機制,加大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力度,整個過程堅持維護國家基本權利和安全行為,促進整個國家經濟安全。
2.提倡共同建設共享理念
要求不同行業主體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轉變以往政府自由管理形式,進而可以形成一種全新格局和形式,這也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目標。新時期要注重提倡愛國主義教育。第一,要從根本上意識到社會治理中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各種主體優勢,以及在實際發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為人們構建一個多元化群眾共同參與的治理機制,轉變以往不均衡發展局面,推進民族地區治理工作[5]。第二,對各種機制進行分析。政府要將力量放置在主體共同參與群體中,使社會上所有主體都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需要在依據少數民族人民群眾教育能力基礎上進行,提升人民群眾意識,提倡人民共同建立共享理念,使其可以成為一種共識,從而使人民群眾可以積極參與到治理工作中,在社會實踐中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成果。
3.注重培養少數民族地區人民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是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各個民族之間不僅享受憲法賦予的同等權利,也承擔同樣的義務,在整個過程中應注重團結友愛。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根據民族地區存在比較獨特的生活背景、風俗習慣等,可以挖掘出更加獨特的文化財富,彰顯更多獨特的魅力,使文化底蘊更加豐富和具體。共同塑造一個強大的中華民族地區文化建設寶庫,需要更多人員加入其中。古今中外,所有人員都要熱愛自我國家和民族,結合民族實際情況做出分析,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感到驕傲。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想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就要樹立其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使其更用心地學習,進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4.以校園文化作為基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身上肩負著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校園文化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媒介,對學生思想及行為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學校要高度重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將其引入各個教育環節,并且在教育中重點突出愛國主義文化內容,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營造愛國氛圍,為學生舉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突出愛國主題,針對主題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不斷提升愛國主義教學效果,使學生將來成為一名更加合格的愛國人士。
結 ? ?語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師就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將其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媒介,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因此,需要結合時代需求做好教育工作,針對影響因素具體分析,提倡合理化教育形式,為學生提供統一化和多元化的教育內容,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可以更好地發揚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李淑娟.青海民族地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情感讀本,2019(02):119.
陳麗麗.新時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新方案設計研究——以吉林地區為例[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62-63.
張建榮,毛婭楠.新時代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162(05):24-28+76.
朱建民.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三個著力點[J].人民教育,2019(23):1.
黃世虎,張子悅.新時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邏輯、原則與路徑[J].中國青年研究,2019,279(05):26-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民族地區高中生愛國主義教育問題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課題編號:GS〔2018〕GHB4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美儀(1986.1—),女,藏族,甘肅合作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