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9年底,由網絡文學熱門IP《慶余年》改編的同名網劇重磅上線,再一次引發了全民追劇的熱潮。相對于此前上映的多部網劇,《慶余年》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題情節的設置等諸多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正是這些方面的進步使得《慶余年》異軍突起,成為跨年影視市場的明星?!稇c余年》網劇中推崇的現代性價值觀念及其表現邏輯,值得加以研究,并為紛雜的網絡小說和改編劇市場提供一種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網劇 《慶余年》 現代價值
小說《慶余年》于2007年5月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前后持續了約兩年時間,累積獲得了超過兩千萬次的點擊量。在創作完成十年后,依托這一IP,加上實力和流量派演員的搭配結合、電視劇類型化模式的催化,網劇《慶余年》上映后成為了一部現象級作品。它講述了一個患有重度肌無力癥的現代青年范慎穿越到慶國,以“范閑”的名字重獲新生,并攪動這一“后人類時空”社會秩序的故事。
慶國是封建王朝,而穿越后的范閑又帶著前世現代生活的記憶以及現代人的獨立精神與自由意志。于是,“現代精神”與“封建制度”兩極就在生動詼諧的情節安排與懸念迭起的敘事建構中發生了沖撞與翻轉,產生了戲劇張力與審美愉悅。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穿越故事,它所聚焦的并非只有戀愛和宮斗。而原著的作者貓膩,是一位“以‘爽文寫情懷”的網絡作家,他在營造普通意義上的“閱讀快感”之外,仍試圖追求“‘文青病意味的人文性”①。這一指向現實情懷的寫作定位暗含了更大的書寫野心。
一.題材上的獨特性和典型性
《慶余年》文本“穿越+玄幻”的類型特征使其在題材上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的特點?!稇c余年》原著小說雖是穿越主題,但它的出彩之處在于用心構建了一個氣勢磅礴的人類文明,一個浴火重生后的未來世界,這個世界雖然保留封建時代的特征,卻又從人類歷史軌跡的“母體”中斷裂開來,具有邏輯上的自洽屬性。網劇立足于原著創造性的時空情境塑造,對原著的主題做出了合理化的改編。這些原著網絡小說中語言描述的想象性情節,經由影像化的改編,更直觀地呈現了現代人的求新思維與舊時代的矛盾沖突。有評論者認為,“這種題材稀缺性及其在視聽語言層面所做出的‘陌生化處理所產生的接受效果,與被譽為穿越題材“網改劇”鼻祖的《尋秦記》(2001)有著異曲同工之妙”②。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慶余年》的主題選擇回到了網劇應該有的“本來的樣子”。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近些年的諸多網劇以“穿越”或“架空歷史”為噱頭,結果卻陷入了歷史虛無主義的窠臼,它們為了追求所謂“逆襲”或“爽感”,一味迎合粉絲或市場,戲說歷史,不尊重基本史實和人物,不遵守基本歷史觀和價值觀,甚至造成了少數讀者的歷史觀錯位和世界觀混亂。從這個角度說,《慶余年》可算得上是近些年網劇的“一股清流”。
獨特性的表現在,自從2011年女頻穿越題材“網改劇”《步步驚心》“大火”之后,一系列以“大女主”為主題的國產劇中出現了“扎堆”和“霸屏”趨勢,如《宮》系列、《延禧攻略》、《如懿傳》等等,這些聚焦于后宮爭斗/皇子爭儲的故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相比而言,《慶余年》更加注重“大男主”的內容特色:作為男性主人公的范閑一路開掛,懲惡揚善成為英雄。這樣的角色性別設置除了令人眼前一亮之外,更能夠喚起隱藏在受眾心中的正義感和道德感。
如果說“男頻”和“女頻”只是一種粗略的劃分,那么《慶余年》的成功,還在于它的“爽文”屬性。在《慶余年》中,范閑自帶主角光環,這不僅是指變局叢生但終歸順暢的復仇劇情,還有眾多幫助他的背后力量。他一路性格的成長和人設的形成,與敵對勢力的交鋒、背后神秘力量逐漸隱現的過程,以及核心的沖突和復仇等,波云詭譎和情節突轉,更是增強了觀眾的追劇體驗。
二.人物群像的鮮明性和內容的包容性
有研究者提出了網絡小說及其改編劇在人物和情節上的通病,“一般而言,網絡小說普遍存在人物豐滿程度的趨弱、情節上的平鋪與雷同等問題,與此同時,超量的創作和無數寫作流派的開創也使得網絡小說這種文學類型在背景展開和思路擴展等方面越來越天馬行空”③這里的“天馬行空”指的并非是想象力的汪洋恣肆,而是一種脫離了情節需要的過度發揮。但《慶余年》巧妙地找到了二者的平衡,恰恰是在這種天馬行空、不可思議的背景想象鋪陳里,兼顧了人物性格的描摹與背后情節的展開。
從劇情上來看,《慶余年》的故事情節與結構邏輯嚴謹,并體現出一定的敘事張力:范閑這位從小不招待見,外放偏遠之地的私生子來到京都后,各路人物群像依次出場,情節變得起伏波折,矛盾開始迭現;當以兄弟相待的侍衛滕梓荊身亡時,范閑無法接受這個世界認為“一個侍衛的死不重要”的價值取向,于是展開他的復仇行動,劇情開始變得懸念迭起;他致力于尋找生母(葉輕眉)被殺真相,一一躲過暗算與權謀的陷阱,最終摧毀了生父(慶帝)的宏偉布局;特別是“大結局”的巨大反轉(言冰云刺殺范閑),更為之后的劇情埋下了伏筆。
主人公范閑,字安之?!鞍仓钡淖峙c“犯嫌”的諧音形成對比,安之其實是主角在這一截人生想要守護的,但“犯嫌”卻是“不安”推動的,“不安”的原因既來自他對因果論人生的推崇,也來自期待命運公平、人人平等的情懷,秉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而活”的自我意識和現代觀念。除了著力塑造主人公范閑的形象,《慶余年》還十分出色地刻畫出了一眾個性鮮明的人物群像譜系,如真實自在的王啟年,外冷內熱的滕梓荊,以及一眾為了權力躲在陰謀背后,卻又各有盤算的皇族成員,這也極大地提升了網改劇的戲劇張力,豐富了它的審美內涵。
從敘事內容來看,《慶余年》兩條主線的情節維度中,葉輕眉在第一話中就已經去世,卻無時無刻地存在著;范閑作為一個普通人,發生在其身上的故事總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兩個穿越者以母子的身份集中在一個虛構的歷史環境中。作者神化了一個未曾正面出現過的形象,又寫實了一個正常發展的人格,這成就了文本中復雜的算計與曲折的劇情,同時也讓范閑復仇的勝利顯得并不牽強——他只是一個普通人,哪怕出生就歷經生死、少年就藝業大成。他最初未曾打算過改變世界,而只是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他有著所有穿越者主觀意識中投機取巧的想法和接近現代社會的思維模式,也在一次次的經歷中慢慢接受了母親、接受了宿命、接受了自己所處的慶國和所在的世界。
想最大化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就得打造讓受眾最輕易接受的場域。《慶余年》的包容性在于它將各個要素混剪、拼接,男女老少通吃,它既有詼諧與親和,也有算計與權謀,既有單純如范閑與“雞腿少女”般的愛戀,也有為了權力聯姻的不擇手段,既有王府詩會洋溢的青春氣息,也有深宮大內的森嚴讓人不寒而栗。作者用一種輕松筆觸下近乎殘忍的思索與定位又把人物重置于大眾眼前,讓每個受眾從中找到自己的感受。
三.對現代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的追求
一般的穿越小說往往依托主角光環,直觀地拉近主人公與一系列強勢人物的距離,甚至在不同歷史時空的架接中,先天地賦予主人公原生的使命與推動歷史走向的能力。但這恰恰也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地方,文本往往因為各種“先知先覺”而顯得失真或過于簡單,最終喪失情節的合理性?!稇c余年》合理地規避了這一風險,它給出的關鍵詞是“文明”:“英雄在平凡的世界中點燃文明的火炬,它時而明亮、時而暗淡,它潛移默化地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終將有人將它接過,繼續傳承下去”④。
作為具有現代意識的穿越者,范閑敢于直面皇權的威嚴而不屈膝跪拜,他對自己的顯貴身份也能淡然處之,更重要的是他極為看重與侍衛滕梓荊的友誼。滕梓荊的死,引發了范閑想要改變那個腐朽衰敗的舊世界的進取之心,這說明《慶余年》的劇情設置依然迎合了現代人的心理。而這種心理渴望,恰恰是對現代生活壓力、生存現狀的“想象性的補償”。難怪有評論者認為,“作者用范閑的故事,寫了葉輕眉的價值觀,寫了人類的成長與老去,寫了理想與現實,也寫了世人最深的情感糾葛”。
因此,對現代生活方式與現代精神理念的追求,貫穿于范閑后續的所有言行舉止中,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穿越故事,價值觀的宣揚成為推動情節的最大動力。通過“內庫財權爭奪”“牛欄街刺殺”“長公主退婚”“皇宮夜宴斗詩”等情節,《慶余年》故事的假定情境具備了真實感,成功地突出了范閑試圖改造社會、啟迪人心和傳遞變革種子的艱辛。有的受眾可能會對范閑一路“開掛”的劇情有所質疑,認為它不符合生活真實,但他們忽略了這些“爽文”故事中主角光環的背后,總是包含著鮮為人知的修煉與砥礪的歷程,這正是對一些網絡小說迎合商業價值觀念的反撥。
實際上,“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的碰撞”的故事內容,本質上就是價值觀的碰撞與交鋒。《慶余年》的成功,在于它共呈現了人性的復雜維度,反映了現代人對主體價值與獨立個性的復雜心理,因此沖突才會如此深刻地觸及劇迷和觀眾心中的痛點與癢處。“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為不羈之民,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獻媚”,這樣的宣言放到今日,不也是最樸素的現代性追求嗎?
參考文獻
[1]貓膩、邵燕君:《以“爽文”寫“情懷”——專訪著名網絡文學作家貓膩》,《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2]孟德才:《貓膩:“最文青網絡作家”的情懷與力量》,《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3]陳帥:《接續傳統 灌注情懷 力求經典——網絡文學作家貓膩訪談錄》,《創作與評論》2017年第4期.
[4]韋微靜、胡疆鋒:《“諸生相”與“眾生意”——眾聲喧嘩中的貓膩網絡文學書寫》,《網絡文學評論》2019年第3期.
注 釋
①貓膩、邵燕君:《以“爽文”寫“情懷”——專訪著名網絡文學作家貓膩》,《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②鮑遠福:《<慶余年>的現代價值——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網改劇”》,《中國藝術報》2020年1月13日003版.
③劉帥池:《在大眾的世界里書寫英雄——關于貓膩的<慶余年>》,《文藝報》2019年12月25日008版.
④劉帥池:《在大眾的世界里書寫英雄——關于貓膩的<慶余年>》,《文藝報》2019年12月25日008版.
(作者介紹:沈釗,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