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輝

摘要: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工科人才培養迎來了新的挑戰。提高工程教育專業的國際影響力,并與世界接軌,需要得到國際工程教育體系的資格認可。因此,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成為高校工程教育質量評估的新要求。文章以應用型本科院校黑龍江工程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為例,從培養目標確定、畢業要求達成、課程體系設計等入手,分析、探討了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應用化學;人才培養
面對科學技術及以創新創意為特征的新經濟的迅猛發展,要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飛躍,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必須培養大批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高、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我國的工程教育總規模居世界第一,但人才質量仍亟待提高,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以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為導向的合格性評價,其核心是確認畢業生能否達到行業認可的標準要求。所培養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能力和工程實踐意識,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師資格、工程教育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
化學是最具有創新特點的學科之一,是創造對人類更有用的新物質的科學。應用化學是強調化學知識和原理在工程實踐中應用的專業,對于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形勢下基于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探索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人才質量,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華盛頓協議》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華盛頓協議》是1989年由美國、英國、加拿大等6個國家共同發起的本科工程教育互認協議。協議主要針對國際本科工程教育學位資格互認,是國際工程師互認體系中最具權威性、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協議”,是加入其他相關協議的前提和基礎。我國自2016年成為《華盛頓協議》的正式會員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便得到了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視并被積極推進著?!耙詫W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遵循的基本理念,這些理念的推廣對于我國工程教育改革,工科專業內涵式建設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我國,此項工作由相關領域的行業協會、教育專家和企業專家進行評定。
二、傳統人才培養的不足
進入新世紀,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培養目標模糊,與社會需求脫軌;畢業要求不明確,學生就業難以合理定位;課程系統有偏離,對畢業要求的支撐度不足等問題。黑龍江工程學院是黑龍江省6所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之一,2010年成為本省唯一入選教育部“卓越計劃”首批試點的地方院校,應用化學專業是本校2010年招生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本文將結合“專業認證標準”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應用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訂為例,明確培養目標、細化畢業要求,重組教學模塊,構建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基于認證理念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參考。
三、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一)人才培養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理論界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做出過很多界定。目前普遍認可的模式包括教育思想或理念、教育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
(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
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制定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其中通用標準包含七大模塊,分別是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支持條件。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是成果導向型教育,這是一種以人才需求為前提,培養目標為導向、學生學業成就為內容、持續改進為質量管理機制的評估模式。如圖1所示,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內涵,由培養目標分解、明確學生畢業后所能滿足、達成的要求,再從畢業要求實現角度設計課程體系,配備師資隊伍及支持條件。并根據每年培養目標、畢業要求達成數據、存在問題,對課程、師資、軟硬件條件等進行不斷調整和改進。
(三)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專業通過政策解讀和社會需求分析,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下:培養具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及應用化學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工程素質、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面向食品、環境、醫藥、材料、土木、汽車等領域,從事與化學相關的研發、設計、生產、檢測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科人才。
所培養的學生實際工作5年后,能夠實現:(1)具有良好的政治人文科學素養、工程職業道德、服務意識、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2)能夠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原理與技能,作為技術骨干解決化學產品制備、工藝設計、產品生產及檢測等實際工程問題,具備良好的工程素養;(3)能夠基于工程實踐能力,利用新知識、新技術獨立承擔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4)具有較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管理及決策能力,能夠作為團隊、部門負責人從事化學品生產、營銷及團隊管理等工作;(5)通過自學或繼續教育等途徑拓展知識,實現終身學習。
2.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細化分解和明確,是課程體系、教學活動、教學環節設計的前提和依據。培養目標需要通過畢業要求來達成,二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例如培養目標1通過畢業要求3、5—9、11來達成;培養目標2通過畢業要求1—4、6—7、11來達成等。按2015版認證通用標準,將每個畢業要求細化成2—4個指標點。例如對于工程知識的畢業要求表述為: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解決應用化學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分解成3個具體的指標點:(1)能對化學、化工領域的工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適當的數學表述、數學模型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描述;(2)能夠運用自然科學方法、理論、技能解決化學產品設計、生產、檢測過程所涉及的復雜工程問題;(3)具有運用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等專業基礎知識,分析、評價與應用化學相關的復雜問題。通過學生畢業要求的實現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
3.課程體系
畢業要求的達成需通過課程體系來實現,故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圍繞畢業要求而展開。應用化學專業為4—6的彈性學制年,總學分180,含必修課144學分與選修課36學分,實踐性教學60學分。核心課程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合成化學等。
課程包括通識教育、綜合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模塊:
(1)通識教育。其中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哲學與社會、工程與文化、歷史與傳承、創新與創業、文學與藝術、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經濟與管理、生態文明與環境和健康與安全10個課程模塊。
(2)專業教育。專業教育課程分為學科專業大類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以必修或選修方式開設。構建突出能力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項目驅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鼓勵以團隊形式開展課程教學。
(3)綜合教育。綜合教育由專業規劃和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分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塊(包括創新性實驗、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和實踐活動等)和素質拓展模塊(包括學科專業競賽、校園文化活動、職業技能及資格認證、勞動實踐等實踐活動),將德育、美育、勞動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始終。
課程體系充分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并加以優化,例如指標點1.1由高等數學B1-2、線性代數B、概率論與數理統計B三門課程支撐,所占權重分別為0.4、0.3、0.3。指標點1.3由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支撐,所占權重分別為0.3、0.2 、0.3、0.2。力爭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知識應用、素質提高、學科交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四、結論與展望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此項工作對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在分析應用化學學科特點的基礎上,參照專業認證的通用標準及國內外同類院校的研究成果,從培養目標確定、畢業要求達成、課程體系設計等角度構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黑龍江工程學院應用化學專業自創辦以來,秉承“知行合一 明德求真”的校訓,共同努力,形成了精細化學品制備、化學產品分析檢測等服務業并舉的學科特色,基于專業認證標準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改革,同時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車如山,季紅波.應用型創新人才之概念解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81—85.
[2]顏偉,袁清和,李美燕.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工業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教育[J].教學論壇,2019,(13):12—13.
[3]高麗敏,趙志鳳,高微.工程認證背景下混凝土學課程達成評價研究[J].黑龍江教育 (理論與實踐),2019,(6),16—17.
[4]方崢.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國際化之路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5]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