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摘 要】電影音樂是為配合影片而創作編配的,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將民族音樂元素應用于電影音樂創作,既有助于刻畫、描繪人物性格,烘托、營造影片氛圍,又能突出電影主題,彰顯電影音樂藝術表現魅力。
【關鍵詞】華語電影;民族音樂;音樂元素;作用
中圖分類號:J64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66-02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我國文藝界逐漸打開了以民族精神、大眾訴求為主的新局面。特別是21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即民族瑰寶、民族文化是提升世界文化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武器。作曲家、音樂家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我國民族音樂元素的使用和演繹上,豐富了我國電影音樂的創作,賦予了華語電影濃郁的東方韻味,也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一、華語電影中民族音樂元素的表現
與已然成熟的傳統音樂相比,電影音樂發展歷史并不長,電影圖像時代聽覺缺失,音樂元素的融入無疑彌補了單一圖像電影的缺陷,賦予電影強大的視聽優勢,使之成為一種直觀、震撼的藝術表達形式,開啟了電影的新紀元。從藝術形式來看,音樂是對電影藝術的二次創作,二者既二元獨立,又互為協調,而音樂電影的出現進一步凸顯了音樂元素在電影中的重要性。總體來看,電影音樂具有如下顯著的特點。一是靈活性。隨著音樂制作經驗的積淀及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制作人可依循影片情節靈活調整片段配樂,確保音樂與影片內容高度一致。二是明確性。電影音樂制作者在選擇配樂時,往往需配合導演拍攝、影片情景畫面有針對性地創作,已實現二者的高度契合,深刻詮釋角色心理活動,感染每位觀眾。
音樂被認為是電影詮釋藝術的橋梁和紐帶,優秀的電影往往也具有令影迷追捧的經典音樂。在目前華語電影中,民族音樂元素主要表現為民族樂器、民族歌曲以及戲曲的應用。中國民族樂器制造與演奏均有著悠長的歷史,民族樂器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引發了影片受眾對于我國傳統文化以及電影故事情節的共鳴,如《臥虎藏龍》中的葫蘆絲、二胡、馬頭琴、巴烏和鑼鼓;《紅高粱》中的笙和嗩吶。
民族音樂賦予了電影極強的感染力,增加了藝術效果,如譚盾在電影《夜宴》主題曲《越人歌》中,大膽借鑒了關中地區的老腔、秦腔以及碗碗腔等。我國戲曲文化豐富、多元,京劇、川劇、黃梅戲等都被廣泛應用到電影中,凸顯了我國傳統民族特色[1]。
二、華語電影中民族音樂元素所起的作用
(一)刻畫人物性格
在古裝電影中往往十分講究營造氛圍,通常借助于民族音樂元素,對主人公性格特點進行刻畫,特別是對女主人公性格與心理變化的烘托,以營造濃郁的民族古典文化氛圍,創設獨特的審美意蘊,提高電影的感染效果與藝術張力。如張藝謀導演為了讓電影《十面埋伏》走向國際,邀請配樂經驗豐富且獲獎無數的作曲家梅茂林為其配樂。梅茂林從我國古典音樂中選取了很多特殊的民族音樂元素,于柔美動人的旋律之中,抓住了那一縷哀傷,像質問,又像傾訴,小提琴音樂與東方鼓音的配合,敲擊著觀眾的心靈,到影片最后,音樂聲戛然而止,留給觀眾深刻的思考與嘆息。再如,影片《關云長》中,導演為更好地再現三國時期的傳奇英雄人物形象,力邀藤原育郎、王平久等詞曲作家,打造了主題曲《千里走單騎》,將感人的故事娓娓道來,曲風自然純凈,樂風簡約豪邁,旋律悠揚,極具穿透力,不僅彰顯了關羽的忠義之情,還透露出了他單騎闖關的落寞,塑造了一個飽滿、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更將其勇氣通過樂曲傳達給觀眾,感動了無數人[2]。
(二)烘托影片氛圍
雖然電影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影片情感的表達是有共通之處的。作為一種能夠傳達情感、烘托影片氛圍的藝術形式,民族音樂能夠將無法用電影語言表達的人物情感成功抒發出來。例如,在《花樣年華》這部電影中,在選擇音樂方面,導演可謂極盡苛刻,試圖通過該部影片對時代的聲音進行回復,應注意的是,影片運用了多首傳統戲曲,且各種戲曲均源于名家錄音,包括京劇泰斗譚鑫培的《桑園寄子》《四郎探母》,鄭君綿的《西廂記》選段,各種類型的傳統戲曲交織融合,呈現出那一時代獨特的風情。就像王家衛說的:“感覺音樂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某一部分,它是一種提示,使你了解自己身處何種環境、哪個年代,在我的電影中,我會先對這一環境進行了解,明確這一環境下會有何種聲音。”再如,在影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主題曲《十里桃花》穿插于故事情節中,歌詞“看筆鋒幾道彎,前世千百轉,塵緣系云端。九重天上纏,無奈過往,三生石上斷;人間紛亂,無怨夜闌珊,恨夢太短”與故事情節精準契合,成功烘托了人物的心境,極具民族特色的配樂將影片中的悲傷氣氛渲染到極致,成為電影的點睛之筆,耐人尋味的同時,激發了觀眾對影片中人物感情命運的關注[3]。
(三)突出電影主題
正如匈牙利已故電影評論家貝拉·巴拉茲所說的:“聲音不僅是電影畫面的必然構成,還是電影主題形成及動作的源泉。它將成為電影重要的創作元素,烘托影片的主題,深化其思想內涵,展現作者對于影片的主觀態度。”對于電影音樂制作人而言,若能巧妙運用民族音樂元素,可有效加深觀眾對劇情的印象,也可使觀眾通過歌曲理解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體思想與人物情感。例如,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題曲《十里桃花》,無論是歌詞還是曲風,都是為該片量身打造的,歌曲將男女主人公凄婉唯美的愛情濃縮在婉轉多情的曲調之中,奠定了該片的悲情基調。從歌詞來看,其與該影片主題思想環環相扣。“一筆一輕嘆,一行一惆悵,故事等墨干,卻等來心傷”,悠揚婉轉的古韻曲調配合動人的演唱,使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幾千年美輪美奐的桃花仙境中,在跌宕起伏的歌曲旋律中,人物憂傷的情愫彰顯得淋漓盡致,也深化了該劇的主題,猶如用歌聲講述男女主人公的生離死別、悲歡聚散……[4]再如,在《菊豆》這部影片中,張藝謀通過音樂整體設計,提煉了電影的主題,奠定了影片的情緒基調,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藝術效果。電影音樂抒發了人物的情感,傳遞了人物內心不同的感受,突出了封建社會的壓迫及男女主人公敢怒不敢言的心理狀態。菊豆、天青拜堂時歡快的音樂,體現了二人喜悅的心情,而當菊豆發病時低沉的音樂,深刻表達了她的無奈。影片末童聲演唱曲為電影畫上了句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