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蘭
【摘 要】高校管樂教學是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其教學改革,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情況并采取多種創新性的對策。本文通過分析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管樂教學實踐中的改革建議,同時還對教學改革中的創新思路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管樂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2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4-0099-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中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標準也進行了一定的更新與優化,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但是目前高校中的管樂教學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還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才能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一、目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有待革新
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管樂教學課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觀念仍然相對滯后,沒有深入地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深度的拓展,也沒有培養學生深層次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也正因為此,在高校的管樂教學中,僅僅注重學生的管樂演奏能力,對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的培養往往關注度較低,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培養被忽略,也就難以有效提高管樂演奏水平,也難以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資源較為缺乏
有調查研究的數據表明,八成以上的高校中,服務于管樂教學的教室或者教學器材嚴重缺乏,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管樂教學課程,但是課時設置較短,學生也僅僅能夠學到一些皮毛的管樂知識,難以有效掌握系統的管樂理論和演奏技巧,難以實現深層次、專業性的學習。另外,管樂樂器通常比較昂貴,由學生個人負擔并不現實,但是學校資源投入較少,就導致缺乏充足的管樂樂器供學生進行練習,也就會阻礙學生提高自己的管樂演奏能力[1]。
(三)教學方法不夠科學
部分高校的管樂教師在管樂的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基本功的培養,教學重點放在了訓練學生演奏今后在音樂工作中常見的樂曲上,忽視了學生有限的水平和能力,以及沒有注重學生個體素養上存在的差異,缺乏對管樂演奏的基本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的教授,這導致學生難以有效地提高管樂學習效率。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教學結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沒有很好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教學,就讓學生進入到有一定難度的曲子的演奏練習中,使學生實踐起來較為吃力,難以將樂曲完整地演奏下來,這樣直接高難度的學習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受到打擊,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產生放棄學習的想法,這也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大幅度降低。
(四)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目前高校音樂教學中管樂教學的社會普及度并不高,也就造成了管樂教師數量的嚴重缺乏,同時學歷層次和專業能力也有一定的欠缺,高學歷高素質的管樂教師寥寥無幾。另外,相較于其他樂器教師,例如鋼琴、手風琴這些樂器的教師,管樂教師出國深造的機會較少,缺乏學習更廣泛的管樂理論和演奏技巧的機會,也導致了教師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難以更有效地展開更高水平的教學活動。除了專業素質較為薄弱之外,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教師在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忽視了教學的實踐性和自由性,也忽視了學生基本功的訓練,難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2]。
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的改革建議
(一)強化基本功的訓練
基本功訓練是管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基本功的練習是完成一個管樂樂曲的基礎,基本功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管樂演奏的實際效果。如果基本功不牢固,在演奏中學生就難以有效地跟隨樂曲進行相對應的演奏行為,難以與樂曲形成有效的共鳴,也就影響了樂曲演奏的質量。因此,基本功的教學是管樂教學中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管樂的基本功訓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氣息訓練和音節訓練。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氣息訓練。氣息訓練是貫穿整個基本功訓練的一個訓練內容,管樂的演奏需要有科學的呼吸方法作為支撐,呼吸直接影響管樂演奏的準確性,以及整體的流暢性、連貫性和優美性。呼吸不是通過理論知識學習就能夠學會的,需要大量的訓練,在大量的訓練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呼吸方法和呼吸技巧,提高對呼吸的控制能力以及使用能力,從而提高演奏技巧。
另外,基本功的訓練中還需要伴隨基礎知識的教學。管樂種類很多,有些樂器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是有些也會有巨大的差異,在實際演奏中不同的樂器也會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因此,在教學中,還需要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樂器的認識,幫助學生正確地使用管樂樂器,為管樂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3]。
(二)強化綜合素質的培養
音樂作品都有其創作背景,都蘊含了一定的人文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管樂也不例外。因此,在管樂的教學中,除了演奏技巧的學習,更需要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音樂是審美和文化相結合的一種藝術性學科,任何音樂作品都有著相對應的時代內涵、歷史背景和文化知識,因此在管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例如歷史、自然、宗教和社會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人文知識與音樂相結合,賦予音樂更加深刻的內涵,同時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人文知識,拓展知識儲備。還要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不斷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深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演奏作品的內涵,并用完美的演奏技術來詮釋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情感。
(三)強化實踐訓練的教學
學生在管樂演奏中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煉,給予學生更多、更自由的實踐訓練的機會,是目前高校管樂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在管樂教學中,教師和學校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更多舞臺表演的機會來增加學生的舞臺經驗,或是舉辦小型的音樂演奏會,注重藝術實踐的訓練。在實踐中,教師才能夠有效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實踐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直接方式。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進度、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同時促進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4]。
在實踐中,也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與理解進行音樂的演奏,更要鼓勵學生利用掌握的演奏技巧和樂理知識嘗試進行新樂曲的創作,這樣學生才能夠有機會將自己創作的音樂展現出來,接受他人的評價,從而吸收更為廣泛的意見,促進學生音樂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建設高素質的管樂教學師資隊伍
高校中管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同樣也是管樂教學教學成果的直接創造者。一定程度上,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演奏水平。要推進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的改革,就需要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高校需要注重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同時加強對現有教師的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師的管樂演奏能力、管樂教學能力,并且使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夠將自身的專業能力轉化為教學中的教學資源,提高管樂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的創新研究
(一)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
中國擁有著將近5000年的歷史文明,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音樂形式。從早期無伴奏的各地方腔調的演繹,到后來有管弦樂器伴奏的演唱,這些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也進行著碰撞與交融,在這個過程中,就逐漸推動了我國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
中國的傳統音樂形式多樣,演繹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多元化的演繹對于高校管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的傳播,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在傳承和發展方面呈現式微的態勢,人們在提到“民族音樂”的時候,印象都會比較模糊。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管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結合中國傳統音樂文化。
(二)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經典管樂作品用于高校教學
“大數據”, 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顧名思義,大數據是針對數據而言的,大數據的功能更多的在于分析過去、查看現在,然后對未來進行一定的規劃和預測。數據是信息的表現,大數據通常是將各種信息數據進行匯總,然后專業人士運用精密的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其中的規律。
大數據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管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在于海量的數據本身,而在于對數據進行加工和分析,合理利用這些數據為高校管樂教學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據,從而推動高校管樂教學朝有益的方向發展。大數據的合理利用可以幫助教師達到自己的教學目的。處在大數據蓬勃發展的時代,注重對大數據的運用,高校管樂教學能夠得到更有效的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管樂教學是我國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的管樂教學改革,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情況,結合教學大綱和實際教學需求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進行相應的革新,同時要重視基本功的訓練,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要采取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相結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等多種創新的教學方式,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管樂教學的質量,培養出更優秀的管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徐凡.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17,551(24):118-119+144.
[2]安冰冰,李曉明.跨學科,學科際——高校開展管樂教育課程的現狀與意義研究[J].音樂探索,2019,142(01):86-89.
[3]王劍.高校音樂專業中西洋管樂表演教學改革的研究述評[J].北方音樂,2018,38(5):180.
[4]姜巍.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策略分析[J].北方音樂,2015,(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