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杰
摘 要:山東港口產城融合集團按照財務管控的要求,加快了會計核算體系的頂層架構設計,制定了會計集中核算工作方案,將新設公司納入總部集中核算,進行先行先試,逐步將被整合單位的核算業務向總部集中,并在實施集中核算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了財務共享中心,提高了財務管控效率,更好地服務于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集中核算;財務管控;報賬流程
為加強財務管理,提升財務管控水平,筆者按照集團公司《關于集團公司新設板塊實施會計集中核算的指導意見》(魯港財[2020]7號)的要求,結合行業特點,制定了產城融合集團會計集中核算具體實施方案,具體如下。
一、會計集中核算范圍和原則
產城融合集團是經集團公司審批設立的一級二類權屬單位,接受集團公司制定年度生產經營指標及考核。為提升規范管理水平、減少財務運營成本、實現財務與業務管理的統一,產城融合集團建立了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同時考慮行業特點,逐步推進。集中核算人員從各核算單位抽調,核算業務接受產城融合集團總部資產財務部管理。會計集中核算范圍和原則如下。
(一)會計集中核算范圍
由產城融合集團控股的權屬單位,直接納入產城融合集團合并范圍進行會計核算,包括產城融合集團總部、三家城市公司、兩家分公司等,具體如下:(1)產城融合集團總部;(2)山東港口產城融合發展日照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照公司”),包括日照港鳳凰灣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和日照金港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3)山東港口產城融合發展煙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煙臺公司”),由煙臺海港房地產開發公司更名而來;(4)山東港口產城融合發展渤海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灣公司”),由產城融合集團和渤海灣港口集團合資成立,后收購濰坊港置業有限公司全部股權;(5)產城融合集團項目管理分公司和工程咨詢分公司。
(二)會計集中核算原則
會計集中核算原則為集中管理、分戶核算。集中核算單位的資金所有權、使用權不變,債權、債務的權責不變,原有的經濟業務處理、審批程序以及審批權限不變,財務管理責任主體不變。各單位對本單位的經濟業務和提供的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與合法性
負責。
二、會計集中核算的財務管控
(一)會計集中核算的財務管控目標
堅持以“服務戰略、融合業務、支持決策、管控風險”為導向,通過合理規劃,實現財務管理職能由核算事務向價值創造轉變、財務管控模式由統一管理向戰略管控轉變、財務人才隊伍由核算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作出積極貢獻。
(二)會計集中核算的財務管控基礎
通過實施流程/控制標準化、會計核算標準化、數據標準化、管理制度標準化、管理報告標準化“五項標準化”,為實現集團戰略性財務管控筑牢管理基礎。
1.流程/控制標準化
實施統一的專業化分工,持續優化財務流程標準體系;搭建以“控制矩陣”為載體、以財務風險為控制對象,控制手段靈活、嵌入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統的控制標準體系。
2.會計核算標準化
執行合規、明確、統一的會計政策,體現業務特點和滿足管理要求;執行統一的會計科目體系,滿足批量、自動化處理業務的系統要求,滿足財務報告及內部管理報告的取數需求,執行統一的核算處理規則,核算分錄、核算依據與流程標準一一對應;執行簡單易讀、信息全面的稽核規則,稽核規則緊貼流程,要點清晰、描述準確,業務單據要素完整。
3.數據標準化
執行統一規范的業務指標體系、主數據標準和代碼維度;支持財務共享信息系統平臺集中批量處理數據和信息的需求;配套規范統一的數據標準管理辦法。
4.管理制度標準化
執行統一規范的操作手冊(會計手冊、稅務手冊、資金管理手冊、成本管理手冊、收入手冊),統一執行的財務管理制度。
5.管理報告標準化
執行統一的內部管理層報告及其他內部財務分析報告(報告模板、流程、匯報和反饋機制等)。
(三)會計集中核算的財務管控方案
1.全面預算管理
將集中核算單位全部納入預算管控范圍,形成以財務預算、業務預算、投資預算、融資預算為主要內容的全面預算,對預算的編制、執行、調整、評價、考核進行分級授權管理,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在整體戰略執行、資源配置上的導向作用。
2.資金管理
產城融合集團總部對全部資金進行集中管理,保證資金使用效率;制定資金存放方案和對外借款方案;審批權屬單位的非保本資金存放方案;審批權屬的年度外部融資預算和預算外外部融資計劃;制定外部融資方案,審批權屬單位的融資方案。
3.資產管理
對資產采用分類管理,對資產投資采用分類分權限審批管理。將投資流程分為立項論證、決策審批、事中監管、后評價和處置五個管理階段。統一信息化手段,對所屬資產進行全流程化的日常管理。對權屬單位資產管理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考核。
4.成本管理
在營運過程中實施成本預測、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活動。采用分類分部門對口垂直管理模式,實行分類總額控制。
5.稅務管理
對各權屬單位的稅務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包括稅務登記管理、稅務核算管理、納稅申報管理、發票管理、稅收政策管理、稅收籌劃管理、稅收風險管理、稅收檔案管理、涉稅培訓管理、稅收的檢查與考核等。
6.核算及報表管理
執行集團公司統一的會計政策和核算管理標準,使用統一的會計科目核算;采用統一的財務軟件進行會計核算;制定統一的財務報告管理體系;采用統一的財務報表填報口徑;制定統一的會計檔案管理規定;對權屬單位的會計核算標準進行檢查和考核。
7.績效管理
對績效管理采用分級管理、層層分解和匯總的原則。通過因素分析、對比分析、趨勢分析等方法,與預算比,與同期比,與同行業及競爭對手、標桿單位比,定期開展經營情況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明原因并加以改進。
三、會計集中核算的崗位設置和人員選拔
(一)崗位編制原則
一是按照“精簡高效、大部協同,發展需要、動態調整,聚焦業務、總量控制”原則,進行崗位編制。
二是界定崗位職責,合理區分權責,明確具體分工,實現雙報表管理。
(二)崗位編制基礎
依據集團公司批復的整合方案,暫時按照確定的會計集中核算范圍進行崗位人員編制。
(三)崗位人員設置情況
納入會計集中核算范圍的單位設置報賬員崗位和收款會計崗位。
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設置審核崗、出納崗、會計核算崗、成本管理崗、資金管理崗、資產管理崗、財務管理崗、內審內控崗、總賬報表崗、財務信息技術崗、財務綜合崗、會計核算中心負責人等崗位。
(四)集中核算人員選聘
統籌考慮現有財務人員,優先選聘。將未能選聘的財務在崗人員充實到業務部門,彌補業務人員現場收款、單據上傳等技能的不足。
(五)業務人員選拔、培訓
板塊中的樓盤銷售收款業務具有筆數多、總額大、時間集中現場收款的特點。在開盤后的10日內,需要財務部門派出會計、出納多人輪換,現場收款。此特點與財會人員集中在總部辦公存在地域上的沖突??偛勘局喐咝У脑瓌t設置的集中核算人員,無法再抽調到現場收款,因此需要對業務人員進行選拔、培訓,使其掌握現場收款和系統上傳原始單據的技能。
四、會計集中核算的業務流程
權屬公司付款全部按照報賬流程執行報賬手續,嚴格按照成本費用預算和資金預算進度執行,原則上不留備用金,具體會計核算由會計集中核算中心統一完成。會計集中核算的業務流程如下。
(一)初審原始憑證
報賬員對經辦人填制的原始單據進行初審,初審內容包括:(1)原始單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合法性;(2)報銷單據是否填寫正確,金額是否和原始票據一致;(3)報銷內容是否在報銷標準內,是否超預算。
(二)整理原始憑證
報賬員對經權屬單位領導審批的原始憑證進行歸類、整理、粘貼,并核清憑證的張數。
(三)移送報銷單據
報賬員定期將報銷單據送至會計集中核算中心。
(四)重新審核單據
會計核算中心接收報銷單據后,由審核員重新審核(1萬元以上及重要事項由會計集中核算中心負責人實施二次審核),審核無誤后移交核算員,若發現手續(或附件)不齊、不符合規定等問題,則由審核員填寫提示單交給報賬員,報賬員簽收后找經辦人補齊手續,并由權屬單位負責人簽字后重新報賬。
(五)制證
核算員收到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后填制會計憑證,填好后交給出納員。
(六)轉賬付款
出納員按照報銷金額轉賬付款,付款后交還核算員,核算員裝訂會計憑證,結束報賬流程。
五、會計集中核算的實施步驟
(一)以渤海灣公司、項目管理分公司、工程咨詢分公司等新設公司為試點,初步實行總部會計集中核算
(二)上線會計集中核算信息系統,實現異地辦公
(1)OA協同辦公系統功能統一,實現線上文件傳閱,合同會簽,開具、審核、打印收據,發票審核;
(2)金蝶財務核算系統和銷售業務系統統一;
(3)金蝶企業管理系統功能完善(網頁版),單據掃描傳遞,實現線上報銷。
(三)逐步推進日照公司、煙臺公司實行總部會計集中核算
根據整合進度,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的原則,逐步實現全部子公司的會計在總部集中核算。鑒于產城融合板塊權屬單位地域分散、現場關聯業務多的行業特點,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分兩個階段完成。
第一階段:
(1)在日照公司機關實行日照市區域公司會計集中核算,同時開展樓盤收款會計人員選派和培訓業務部門人員上傳單據、提交收據申請等技能,為實現總部集中核算做好準備;
(2)煙臺公司選拔部分財會人員在板塊總部集中核算。煙臺公司開發項目少,樓盤尚未進入收款階段,建議保留出納崗位,同時培訓業務部門人員上傳單據、提交收據申請等技能,協助出納開展收款等業務。
第二階段:
日照公司會計集中核算運行半年到1年,財會人員、業務部門人員掌握自動化辦公等技能后,除樓盤收款會計崗位外,產城融合板塊權屬單位全部在板塊總部進行集中核算。
參考文獻
[1]張晨光.對會計集中核算形式的思考[A].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會計系.當代管理會計新發展:第五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C].廈門: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會計系,2005.
[2]成蓉暉,曹湘平.會計集中核算評述[J].財會月刊(理論版),2006(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