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東婭
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亦是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陣地。探索《綱要》課程的新教學模式是本課程教改的有益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實現“綱要”課的育人功能。上好《綱要》課既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導,也要與時俱進地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著力打造線下課堂教學+線上網絡平臺+學生課外自學三方面合力的國史、國情教育新局面。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3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強調,要“積極組織推進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活動”[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要“扎實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3]。以上都是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動形成常用常更新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能夠實現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將學校環境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技術與人文諸因素之間進行結,最終實現線下學習與線上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混合式教學作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糅合利用不同學習理論、不同技術與手段和不同應用方式,將班級授課制群體學習優勢與網絡學習個性化有效結合,成為新型教學形態。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新媒體在線教學方式與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方式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使學習過程中諸多要素之間實現合理配置與協同運行,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協調發展,達到學習的最優化。
一、高校《綱要》課程教學的現實境遇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局面
《綱要》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必修課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健康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4]總書記關于歷史、黨史和國史的重要講話,明確指明了《綱要》課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綱要》課不僅是單純地傳授中國近現代歷史知識,而是以此為基礎,講清楚歷史和人民所做的四個選擇,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增強四個自信,進而服務于培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但就客觀實際而言,《綱要》課存在的吸引力不足、教學效果欠佳的問題和其它思政課并無二致。傳統的《綱要》課教學采用的是一種以老師、課件、課堂三要素為中心的模式,主要的不足是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凸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和壓抑。《綱要》課程因具有歷史教育和政治陶冶的雙重功能,更加需要激發學生主動性,尤其在新時代青年學生個性化與創造性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下,被動學習使得學生在提高自我修養和個人品德方面效果不佳,這不符合國家培養人才的目標。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探索適應新課改要求的《綱要》課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
(二)新時代的高校青年
重視受教育對象的成長發展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點內容,只說高大上的理論,只講書本中的知識,就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脫離現實基礎,損害自身生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老師需要放下身段,轉變方式,增強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強青年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同時,互聯網時代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極易影響“三觀”尚未固化的青年學生,青年學生對待事情的看法體現出隨意性和易變性。在網絡多聲道話語體系的包圍中,青年學生難免會迷茫、浮躁和動搖。面對互聯網時代學習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這兩大挑戰,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并進行自學,然后通過課堂面對面的分享與交流,選定共同的話題和內容開展協作與探究,在教師把關與指導下,逐漸實現知識碎片的加工與整合,最終吃透問題,實現知識創新。
(三)“互聯網+”視域下的教育改革
信息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混合式教學線上平臺技術操作、資源建設、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線下團隊研究性活動等內容的相繼出現,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始進入學生視野并日漸發揮著重要作用,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引進《綱要》課教學,幫助教師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改進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學生掌握混合式教學的理念與技術,更好地參與混合式教學變革實踐。這樣既可以為學校今后的《綱要》課“線上+線下”教學教師培訓提供資源和服務,另一方面也可為本校學生提供混合式學習的經驗指導和學習體驗,讓教師和學生能在全新的混合式學習環境與模式下進行探索與應用,真正理解“互聯網+”視域下教與學所發生的深刻變革,并且能夠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與學習理念,運用混合式學習理論與學習技術來指導學科的教學與學習,能用實際行動來推動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變革[5]。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際操作
(一)線上與線下的混合教學軟硬件搭建、對接和調適
從硬件的搭建來看,首先要構建網絡平臺,建立起教學資源庫,將教學內容碎片化,以知識單元為單位,構建起網絡平臺的素材資源庫。這一點以新疆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已經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有所實踐并等待完善。其次是設計教學網絡平臺的結構框架,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課后跟蹤服務等幾個環節。就軟硬件的對接出發,首先應該建立學習內容技術支持,理解學習內容流程、收集學習內容需求、提供實施建議,并且跟蹤、控制實施;其次是師生安裝軟件并做軟件操作培訓。在軟硬件調適方面,要提供個性化服務,在進行《綱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定期對資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更新,以達到因時制宜。
(二)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設計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設計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準備。教學準備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網路資源庫建設,要有選擇、有把關地創制學習資源,精準推送教學資源,科學組織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參與、課后復習。二是課堂教學設計,要建云班課,進行學情分析,并根據教學重難點、學生在線測評反饋等安排課堂教學內容。三是設計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分為課堂和課后的“問題式探究”“小組式討論”“團隊式辯論”等,也要有以“項目”“課題”為載體的科研實踐活動現場域,包括校園內的“第二課堂”和校園外的“第三課堂”,既要兼顧整體,又要突出重點。
2.課程導入學習支持,亦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首先,網絡教學將《綱要》課程內容、教學資源或教學活動呈現在資源平臺上,并在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課堂組織教學活動,創制激勵機制,例如課堂活動的設計,可以運用作業、小組任務、活動庫、投票、問卷、搶答、討論以及測試,增強課堂互動的多樣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還可以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參觀紅色革命基地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理論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并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點撥。
(三)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考核評價
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考核評價最終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學習中評定,矯正教學,即對學生的表現、態度進行觀察,利用提問或測驗獲得反饋,并針對某些主觀意愿并不強烈的同學特別設計“一對一交流環節”。同時,考察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為修正、修改后來的教學活動做奠基。二是過程性教學評價,嵌入性評價,即通過相輔相成的單元練習、網上討論的表現等,例如課堂教學中的成果展示、小組討論布置的作業,讓學生進行互評,作為終結性評價的依據。三是總結性評價,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進行有效結合,實現考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與科學化。在考核評價中,教師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需注意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思政課程教學的適時性和延展性,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中也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何將傳統教學與混合式教學有效結合,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新的教學模式并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的全部替代,或者是忽視傳統教學的地位,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亮點就在于其能實現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銜接。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講透教學重難點、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知識點之間的邏輯結構等,使學生對課程形成基本認知[6]。但使學生樂于接受、主動接受,線上教學的融入就顯得非常必要,將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整合,達到真正為學生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綱要》課堂應用的目的在于實現師生輕負擔、教學高質量,達到使學生自愿樂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綱要》課教學兼顧線上與線下,做足課前準備、做精課堂教學、做好課后反思。首先,課前準備要依托教材,在海量資源中攝取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從專家教授的有益經驗中獲得啟發,從而優化線下課堂教學。同時,為有效組織課堂,要利用好線上網絡平臺,提前發布課堂內容的輔助性材料,例如史料、影視劇等,以及討論的問題或辯論的主題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扮演好組織者、發力者和學習者的角色,使得課堂有明確的科學性、預見性和計劃性,同時要體現學生為主的理念,要盡可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教師絕不能一言堂、全部抓。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分配課堂的時間。教師要做到精講、講清、準確、到位,該放手時則放手,學生能通過線上自學的可略講或不講,要針對重點或學生有疑問的地方去講。另外,借助課前發布于線上的問題進行小組談論,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結合作的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投入思考。最后,通過學生的交流、作業和反映進行課后反思,了解課堂成效和目標的達成情況,同時考察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時效性,并形成反饋總結,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教學。
(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下,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如何進行良性互動
無論是日常線下教學,還是線上討論,思政課往往存在“少數活躍的同學”和“多數沉默的同學”這樣的矛盾。部分同學無論是線上線下,均是積極主動、踴躍發言,他們有著極強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對于這部分同學,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即可。但是有一部分同學出于各種原因,對思政課內容的討論和發言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甚至是反感的傾向。他們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不敢提問、不愿提問,甚至是不會提問。針對活躍性不強、參與度低的這部分同學,要具體分析,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可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朋友圈,可在超星學習通群聊區或者QQ、微信、騰訊視頻會議等了解學生的情況和需求,鼓勵引導其積極參與。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考核方式、學生評價體系和測評方式該如何調整
傳統課程的考核方式和學生評價體系以及測評方式都比較單一、機械,無法全面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形成的考核結果并不符合新時代培養人才的內在需求。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綱要》課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了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具體地表現為依托“線上+線下”的雙重模式,對學生的平時表現、課外實踐、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衡量,注重過程性考核。學生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利用多元手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例如言語鼓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測評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如頭腦風暴、合作辯論、微課比賽、線上搶答、小組討論等。通過有效的課程考核方式、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豐富的測評方式改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
(四)《綱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評價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綱要》課教學效果反饋應該包括三部分,即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自我教學效果反饋和作為客體的學生主觀學習效果反饋,以及借助于網絡平臺數據的評價反饋和對學生最終學習成果檢驗的反饋。截至目前來看,網絡學習平臺的應用只是在處理教學和學習信息,缺乏更具深度和人性化的反饋系統。因此,需要采取多元、多視角、多源頭的評價反饋方法,構建真正發揮作用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使教學效果更佳。
四、結語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綱要》課中的實踐,堅持“問題為導向”“學生為主體”,著力改變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現狀,改變目前生硬記憶、忽略思考、填鴨式教學與吸引力不足的局面。同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在線下教學局面出現困境和挑戰時迎難而上,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已成為教學陣地的中流砥柱,在精準定位、科學安排、合理布局后,利用多種形式在線上開展“金課”教學成為特殊時期的必要選擇。以“互聯網+”為依托,合理安排網絡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將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重難點問題,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等引入教學實踐,積極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歷史,認識到歷史和人民在歷史演進中所做出的四個選擇,并掌握認識國家形勢的正確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四個自信,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提升《綱要》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突出思政理論課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Z].2016-06-17.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網:人民日報,2017-10-28.
[4]新華網.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EB/OL].(2013-06-26)[2020-05-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626/c1024-21981607.html.
[5]曹培杰,余勝泉.數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現狀及未來發展[J].理論探討,2012(4):21.
[6]高建華,朱健.基于MOOC平臺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