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楊
摘要:課外培養是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課外培養具有廣闊的舞臺、無限的空間、潛默的功效、獨特的作用,是大學不可替代的、極其重要的人才培養途徑。課外培養與課內培養共同構成了“雙軌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匠心筑夢工作室” 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不斷優化課外培養的平臺與路徑,通過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時代精神的認知了解,加深大學生對歷史、國情社情、洛陽地域文化特色的了解,增強道路、制度、理論、文化自信,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
關鍵詞:社會實踐;思政教育;育人實效
一、“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主題思路
順應學校課內課外“雙軌并行,融合聯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我院還充分發揮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專業優勢,以實際行動助力精準扶貧,服務鄉村振興,根據當地實際需要,擬定實踐內容。“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認知城市、鄉村和古建筑的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學習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與志愿務意識。建筑學院創建“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以來,充分發揮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專業優勢,根據學校總體思政教育安排,結合大學生的年齡思想特點,開展與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專業相結合的各類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通過動員大學生參加高校規劃志愿者下鄉服務及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筑普查等社會實踐教育方式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效果良好。
二、“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措施
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競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更加的豐富多彩,在繼續認真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重點開展富有愛國主義、彰顯時代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提升我校學生思想文化道德素養,又滿足廣大同學們在社會實踐方面的需求。為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積極作用,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凸顯學院專業特色,舉辦一系列學生樂于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
1.健全規章制度,優化服務保障
學院成立“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院長、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副院長和黨委副書記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學院學工干部及團委學生會的主要干部擔任成員。學院對思政教育平臺的工作大力支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經費支持。領導小組各成員分別對各項活動進行具體指導,分團委、學生會按照學校整體工作的創建要求,認真開展思政平臺教育活動的輿論宣傳引導,落實教育要求的各項具體舉措。
2.加強社會實踐過程指導,提高育人成效
學院利用“匠心筑夢工作室”這一專業性社會實踐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院擁有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結構不斷改善和優化的樂于參與指導社會實踐的教師隊伍和勤于奉獻、科學管理的學工隊伍,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了組織保證,學生專業進步和思想完善成熟齊頭并進。同時為了提高育人成效,滿足實踐服務工作的不同需求,學院的社會實踐活動由研究生與本科生聯合組隊,還邀請5位思想政治素質高且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組成了社會實踐專業指導老師團隊,同時也為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
3.提升社會實踐基地質量,提高學生參與度
多年來,建筑學院與洛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專業對口單位已建立了合作關系。2017年8月建筑學院分別與老城區古城保護與整治項目指揮部、洛陽市欒川縣七姑溝村簽約為河南科技大學社會實踐基地。2018年7月簽約洛陽市老城區東大街85號院為河科大建筑學院“洛陽老城保護更新工作室”,8月與洛陽市汝陽縣紅里村、宜陽縣張烏鎮簽約河南科技大學社會實踐基地。近年來,開展大小活動共計160余項,活動形式覆蓋了學院各年級,各類活動時間安排緊湊、合理,參與學生已達1700余人,活動質量和影響力明顯提高,圓滿地完成了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的教育任務,同時活動平臺也集中展示了當代青年積極上進的思想情操和時代精神。
4.加強合作交流,促進成果轉化
結合專業特色及洛陽市實際需求,通過與社會實踐基地溝通交流,開展赴汝陽縣、伊川縣村莊規劃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洛陽市老城區文廟地下防空洞測繪、洛陽市歷史文化街區中傳統建筑景觀調研、洛陽市欒川縣七姑溝景區特色建筑測繪與設計、洛陽市規劃局與南京市交通研究院、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洛陽市大規模居民出行調查”項目、參與承辦第三屆河南省大學生建筑模型大賽、洛河流域古村落保護調研、洛陽市汝陽縣紅里村黨建文化廣場設計與美麗鄉村示范街道設計,對歷史、洛陽地域文化特色、國情社情的了解,促進實踐成果落地,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實踐效果。
三、“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經驗總結
我校將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必修學分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并不斷探索課內課外“雙軌并行,融合聯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1.開創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
我校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納入人才培養計劃,社會實踐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參與時長及成效記入學生課外培養成績單。從本科生開始實施人才培養方案以來,有效地引導了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在實踐中學習。
2.創新社會實踐平臺的管理保障體系
學院“匠心筑夢工作室”在不斷實踐中形成了一支涵蓋思政課教師、學工干部、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隊伍。學院對思政教育平臺的工作大力支持,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經費支持。領導小組各成員分別對各項活動進行具體指導,分團委、學生會按照學校整體工作的創建要求,認真開展思政平臺教育活動的輿論宣傳引導,落實教育要求的各項具體舉措。在實踐內容上,每年設計引導性的具有時代性、實用教育性性的社會實踐大主題,同時鼓勵學生組織團隊或者就近參加城市社區和鄉村課題,充分體現教育性和時代性。
3.不斷豐富完善社會實踐工作的流程和內容
學院以社會實踐教育育人貫穿始終,按照全年不斷線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開始研究設計實踐主題及課題;4月初開始宣傳、動員、培訓工作;5至6月學生進行實踐籌劃準備;7月集中開展理論授課,由輔導員老師指導“實踐方法”和“實踐報告撰寫”;8至9月督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10至11月開展總結、交流和評比活動,并集中進行成果轉化。
總之,隨著“匠心筑夢工作室”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平臺不斷發展壯大,師生們越來越認識到社會實踐是學生“第二課堂”的有力組成部分,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 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有利于增強大學生責任感、使命感,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高楊,馬孝民.課外培養,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戰場[J].河南教育(高教),2019(5).
[2].楊國欣.“雙軌并行,融合聯動”的倡導者[J]. 河南教育(高教),2017(9).
[3].白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育人研究 [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4]馬東景.高校思政課綜合實踐課課程構建與實施之實踐維度[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0,35(03):123-128.
[5]周維功.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問題探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2):110-113.
[6]王玉林.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之師生有效互動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