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業宏
摘 ?要:在高中階段地理是文科學生必須要學習的學科,在高考中占據一定的分數比例。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以獲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本文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為研究對象,主要介紹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希望可以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3-0102-01
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制度中,一直以來,都注重筆試和理論,忽視實踐,其嚴重阻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根本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但是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將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轉化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而顯著的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更好更快的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發展。
1.改變課堂教學主體,確定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的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以學生為本是教學指導思想,其目的是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對學生學習的制約,從提升教學水平轉化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教學方法的創新時必須要使以講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發生變化,既要看地理教材來上課,又要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利用不同教學形式的綜合運用,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方法中,進而與新形勢的有關要求相適應。在實行新課改后地理教材的文字有很大的刪減,語言相當的簡練,添加有關的圖片,進而使地理知識更加的直觀生動,高中地理教材中各章節圖片都在17張到60張之間,而且設計很多思想活動,為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調動學生學習主動,突破教學難點,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與教材內容的有效銜接,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利用教材事先預習和課后復習,對知識加強鞏固。
2.創設相應的問題情景教學
新課改中倡導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習方法,這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通常,要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必須要創設相應的問題教學情境,通過合理設計探究性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究動力,自己主動將問題有效解決,得到正確的答案。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實際生活,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及教學設備,將班級學生劃分成多個小組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做好教師設計的探究問題。例如,在講解“環境發展”時,教師可以根本當地實際生活,科學設置問題,“城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帶來哪些方面的影響?”等等,要求每個小組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通過走訪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的資料,科學總結整理,接著在班級中小組之間相互競爭,選出表現最佳的小組。除此之外,可以彼此借鑒,相同的問題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這里必須要注意的是,所有小組的學生都要耐心聽不同的建議,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所有人都可以獨立思考。通常,創新的發現并不是個人的成果,而是學生共同的成果。
3.采取小組合作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的出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不斷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課前科學設計問題,提供給學生相互討論。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地理基礎,將其科學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之后提出一些問題,由每個小組開展組內討論。發現答案后,讓每個小組成員選出代表,講出最終討論出的答案,接著要求教師認真點評。比如,講解“森林的開發與保護”時,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森林對人類環境造成哪些影響?”等等,正確指導每個小組成員對問題作出深入的討論,發現問題的答案。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可以獨立思考和主動發言,學生通過發言可以增強自身的成就感,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徹底突破傳統教學的不足,融入新型的教學方法,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且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相結合,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進而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海燕.芻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二—熱點探討[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2
[2]郭濤.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7(12):109-110
[3]周小芳.對新課程背景下運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方法的探究[J].學周刊,2017(0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