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閃閃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語文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創別出心裁的語文教學活動,在基于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培養中學生的各項能力的發展和進步。閱讀的教學是語文這一科目教學內容中一個最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中學教師不僅要能夠合理地在語文課堂中開展閱讀活動,還要能夠有針對性地在閱讀的課堂活動中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質疑問題的能力。中學語文教師要引導中學生勇于質疑,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培養中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質疑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3-0178-02
對于中學語文教師而言,中學語文這一科目的教學目標比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更加復雜,是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中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不僅要能夠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提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在閱讀中培養中學生質疑能力這一培養目標,中學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中學生在閱讀的課堂學習中提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中學生在閱讀中的質疑能力,幫助中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方法。
1.注重課前預習階段
首先,教師應該更加注意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文體特征等來激發學生提問。進行提問的題目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因為掌握好主題對理解文章大有幫助。例如,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預習時,一個同學問了一個問題:“好雪片片”從標題上看是一篇風景散文,但是文本中沒有對雪景的描述。通讀全文,這篇文章是記敘文,為什么它被命名為“好雪片片”?這時,老師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好雪”是自然景物嗎?如果不是,暗示什么?文章中這兩個人物有什么聯系?“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因此就會有問題,對學習有興趣,把問題帶進學習中,這樣就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學習,掌握語言與文體特點,引導學生提問。
其次,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提出了舒婷的《致橡樹》一詩中:鳥、樹、晝、春雨等的意象是什么?木棉和橡樹為什么能象征男人和女人?等問題,通過對詩歌意象這一重要概念的深入了解,學生也認識到了詩歌語言的意象性和含蓄性。學生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掌握詩歌的意象概念,進入意境,體悟詩情階段就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2.營造輕松的氛圍,營造提問環境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提問,鼓勵發表不同于老師和教科書的觀點;為了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勇氣和膽識,我鼓勵學生以個人和創造性的方式表達自己。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對課文進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對課文進行解釋和評估,當然,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提問,營造輕松愉快,民主的氛圍,平等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會問不敢問、敢問不會問的同學消除后顧之憂。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在閱讀教學中勇于探索和質疑,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果我教“孔乙己”,討論“關于孔乙己真的死了”這一結局,學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我順水推舟,趁著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們討論“孔乙己之死”,經過閱讀和思考,有人想到了他饑餓的悲慘場面,有人想到了他被凍死的場面。有人說他死的很痛苦,有人會想到他挨餓,挨凍的悲慘景象,并描繪了使人們流淚的場面。對于老師來說,這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盡管這個偶然的問題打斷了他教學過程,但效果遠不是僵化的教學預設所能預想到的。
3.利用多媒體開展閱讀課堂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創新的新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在教師這個行業,教師緊跟科技的潮流,把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活動的展開中。中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這一工具來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使語文課堂更加富有活力。對于閱讀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中學生創造聲情并茂的語文閱讀課堂,引導中學生更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并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質疑。
例如,中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應該在課前先從網上下載《皇帝的新裝》的影視片段,然后在課堂上引導中學生進行觀看。中學語文教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觀看影視片段,引導中學生自主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表達內容是什么,以及從課文中的哪些字、詞、句、段可以看出。例如,當兩個騙子在吹噓沒有穿衣服的皇帝的衣服多么地華麗的時候,其他人的反應是什么樣的。例如,當皇帝在街上游行的時候,沒有人敢承認自己沒有看到皇帝穿了新衣服,只有一個小孩子說出了“可是他什么都沒有穿呀!”,這兩種行為能夠說明什么?通過多媒體來培養中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4.開展以“由我來閱讀”為主題的閱讀活動
中學語文教師要合理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能夠以中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引導中學生學習的時候能夠適當地添加一定的輔導,幫助中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能夠分析閱讀的文章從而解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在閱讀活動中鼓勵中學生勇于提出質疑,不要擔心自己所質疑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合理,中學教師就應該給予中學生一定的表揚,讓中學生活躍于閱讀課堂的學習中,與其他同學共同進步和發展。
例如,中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我發現”的閱讀活動,該閱讀活動主要是讓中學生自主進行閱讀。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閱讀的文章,來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進行總結。中學生要能夠把自己提出質疑,以及從文章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文章的內容的過程在課堂時與教師和同學分享,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的質疑中,探索并發現閱讀文章的技巧。
5.分組合作探討閱讀,促進中學生的質疑能力
培養中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是中學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中學語文教師要能夠將培養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拆分開來逐個培養,也要能夠將不同的素質教育融會貫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從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出發,在閱讀中提高中學生分組討論的合作精神,促進中學生在閱讀中的質疑能力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有利于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高效快速地發展。
例如,中學語文教師在引導中學生學習名著導讀《駱駝祥子》這一名著時,可以先將全班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引導中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祥子這一人物形象的?、祥子的妻子虎妞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為什么祥子叫“駱駝祥子”,有什么深層次的寓意呢?”。引導中學生提出質疑祥子悲慘的一生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背景,開展小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要能夠根據文章內容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中學語文教師引導中學生進行課外名著閱讀,豐富中學生的閱讀素材,還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中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中學生在閱讀中質疑能力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閱讀能力對于中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閱讀中引導中學生能夠勇于提出質疑是中學語文教師必須要認真對待的教學任務。中學語文教師要能夠開展合理的閱讀教學活動,更多地引導中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激發中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進行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吉紅梅.淺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2017
[2]霍曉燕.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