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微 鄭勇
摘 要:大學語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了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于一體,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認識客觀世界和自我意識,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緊密結合課程思政,將顯性教育融入隱性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之作用,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了解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無形中傳承并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起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成效。
關鍵詞:大學語文;紅色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抗戰(zhàn)文學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①。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頒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明確“充分發(fā)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yōu)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特別指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②。
2018年5月,北京師生座談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③。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在當代高校教育中的價值地位、主導作用、基本原則以及教授途徑等方面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闡釋,再一次地強調了高校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正,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④。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系列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明確并深刻地了解到,當代高校教育,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重大意義性。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堅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作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切實落實課程思政根本要求,不斷促進課程教學改革,全面落實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一、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集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于一體,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認識客觀世界和自我意識,是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2004年10月,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上,“大學語文”在高校的課程定位成了本次的主要討論點。會上認為“大學語文”應隸屬于“高校素質教育”,主要聚集于人文素質教育問題,落實在仁愛精神、國家民族意識、自愛自重自省自悟精神、以道德標準為價值體系、以和為貴的和諧精神。由此也是和2014年3月《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里“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為重點”相契合。大學語文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是其作為母語教育課程的最主要、最實際的屬性。
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緊密結合課程思政,將顯性教育融入于隱性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語文時,了解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無形中傳承并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起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成效。
我校對《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走實走深,開設“大學語文”“中國文化概論”“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必修課,在課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將課程思政納入大學語文中,全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將知識功能與價值引導完美結合,凝集文化傳承、價值引領思想意識,強化大學生人格品質培塑,成為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二、我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探索
(一)強化教材編排,深入挖掘蘊含豐富思政教育的文學教材
我校現(xiàn)行“大學語文”教材兩個版本,一個是以陳廣根、楊漢瑜主編,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另一版本為楊漢瑜、黃云峰、王永紅主編,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兩本教材都堅持貫徹課程思政內涵,從章節(jié)編排、課文內容選取都極大的融合知識能力和價值引導。以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教材為例,一共十二個單元,分別為:哲思篇、理想篇、修為篇、史鑒篇、為政篇、家國篇、愛情篇、友情篇、生命篇、閑適篇、社會篇和自然篇,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緊密結合單元主題,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上在接收知識內容的同時,潛移默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友情觀都能產生一定的作用,真正做到“細無聲”的教學模式。
該教材將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涵外延式發(fā)展,第一個單元以哲思為主,告知學生在自身成長過程中,應保持著對世界、對人生、對自己的真知的探尋,認識世界發(fā)展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這一章節(jié)里,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觀點,聯(lián)系我國著名哲學家老子的思想,學生通過學習文學內容的方式,了解到古今中外對世界本源的定義不同觀點,在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同時,也掌握了老子的“無中生有,有無相生”的哲學觀點。相對于枯燥的哲學觀點,學生閱讀古人詩歌,既增長了自身文學修養(yǎng),又增添了對哲學人生觀點的了解。
第二單元的理想篇,可以緊密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的五四講話中指出,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提出了古人的理想和當今社會人們的理想,進而提升到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在這樣層層深入地遞進式學習,學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于理想信念,并再一次堅定自身理想,為之奮斗。
第一、二單元均為第三單元的修為篇奠定基礎,想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必須先修身,通過不斷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等方式,提升個人自我修為,敢于開拓奮進、銳意創(chuàng)新。在自身不斷地學習中還要注意學習歷史,“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學習歷史尤為重要,這一章節(jié)主要學習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節(jié)選《垓下之圍》,讓學生了解到,及時自身存在很有優(yōu)勢,但是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正確認識自身短處,切忌剛愎自用。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很難自我認識到在自身存在的問題,對于別人提出的批評意見也難以接受。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能深刻認識到“人無完人”,一代霸主項羽存在很多缺點,卻不愿正視缺點,最終走向自刎結局。
單元設置層層深入,讓學生充分完善自我的同時,堅定理想信念,為今后的成家立業(yè)打基礎,同時,該教材也強調應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最后一個單元為自然篇,通過文學賞析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學生只有真真切切感受到,才能更好地接受、更好地傳承、更好地發(fā)揚。
(二)創(chuàng)新課程設置,主動培塑知情意信行結合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
大學語文是思想內涵、人文情懷、語言藝術、人文素養(yǎng)、道德情操的結合體,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文學內容的顯性因素,在無形中將有形表露,積極構建主動式課堂,改變填鴨式、你教我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形式,將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教學落地落實,教師引導輔助,學生主動探索文學價值,聚焦文學中的思政因素,在隱性中尋找顯性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同時要善于運用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等新技術,緊密結合我校云課堂教學,將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填上時代、科技的內涵,增強教育教學的含金量。
(三)拓寬紅色文化教育,深化學生抗戰(zhàn)精神的傳承
重慶作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指揮中心,在抗戰(zhàn)時期起著重大作用。抗戰(zhàn)時期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涵括包容、堅毅等精神,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傳承且發(fā)揚的精神。我們應積極利用學校位于重慶市的地理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重慶抗戰(zhàn)精神內涵,拓寬紅色文化教育,聚焦紅色文化,挖掘重慶抗戰(zhàn)文學文本,加深文本解讀,重點突出價值引領。
(四)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價值
教材編排為課程設置奠定基礎,最終所有的內容都將以課堂教學表現(xiàn)出來。
1.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
大學語文本身具有自身內涵,主要講授中國文學、應用文寫作等內容,同時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堂的教學應有效地將知識和思想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兼具符合時代需要的思想,真實做到“無聲”思政教學。
2.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教授學生看、讀、寫。當代學生因語文素養(yǎng)不扎實,在表現(xiàn)自身情感時,總顯得比較表面。如看見美景時,很多學生會說“真美!”全然忘記“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美人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悲傷時,很多學生會說“我郁悶了!”不記得還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學習文學,有助于提升學生個人素質,拓深自身內涵,成為一名大方、內斂、穩(wěn)重的新時代大學生。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在母語自身豐富的土壤里,孕育出新的花朵,綻放出不一樣的花朵。大學語文幫助學生進行文學鑒賞,學會說話、學習和寫作,加入思政,會使語文學習更具時代性、顯現(xiàn)性,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能力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雙重提升。
3.價值引領和培育工匠精神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應與時代精神價值相結合,我校主要培育第一線應用型人才,應加大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對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做出引導,培養(yǎng)學生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精神。
三、結語
實現(xiàn)大學語文和課程思政的有效結合,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大學語文發(fā)揚自身優(yōu)勢,加強課程內容建設,發(fā)揮文學育人功能,實現(xiàn)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幫助學生努力做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讓學生自己積極主動探尋人生真諦、精神世界,學會用大學語文去溝通今古、中外文學作品,探究中外文明走向,因時而進、因事而為。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②中共教育部黨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6年12月
③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④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3-19.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補充版數(shù)).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補充版數(shù)).
[3]錢江飛.高校思政教育隱性課程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5):99-100.
[4]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5]張瑩.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分析與研究[J].國內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動態(tài),2019(5):10.
[6]孫宗美.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教學改革[J].高教探索,2018(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