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妮
摘 要: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對高校培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進。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及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融合的可能性,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標上進行有機融合。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人才的專業程度和綜合素質的要求更高。現實與期望值產生差距以及相對較弱的抗挫力致使當代大學生面臨較重的學業壓力和生活壓力,這就對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出真正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學生?!皟烧呓Y合的可行性,提高兩者的契合度并且最大化發揮兩者的效能?!盵1]
一、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現狀
目前,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多元化價值觀的并存以及改革開放后的東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現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價值沖突的時代。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化傾向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設計都偏向于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體驗;重道德規范的傳授,輕實際生活應用;重道德認識培養,輕道德情感熏陶、道德行為養成;重教育,輕自省;重灌輸,輕自主等情況。以至于,我國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考試中成績合格,但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并不理想。這體現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缺少內化機制。當下,各高校已經對此問題有了普遍的共識,但想要徹底解決問題還需努力。出現問題的因素有很多,而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課程整合是其原因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應短期化傾向
重治療性咨詢,輕發展性咨詢,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認知問題。我國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咨詢作為起點,通過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引導學生端正思想,幫助人們正確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許多高校仍然沒有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到防微杜漸,相對于個別學生的心理咨詢和治療,解決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心理危機干預才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高校不應該忽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目前采取的治療模式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鑒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動出擊”的方式,改變過去“坐等學生上門”的指導方式,主動針對學生的情況開展個人和團體的發展性指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思政教育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思政教育的內容能在情感上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教育,思政教育不僅是一個教授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在實踐中自我領悟自我察覺和自我提升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達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素質,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思政教育提供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更加傾向于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個體的發展,了解個體的情況和性格,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當然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師生零距離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讓師生走得更近,從而讓學習的內容更加深刻,學習的效果也能達到最佳。如果將二者相互孤立,將無法達到人才培養目的,“這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明顯是不夠充足充分的”[2]。
兩者都歸屬于意識范疇。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深入學習并理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的教育為中心。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心理學中產生的,而心理學是以哲學、生理學為基礎分化的一門全新獨立的學科。心理學主張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通過對人的心理現象及發展規律的研究,來揭示心理情況與外部環境的聯系、心理與思維的關系,分析健康心理狀態所需的心理因素,用以幫助人類恢復和保持健康心理。因此,兩者都屬于意識范疇。學生的思想品德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其自身的人格也在不斷的完善。而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實質上是學生對自身知、情、義、行的認知過程,而知、情、義、行的活動過程是許多人格因素共同參與及協同的結果,并且思想品德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學生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因素上。因此,無論是學生人格發展還是思想品德發展,其中都夾雜諸多心理要素,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二者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思政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體而言,就是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有獨立人格有責任心有目標感,并有憂患意識和大局意識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同樣是追求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讓學生找到個人的精神支撐,現實目標,個人價值,心理狀態實現平衡,從而更好追求個人全面發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教育內容上的有機融合
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如果僅僅只包含思政教育的內容本身是遠遠不夠的,這也達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大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和各種困惑,使得緊靠單一的教育內容難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就促使思政教育務必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使得大學生在接受思政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的均衡發展。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就事論事,單純的定位為解決問題,要以思政教育的思想為引領,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道德修養、價值觀念,明確身上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強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思政教育導向和引領,能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大學學習的目標,提升學習動力,自覺尋找差距,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方式的有機融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各自有所側重、有所區別,在實現教育內容有機融合的基礎上要著重考慮教育方式的有機融合。思政教育更多的是利用課堂教授的方式進行,雖然課堂也有互動交流,但都是較為表淺的互動,沒有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對話。思政教育可以借鑒心理健康教育實行點對點,或者小班化教學,同時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實時互動,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真正平等、真誠的交流和互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教師是真正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從而愿意將所學所領悟的知識道理付諸行動從而指導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除了開設心理咨詢平臺、設計心理課程外,也可以借鑒思政教育,變被動為主動,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面更廣,如可以開展專題講座、團體輔導、游戲互動、校內外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交際能力。
(三)加強教育隊伍的有機融合
從目前各高校的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團隊在人員組成方面出現大范圍的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主要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組成。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團隊大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組成,再加上心理學專業教師和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等,其實大部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教育人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并不了解。想要實現二者有機結合,除了要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增強其專業知識素質,還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清晰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靈活的創造力、頑強的意志力等。對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員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的心理學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習心理衛生、心理咨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觀察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長規律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學生的行為思想及行為心理,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明確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與心理障礙三者的區別,并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保持健康心理。
(四)教育目標的有機融合
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二者的教育目標要實現進一步融合。思政教育的目標不能只是單純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也不能只是幫助學生擴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二者的目標進一步融合統一,應該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處事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進一步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目標感,培養有理想有擔當的大學生。
當今社會對人才發展的需求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式和目標,信息時代社會發展較快,信息科技更新快,更加考驗高校的育人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深化融合,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孫小淇.思想政治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理念凝聚育人合力——高密校區探索“朋輩互助”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新校園(上旬),2016(6):35.
[2]李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