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霞
摘要:案例教學法給傳統高中思政課教學帶來一定的成效,這一科學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當前要更好地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作用,將案例教學與活動型課堂有效結合,促進活動型課堂的優化和學科核心素養教育,探索出有利于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對策。培育對策應具過程性,從理論儲備到運用案例進行能力訓練,再到生活實踐,是一個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
關鍵詞:案例教學 高中思政課 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5-0163-02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教育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培養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化、素養化的發展。高中思政課是鑄魂育人的主陣地,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一門學科。2017年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且政治認同素養處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地位。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政課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素養發展,廣大教師們應積極探索出有效培育政治認同素養的策略。
一、案例教學概述
(一)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
案例教學法又可稱為個案教學法、案例化教學。在《教育大辭典》中案例教學法被界定為:“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某些科類的專業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即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一系列案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學生掌握有關的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案例教學法被廣泛運用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諸多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給思政課堂帶來了更多的參與性、現實性和啟發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青睞于使用案例教學法,意圖使其發揮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升相應的能力,理解相應的理論知識。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也能深刻地體會到案例教學法在這些方面對輔助課堂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意義。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已然十分凸顯,且在現如今提倡“活動型課堂”“議題式教學”等新型教學形式下,更是突出了案例教學法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教學與政治認同培育的關系
在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普遍著重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而在四個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是占據核心地位的要素,對評價思政教育價值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因此當前高中思政課教育教學研究,致力于探索一條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育政治認同的路徑。其中也涌現諸多針對有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新穎教學形式,例如議題式、情境式教學等以活動型課程為導向的課程形式。而在這些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中,案例教學的效用凸顯。在現今高中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如何選取案例、運用案例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在課前精心選取案例,以便高質量地發揮案例對于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教師可運用切合實際的案例來貫通整堂課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開展有效的活動等,以期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二、當前政治認同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未能發揮活動型課堂價值
1.活動型課堂流于表面
目前,在強調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許多新穎的教學形式被教師們積極、廣泛地采用,例如議題式、情境式教學等活動型課堂形式。活動型課堂建設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思政課育人主陣地的作用,進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但在火熱開展“活動型課堂”的當下,普遍存在過于形式化、活動化的現實問題。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師“活動型”課堂的設計過于“熱鬧”,課堂節奏過于緊張,學生整堂課“忙忙碌碌”做活動,而沒有時間依托活動來做深入探究和思考。這讓原本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促進學生素養形成的“活動型課堂”淪為“活動”,喧賓奪主,使“課堂活動”變為“活動課堂”,因此也就不能有效地利用活動來引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素養的形成。
且現實課堂教學內容往往避“反”就“正”,教師普遍僅選取廣為人知的積極的案例進行展示和討論,導致正反教育失衡。但如果僅僅選擇積極的案例,或許難以使得學生在課堂情境以外的復雜現實生活中依然堅定政治認同。應讓“過熱”的課堂“冷卻”下來,不能為了做活動而活動。要充分發揮課堂活動的作用來提升課堂的教育價值,選擇更具開放性的案例,給課堂留有更大的思辨空間,更好地引導學生堅定政治認同。
2.活動形式單一
當前活動型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活動往往只局限在課堂中進行。應注意的是,政治認同素養是一種政治情感,教師僅從課堂培育和卷面考查很難捕捉到。政治認同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將會影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的行為,這也為跟蹤了解學生素養形成情況提供了依據。因此,政治認同素養培育還需落實到現實活動中,還需將課堂開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引導、培育和考察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
(二)教師能力不足與復雜現實問題之間的矛盾
一線思政課教師目前普遍存在理論不扎實、知識面不夠廣的情況。采用新教材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其更加要求思政課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思政課教師沒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和廣泛的知識儲備,就沒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上好思政課,無法去回應質疑的聲音。教師不“信”,如何引導學生“信”?教師理論不扎實,如何解學生之惑?
在自媒體崛起的當下,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必然會接收到紛繁復雜的信息內容,且在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中充斥著大量沖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信息、多元的價值觀念。面對博雜的海量信息,缺乏思辨能力的學生難以辨識,極易被有害的信息所誤導。如果思政課教師、思政課堂避重就輕,不正面分析和解學生所惑,學生又如何能良好地形成政治認同素養呢?
三、學生政治認同培育路徑
要使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認同素養,必須經過理論知識學習、情感上的認同、行動上的付出這三個步驟,這是一個由內化過渡到外化的過程。
(一)在理論學習中奠定政治認同培育基礎
首先,學生形成政治認同的基礎是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也就是要形成一定的政治認知。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為學生講解政治常識,再運用合適的方式去幫助學生理解。可將課堂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熱點新聞、時政信息等緊密相連,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內涵,也能促進學生改變對思政課“枯燥無用”“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從而加強學生的認同感。
其次,作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也要不斷地進行理論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擴展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上好思政課,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當前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不再僅僅依靠教師。因此,思政課教師需具有深厚的理論素養,才能答學生所惑,才能做好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工作。
(二)在案例探討中培育政治認同
思政課教師要敢于選取熱點現實問題、敢于運用反面教育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對于那些學生所關心的、困惑的事件或問題,思政課教師不要避之不談,而是要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講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惑。教師才能以此為依據及時進行疏導和引領,才能做到“及時糾偏”“對癥下藥”。作為思政課教師不能縮手縮腳,越是不敢正面解決疑惑,學生越是難以信服。以“反例”教育為突破,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的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看待問題的思辨能力,形成學科特色能力。
面對外來思潮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學生很容易被網絡不良信息所誤導。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所面對的問題和考驗也更具挑戰性,不僅要傳授好理論知識、培育好學生的品德素養,還要提防網絡帶給學生思想上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面對良莠不齊的信息環境時,應積極主動地利用課堂為學生們解惑。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取熱議的現實問題作為辯題,講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就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分析,使學生今后能客觀地面對多元的價值觀念。以“反例”來達到思想教育的效果,讓學生去思考和批判,講出自己的看法,從而使學生在今后更加堅定地支持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認同,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
(三)在生活實踐中堅定政治認同
思政課教師要踏實培育好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在一定意義上這也將深刻地影響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因為政治認同素養在學生發展方向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認同素養,他才會對民族、對國家有歸屬感和責任感。而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最終還是要外化到行為活動上,就是“政治行為”政治行為是以人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為基礎的,參與政治生活的一種行為表現。因此,教師在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時要注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僅“紙上談兵”只是流于表面,須“躬行”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參與政治生活,從而形成堅定的政治認同素養。例如,當講到人民有監督政府的權利、介紹監督方式和渠道時,不妨依據身邊的現實問題撥打政府服務熱線進行投訴或提出建議,真正地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政治生活。有條件的學校也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研學旅行、社區服務等。但需注意的是,依然不能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必須做好活動設計。比如在活動出發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實踐活動的要求、掌握實踐所需的相關知識;在活動中,教師要循循善誘、不斷地引導學生;在活動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地探究和總結活動的成果和感受。實踐在精不在多,教師要處理好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政治、學以致用、堅定認同。
四、結語
政治認同素養并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培育的,是具有過程性、形成性的。當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廣大的思政課教師共同努力探索培育路徑,發揮思政課作為德育主陣地的教育價值,增強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張志紅.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的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4):12-13.
[3]謝亞蓉.基于政治認同培育的教學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4):20-21.
[4]李憶華,羅斌.“案例教學法”及其在思想政治課中的作用 [J] .教學月刊(中學版),2002(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