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敬東 唐前勇 程一方 楊曉娟 楊偉 馮鵬
摘要:襄陽市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對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并提出針對性地解決對策。制約該市高香茶業發展的不利因素包括無性系良種化程度偏低,茶園管理水平和加工技術有待提高,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建議找準突破口,優化結構布局,加強人才建設和資金支持,做好區域品牌建設,推動茶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
關鍵詞:襄陽市;高香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S57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4-011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14.02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tea production in Xiangyang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the tea culture is profound,and the brand influence is constantly enhanced. The advantage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the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in Xiangyang city were reviewed and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pertinently. There were also some unfavorable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such as the low degree of clone breeding, low management level and low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the service system was not perfect. It was recommended to find a breakthrough, optimize the structural layout, strengthen talent construc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concentrate regional brand building,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ea industry.
Key words: Xiangyang city; high fragrant tea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湖北省襄陽市地處秦巴山名優綠茶產區,產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茶葉品質優異,屬于國內高香綠茶代表區域和農業部劃定的綠茶優勢區域。襄陽市是湖北省四大茶區之一,發展茶產業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茶葉作為全市重要的傳統經濟作物,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經濟附加值相對較高,是襄陽市最適宜發展的特色農業支柱產業。多年來,在歷屆政府的重視下,茶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2019年,襄陽市茶園面積達到2.45萬hm2,茶葉產值近20億元,常年茶園從業人員3萬余人,涉茶人口約30萬人,茶產業已成為襄陽市西南山區特色優勢產業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為打造百億茶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發展的優勢和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對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1 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的三大優勢
1.1 生態優勢
襄陽市茶區處于大別山系與秦巴山系之間的“馬鞍型”地帶的腹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相較于周邊恩施市、宜昌市、十堰市、漢中市等綠茶產區自然生態因子更加獨特,非常有利于高香綠茶的生產。具體生態優勢表現在以下方面[1]。
1.1.1 茶園冬季休眠期相對較長 茶園冬季休眠期相對較長,達到150 d,有利于茶葉營養物質的積累。
1.1.2 茶園年溫差和晝夜溫差較大 茶園年溫差和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3.6~14.8 ℃,晝夜溫差9.9 ℃,茶葉新梢持嫩性強,糖類物質和氨基酸含量高,且茶多酚含量適中,茶葉香高味醇。通過對襄陽市茶區茶樣采集檢測分析,共檢出67種香氣化合物,其中含量較高的香氣成分有芳樟醇(4.42%~30.08%)、己酸順式-3-己烯酯(1.37%~17.18%)和香葉醇(1.51%~16.79%)等,氨基酸、水浸出物等均比其他綠茶高出5~10個百分點,氨基酸含量達到6.8%,水浸出物達到47.2%。
1.1.3 茶區土壤多以黃棕壤亞類石渣土為主 茶區土壤多以黃棕壤亞類石渣土為主,固磷率比較低,有效鉀含量豐富,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較高,適宜茶葉的生長發育。
1.1.4 茶區春季雨水相對較少 茶區春季雨水相對較少,有利于香氣物質的形成,適合生產高香型綠茶。歷史上??倒偕皆品?、保康九皇山毛尖、南漳三斗坪貢茶等在20世紀90年代全省斗茶大賽上屢獲金獎,現在的南漳羊角山茶更是一茶難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客商到南漳縣東鞏鎮大量收購原料做功夫紅茶出口東南亞,足見襄陽市高香茶的品質、優異獨特。農業農村部2007、2009、2013年發布的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中,襄陽市茶區的南漳、???、谷城、棗陽4個縣(市)先后被納入綠茶優勢區域。
1.1.5 襄陽市茶區病蟲害發生較少 襄陽市茶區病蟲害發生較少,有利于有機茶的生產。襄陽市地處南北過度地帶,冬季氣候干燥寒冷,年降雨量偏少,不利于茶樹病蟲害發生,非常適合有機高香茶的生產,2019年湖北省保康縣徐記有機茶業有限公司、??悼h千立農業有限公司出口有機茶葉1 050 t,產值1 000余萬元,每噸茶葉約1萬元;湖北藍溪茶業有限公司出口精制茶300 t,產值1 500萬元,每噸茶葉約5萬元。截至2019年底全市通過各項有機認證茶園約有0.3萬hm2,占全市茶園總面積12%,有266.67 hm2正在實行有機轉換。襄陽市實施有機茶生產具有獨特優勢。
1.2 區位優勢
襄陽市地處南北過度地帶,為鄂、陜、豫三省的重要城市,自古就有“南船北馬、川陜咽喉、七省通衢”之稱,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歷史上就是中國茶葉及其他商品的主要交易地和中轉站,擁有貫通南北、承啟東西的獨特區位,根據《湖北省中長期鐵路發展規劃》,湖北省將建成“三縱三橫兩斜”高速鐵路網,襄陽市將初步形成以鄭萬高鐵、焦柳鐵路、浩吉鐵路為“三縱”,以漢十高鐵、漢丹鐵路、襄渝鐵路為“三橫”的鐵路運輸網絡,成為武漢市至西安市、太原市經鄭州市至南寧市、北京市經鄭州市至重慶市、武漢市至重慶市4條快速鐵路通道的重要樞紐和節點,襄陽市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萬里茶道”的漢水中樞和重要節點城市,茶葉深加工利用及對外貿易出口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和市場前景,為襄陽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提供支撐條件,為襄陽市發展成全國區域茶葉交易物流中心帶來巨大發展機遇?,F在,全市共有縣級以上茶葉交易市場5個,其中襄陽市區2個,??悼h1個,谷城縣1個,南漳縣1個。
1.3 品種資源優勢
襄陽市茶園建于20世紀70年代末,主要以鳩坑茶子直播為主;在80至90年代主要以福鼎大白茶子直播為主,后來陸續引進烏牛早、龍井43、紅蕊鐵觀音、鄂茶1號、鄂茶7號、鄂茶10號、福云6號等10多個茶樹品種進行種植,群體種后代變異較大,有利于篩選適宜制作高香茶無性系良種,全市有超過2萬hm2群體種茶園,種質資源非常豐富。
2 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發展現狀
2.1 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
2009年襄陽市人民政府開始著力建設“襄陽高香茶”公共品牌,2012年1月,“襄陽高香茶”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2年12月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將“襄陽高香茶”認定為“湖北高香型名茶”,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區域公共品牌300強。通過近幾年發展,品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已初步形成以襄陽高香茶公共品牌為主,企業品牌為輔雙品牌發展格局,帶動玉皇劍、水鏡、荊山錦、漢家劉氏、羊角山、香耳山等一批茶企品牌發展。目前,全市茶葉加工企業約328家,其中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國家林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年產值過億元的有3家,年產值過千萬元的有6家。
2.2 茶類結構呈現多元化加工格局,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近幾年,隨著國內紅茶、黑茶持續升溫,在發展名優綠茶基礎上襄陽市也相繼開發出了名優紅茶和黑茶,目前全市擁有名優綠茶清潔化生產線4條,黑茶生產線3條,名優紅茶生產線3條,茶類結構呈現出多元化格局,產品競爭力逐步提升。
2.3 科技支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科技創新對茶產業貢獻更加突出
近5年來,襄陽市農業科學院聯合中國茶葉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茶樹高效栽培、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清潔化加工等研究與示范,先后制定茶葉地方標準6項,有機茶高效栽培技術、襄陽高香茶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集成茶樹病蟲害“三誘一導”技術1套,在全市推廣應用0.2萬hm2,核心示范區化學農藥減少90%,進一步推進全市有機茶綠色生產。
3 襄陽市高香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
3.1.1 茶葉品種結構矛盾突出,無性系茶園面積小,生產低質低效 南漳、???、谷城絕大多數屬于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發展的茶子直播低產老茶園,現有無性系良種覆蓋率不足10%,品種混雜,茶樹個體間發芽時間、芽葉大小、葉色深淺、產量高低以及茶葉內含物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差異。再加上植茶地域環境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普遍存在著低產、低質、低效的情況,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市場認可度不高,產業帶動能力受限。部分地區實際干茶產量225~450 kg/hm2,綜合收益3萬~6萬元/hm2,與福建省、四川省等全國茶業強省相比,過多過雜的品種布局與較低的產業化程度制約了名優茶加工品質和質量效益的穩定提升[2]。
3.1.2 茶園建園水平較低,管理水平較差,茶園單產較低 南漳、???、谷城三縣多屬山區河谷或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受過去“以糧為綱”傳統觀念的影響,現有茶園大多地處荒山或半山林地,路溝園不配套,土壤貧瘠、坡陡坎高、交通不便,種植管理勞力成本居高不下,生產要素沒有有效激活。同時,茶區生產經營者普遍缺乏采、剪、養相協調的樹冠養護技術和土、肥、水相協調的茶樹營養安全調控應用技術,茶園持續生產能力不強,茶園單產水平低。全市茶園按采摘面積算,平均產量為600 kg/hm2左右,比全國1 020 kg/hm2低420 kg/hm2,比全省1 215 kg/hm2低615 kg/hm2。低產茶園面積約占全市茶園總面積的1/3以上,產能低、效益低,無法滿足清潔化、連續化作業的需求[3]。
3.1.3 加工技術陳舊落后,茶葉產業鏈較短 全市除少數龍頭企業陸續引進了成套加工設備和生產線外,剩余約90%以上的中小加工廠,受資金、技術、人力等條件限制,普遍停留在20世紀70年代半人工、半機械傳統初制階段,生產場地簡陋,加工裝備落后,質量標準不全,加工增值增效有限,現有廠房設施、工藝流程、技術標準、衛生條件和產能規模無法與茶產業轉型發展要求相適應;即使是已擁有相對完善加工裝備的龍頭企業,亦未實現全年飽和式生產,設備閑置現象仍較為突出。30%~40%的產茶村尚無標準化加工廠配套,仍停留在家庭手工作坊或村集體茶廠零星粗放加工階段。除部分地區有綠碎片、紅茶、黑茶生產外,全市70%~80%的茶葉產地,仍以細嫩茶青為主,僅開展春毛尖和炒青生產;2018年襄陽市產茶14 162 t,綠茶類產品約12 348 t,占總產量的87.00%以上;紅茶686 t,占4.84%;白茶200 t,占1.40%;黑茶928 t,占6.50%。在茶食品、茶飲料、茶醫藥保健品等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方面基本空白,產業鏈延伸能力不足,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茶樹鮮葉資源有效利用率低,特別是夏秋茶原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3.2 服務體系不健全,茶葉人才嚴重不足
自從茶葉特產稅取消以后,茶葉對地區GDP貢獻率較小,各級政府對糧棉油等關系民生的大宗農作物關注較多,各方面服務體系較為完備,對經濟作物特別是茶葉的種植管理、生產加工和銷售重視程度不夠,自上而下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認識,導致茶農、茶企生產經營缺乏配套的政策幫扶和技術服務,導致全市茶葉人才缺乏,截至2019年,全市從事茶葉研發人員僅23人,高級職稱科技人員6人,其中正高職高級農藝師1人,教授1人;從事科研與推廣人員9人,從事教學人員1人,科技推廣13人,僅相當于宜昌、恩施、十堰等市的1/5左右。
3.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品牌培育力度不足
多年來,襄陽市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確立了多個農業支柱產業,先后發展了茶葉、核桃、煙葉、蔬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但總體而言,茶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扶持力度有待加強,政策支撐和營商環境仍有優化提升的空間。一是南漳、??怠⒐瘸侨h具備做優做強茶產業的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但各地主導產業過多,定位搖擺、目標不一,連續性不強,長效性不夠,尚未形成“堅定不移抓茶葉、一屆接著一屆干”的發展氛圍和思路共識。二是涉茶扶持資金有限,縣級涉農財政資金年均額度在1 000萬元左右,用于茶產業的專項資金僅占20%~30%的份額,亟待中央、省、市、縣各級專項資金捆綁整合和精準發力,加強基地建設、加工升級、品牌培育、公共服務的引導及幫扶。三是促茶升級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尤其是在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清潔化加工、創新型研發、市場化流通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現有政策支持培育力度不夠,長效、持續、穩定的政策保障機制乏力,對三農發展的政策包容度有待提高。
4 襄陽市高香茶產業實現百億元產業鏈的設想及建議
襄陽市茶產業若要持續快速發展,必須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有機化是特色優勢,品牌化是發展戰略,機械化是有效方式,實現由“以綠茶為尊”向紅、黑茶方向延伸,由單純的茶產品向深加工系列開發延伸,由單純的茶產業向茶旅綜合體延伸。一是從提高茶葉單產增值上切入。如果全市在2.5萬hm2基礎上改造低產茶園0.7萬hm2,新發展茶園0.7萬~1.0萬hm2,全市茶園總面積達3.3萬hm2左右,如果3.3萬hm2茶園產量達到湖北省南漳縣羊角山茶場、湖北玉皇劍茶業有限公司、湖北保康九皇山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的中等產量水平,平均產值12萬元/hm2,全市茶葉直接產值可達40億元;如果科學管理、科學開發、科學采摘,生產水平達到外地茶區平均每公頃產量水平,產量產值可再增50%,這樣茶葉基地產值有60億元的發展前景。二是從發展茶葉深加工及副產品上切入。發展茶油、茶酒、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發達國家農產品粗加工、深加工的產值比為1∶7,按最低1∶1算,按1/2的產品進行深加工,襄陽市現有茶葉產值20億元,可實現資源增值20億元。全市328家茶企業中,少部分企業深加工產品已經開發成功,如茶酒等,還有部分茶企與大專院校簽訂產學研項目合作,或與大企業簽訂聯合開發旅游產品協議等。三是從延伸茶葉產業鏈上切入。向茶旅融合、茶文化融合、茶田園生態綜合體發展,預計產業開發可再增加產值20億~30億元[4]。以上茶產業三項增長潛力可望打造出一個山區新型經濟百億元產業鏈,做大茶產業、做強茶企業,農民增收的愿景可望實現,茶產業將真正成為綠水青山上的“金山銀山”。為實現百億元茶產業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4.1 優化結構布局,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加工改造升級
根據2018年發布的襄陽市茶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緊緊圍繞“振興綠茶,提升紅茶、發展黑茶,向深加工綜合利用延伸”的發展思路,調整品種結構,優化種植模式,推進標準化生產,提升茶葉質量效益。一是以生產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為目標,建立和完善“襄陽高香茶”品質標準監測檢驗體系和產品可追溯體系,實現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質量控制,完善茶園生產設施標準、栽培技術標準和質量管理標準;二是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用量;三是加強茶園土壤治理,用健康的土壤生產優質茶葉,提倡使用氮磷鉀配比合理的茶園專用有機肥,提高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四是大力推廣茶園整地、茶樹修剪、病蟲防治、大宗茶機采等關鍵環節的實用機具篩選及配套技術,提升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五是加強老茶園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出能力;六是加強名優茶制作工藝的改進和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加工質量,提高名優茶市場競爭力[5]。以集成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能源、新設備、新環境”為重點,推進茶葉標準化生產和精深加工研發,延長加粗產業鏈,提高夏秋茶資源利用率和綜合效益。
4.2 做好人才隊伍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人才支撐機制,營造公正、公開、公平人才環境,讓真正想發展茶產業的企業家、管理者和生產者“進得來、留得住”。加強與省內外有關科研、大專院校和技術推廣事業單位合作,通過特殊政策引進和招錄高素質茶葉專業人才。著力推進基層從業人員培訓,培養一大批專業種植大戶、采茶能手、加工技師、營銷精英等現代實用人才和科技致富帶頭人。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培養和引進初精深加工專業人才扎根服務龍頭企業,全面提高茶葉種植、加工和營銷管理水平。
4.3 持續穩定的政策資金扶持
強化政策引導,突出市場主體,將茶葉列為全市及各產茶縣(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制定政策支持清單、時間節點及落實部門,推進實施“襄茶提升行動計劃”和“茶產業發展重大工程”,學習借鑒周邊恩施州、宜昌市、雅安市等茶區,每年拿出2 000萬~3 000萬元茶葉專項資金扶持茶產業發展,重點支持高效茶園建設、標準化廠房改造、加工裝備升級、產品技術創新、公共品牌建設、流通體系建立、三產融合發展等關鍵環節,加大力度培育技術人員、種茶大戶,培優培強涉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
4.4 抓好品牌培育
按照“政府主導、協會運作、企業參與”的原則,加大“襄陽高香茶”“襄陽紅”等公共品牌的宣傳推介和扶持培育力度,做好襄陽市茶文化宣傳推介,努力提高襄茶產品的市場美譽度、占有率和影響力。建議學習其他茶區現有經驗及做法,授權市茶葉協會,負責集體商標、地理標志的統一管理,規范襄陽高香茶公共品牌的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品牌管理等。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緊貼市場需求,開發特色鮮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品名牌,集合茶企力量,共同促進茶產業提檔升級。
參考文獻:
[1] 唐前勇,程一方,羅敬東,等.? 綠水青山上的“金山銀山”——襄陽市茶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3):165-167.
[2] 陳 桃,孫 劍,李紫娟. 我國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39(3):424-431.
[3] 程一方,張耀華,唐前勇,等.? 茶園減肥減藥與提質增效調查[J].? 蠶桑茶葉通訊,2017(1):25-28.
[4] 王友海,郝晴晴,仇方方,等.? 推動企業主導促進宜昌茶產業高質量發展[J].? 中國茶葉,2018,40(10):45-47. .
[5] 王麗紅,何小梅,劉能勝,等.? 湖北茶葉生產現狀與建立優良生態茶園的技術措施[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