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同
摘 要: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口最多的文字,傳承數千年,漢字的形、音、義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文化,反映了中國人的風俗、文化和中國人儒雅高潔的心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基礎,是小學生重要的技能,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前提。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記憶漢字的技巧,還要教會他們理解漢字的內涵,真正將漢字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中華漢字文化的真諦。在小學這個學生知識拓展和思維發展的黃金階段,更應當把文化感知與文化教育結合起來,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漢字文化;滲透與融合;發展研究
一、漢字文化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滲透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一)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識字教學氛圍
漢字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是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創新,也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教學生識字,都是建立在會認、會讀、會寫的基礎上開展,但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提升語言感知力上效益不高,導致學生學習死板、不愿意學、不愿意寫,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若將漢字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以文化感知激發學生民族情感、讓學生樹立振興中華的使命,創造一種激揚向上的教學環境,能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化,讓識字教學的氛圍更加靈活生動。
(二)提升識字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識字教學中合理滲透漢字文化教育,可以提升識字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對漢字的感知性顯著提高。通過合理的漢字文化滲透,讓學生在漢字演變、偏旁感知和漢字故事中理解漢字背后的含義,能讓學生認識到學漢字是個多么有趣的事情,在理解漢字的歷史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漢字背后的故事,更好地理解漢字的發音、字形和含義中的潛在關聯。
(三)深度領會漢字文化內涵,把握中華文化精髓
在識字過程,教師通過介紹漢字文化,就是一種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中的方式,多了解多感悟,讓學生積極感知并繼承中國文化。當學生看到漢字時,也不會單純認為漢字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是通過課堂中教師的介紹,想象漢字創造當年的歷史畫面,感知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而讓學生形成民族情懷、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與漢字文化滲透融合發展的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情景化,故事引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不愿意受到課堂的束縛,對萬物都有很強烈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積極思考多樣的教學模式,通過靈活的教學課堂的打造,讓學生自覺感知漢字中的文化內涵。每一個漢字都有一段故事,教師在識字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漢字故事的講述,讓學生深化對漢字的理解。教師在認字教學的時候,需要創設一個情境,以“森”這個字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從“木”出發,先講述,“木”是怎么一步步從甲骨文變成現在的形態的,再給學生引導——木是一棵樹,而一棵樹緊挨著一棵樹,就變成了“林”,如果一個樹林里面,有的樹長得高,有的樹長得矮,密密麻麻地組合起來,就變成了一片大森林。
(二)合作學習提升認字本領,打造“生本”課堂
小學階段的漢字難度不高,主要都是一些常見字的學習,教師可以適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發揮,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提升認字效果。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合作類的小游戲,并通過合作分享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漢字。鼓勵學生多展示,多發揮創造,可以以“小組競爭”的方法鼓勵學生之間競爭、協作,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認字活動,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木字旁、人字旁、寶蓋頭等基礎偏旁的漢字,做一個漢字評比,看看哪組學生收集得多、講得精彩,讓課堂活躍起來,學生也更愿意參與其中。
(三)識字教育和文化弘揚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教師應當積極向學生弘揚中國文化、觸碰漢字背后蘊含著的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漢字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哲學理想,讓學生內心真正得到觸動,認同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即使是一個小小的漢字,也會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拔”這個字是一個提手旁,右邊是“友”加上一點,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拔蘿卜是一件費力氣的事情,只有所有的好朋友一人出一點力,才能拔得動蘿卜,這樣能讓學生對團結友愛有更加深刻的認知,也不會和易混淆的字如“撥”搞混。
總而言之,漢字代表著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優化教學模式,融入漢字文化的教學內涵,讓識字課堂活泛起來,讓學生識字效率更高,在識字教學中得到觸動和啟發,這才達到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俊德.小學語文情境化課堂識字教學方法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3]楊玉紅.借漢字文化之力? 夯識字教學之基[J].小學教學研究,2020(07):29-31.
[2]王多元.依托漢字文化,提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實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20(07):95-96.
[3]潘麗暉.故事識字教學:把握漢字文化特性?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