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鋒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在物質得到較大滿足的情況下,對基層群眾文化有了一定的需求與要求。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在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果實的關鍵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廣泛性、創造性、代表性,有利于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阻礙、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基層群眾;群眾文化;文化工作;發展路徑
一、引言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情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水平。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創新發展,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與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應找準發展的正確方向,找到發展的突破切口,為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與精神世界,為實現文化強國助力。
二、基層群眾文化概述
基層群眾文化,“基層”與“群眾”代表了一種普遍性與基礎性,顧名思義,其出發點應該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并達到娛樂、健身、教育等目的。
總體來說,基層群眾文化的主體廣大人民群眾,自發主動或間接參與的文化活動都可以被納入基層群眾文化的范疇。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一方面要梳理、提升文化活動內容,使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要求;另一方面是要在市場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入的過程中,使基層群眾文化協調發展,反哺經濟進步[1]。
現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諸如文化復興、文化傳承、文化宣傳等不同的文化建設需求日益突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為不同地域的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具廣泛性、基礎性的載體平臺。把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加基層群眾文化的特色特點與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滿足當地的文化建設需要。
三、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阻礙
現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水平的提高。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工作著力點不明確,工作人員相對欠缺。
(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限
在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一定提高,但總體來看,依然存在設施供不應求、建設不平衡、規劃不合理的情況,特別是老城區或舊小區,既沒有空間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基礎設施建設,又受限于資金支持力度。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完善,使得相應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缺乏配套支持,由此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造成阻礙。另外,雖然有些企業、單位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但是由于協調性不足、站位偏低等問題,基礎設施利用率低下,并不能成為開放性的、適用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基礎設施。
(二)工作著力點不明確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著力點不明確,主要表現在缺乏科學、系統、合理的工作計劃與明確的工作方向,缺乏地域特色、品牌意識,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難以實現民間自發組織與群眾間接參與政府組織活動之間的平衡。這讓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用力分散,抓不住重點,打不成共識,進而出現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廣泛卻沒有精品、普遍卻沒有質量,廣大人民群眾配合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熱情降低,造成現有基層群眾文化形式單一、缺乏亮點、生命力不強的尷尬局面。
(三)工作人員相對欠缺
文化館、文化站是開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機構,但現階段,文化館、文化站的工作人員相對欠缺,而且骨干力量流失嚴重,導致其無法對群眾提供專業的指導與建議,及組織高質量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由此造成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專業性不足、創新力不足、融合度不足,成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順利開展的阻礙。此外,由于政策支持性不足、資金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專業的社會力量很難進入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領域,不只是專業性人才缺乏,基本的職能人員配備也存在較大缺口。
四、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
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發展勢頭向好。總體來說,經過漫長的發展與積累沉淀,具備新時代特征的基層群眾文化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知識學習型、基礎普及型和競技比賽型。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就是提升、完善這些文化類型。
(一)知識學習型
學習型社會是新時代社會建設的主要方向。學習意味著進步、創新、發展。現階段,人民群眾的知識文化水平顯著提高,對知識有了一定需求,對知識的重視程度也有了一定提高。可見,組織開展知識學習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符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方向之一,而且這一方向具有長遠性,對提升人民群眾整體素質與社會發展水平有積極作用[2]。在堅持知識學習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方向的過程中,基層群眾文化組織的配套建設也要做好,圖書、網絡等是必不可少的物品。通過讀書沙龍、閱讀分享會、網絡技術交流等十分常見的知識學習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可以達到增長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
(二)基礎普及型
基礎普及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多是由人民群眾自發組織開展,以棋牌、繩毽、跳舞、健身等活動居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基礎普及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強調簡易方便、投入較低。比如,笛子、二胡等樂器可以隨身攜帶,受場地影響較小,適合作為基礎普及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方向的內容,而鋼琴就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同理,健身作為新時代基礎普及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向,公園的啞鈴、拉力器等簡易的健身器械就適用于基礎普及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健身房成本較高,相對而言就不適用。
(三)競技比賽型
競技比賽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如體育比賽、文藝匯演等),能夠增強人民群眾參與基層群眾文化的熱情,提高基層群眾文化的水平,擴大基層群眾文化的影響與吸引力,活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氛圍。在競技比賽型工作中,有關單位可以設置一定獎勵,這也是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有效助力。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或榮譽方面的,如通過競技比賽可以選拔出“城市達人”“文化榜樣”等模范典型。這些文化模范對基層群眾文化充滿熱愛,對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充滿熱情,是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優質力量,在人民群眾間具有較大的號召力與感染力。
五、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建議
(一)更新理念
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理念,不僅要響應人民群眾的呼聲,而且要與時俱進,融入對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理解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充分體現社會發展主旋律,以保證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新理念能夠指導具體工作,進而開拓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的新局面。同時,理念更新,還應該體現品牌意識與精品意識。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許多民族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就能得到弘揚與發展,本質來說是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發揚。所以,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一文化特點,突顯基層群眾文化的民族性,形成品牌特色。
(二)完善制度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需要物質支持,無論是配套設施還是資金都要有所保障,這也是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基礎部分。因此,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要完善相關制度,只有通過完善的制度才能確保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能夠獲取應有的物質支持[3]。為了保證制度的保障性與指導性,首要完善的就是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目標、開展要求、合格標準、具體方法等內容,這也可以確保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培養人才
基層群眾文化本身具有普遍性,為了適應這一特點,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就需要建立一支專業、專職的基層群眾文化指導與組織隊伍。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公開選聘、內部協調等方式組建隊伍;另一方面,則是引入社會力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進而保證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有足夠的人才支撐;同時,要加大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才培養的力度,以保持其先進性與專業性,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提供專業的支持與蓬勃的創新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路徑具有多樣性與靈活性,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把握時代特征,確定發展方向,掌握核心要素,用專業知識指導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用熱情組織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在思想深處,認識到新時代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姚樹強,王亞娟.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赤子,2012(4):32.
[2]黎昌珍,蔣媚,勞德祥.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文化扶貧的創新路徑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5):74-77.
[3]沈甜.高校文化藝術人才參與基層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18(28):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