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佳 高立偉 馬博文 竇睿或 閆師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課程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針對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課程內容多、實踐能力弱以及師生互動少等問題,嘗試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課堂的翻轉,能夠賦予學生新的學習體驗,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切實提高授課質量。
關鍵詞:雨課堂;混合式教學;互聯網+;中間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9-120-03
Reform of "Rain Classroom" based blended teaching mode in "Internet plus" background
Sun Jiajia, Gao Liwei, Ma Bowen, Dou Ruiyu, Yan Shi
(PLA SSF Infonn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effect of "Security Service Middleware Technology" course and meet thecultivating demands of applied talents, a blend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tool "Rain Classroom" isconstructed and practiced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cking of class hour, poor programming ability and less classinteraction.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can flip the classroom to some extent and gives the students a newlearning experience. thus inspiring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 effectivel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indeed.
Key words: Rain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Internet plus; middleware
0引言
“互聯網+”催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給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帶來了巨大便利,其在高校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促使了基于MOOC、微課、SPOC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各種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蓬勃發展。使得學校的教育發生了轉變,從基于班級授課制、強調知識傳遞、以教定學的知識傳授模式,逐步轉變為基于信息化環境強調問題中心,以學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為核心。“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使得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從“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的混合”演變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1-2]。
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混合,而是為學生創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性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其關鍵是通過對課程的再設計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協作學習體驗,從而幫助學生通過主動的參與學習而積極構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混合式教學不僅體現了教師引導啟發和管控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創新的能力,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方向。為此,筆者以雨課堂為基礎,融合微課視頻并適度參考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嘗試在我院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課程中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以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1課程特點與教學現狀
“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是我院一門專業選修課,課程培養目標旨在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安全服務中間件的設計原理和常用服務編程接口,并初步具備安全服務中間件的分析和設計能力,提高面向服務編程水平。本課程內容涉及面向服務體系架構、面向服務編程思想、WCF服務編程和MVC程序設計方法以及數據庫技術等諸多內容,教學內容覆蓋面大且綜合性較強。而且根據學情調查,本專業的學生前期僅學習過C語言一種編程語言,對于本課程要使用的C#編程語言,大多數同學沒有接觸過。此外,據課代表反饋,雖然已經學習過C程序設計這門課,但大部分同學的編程水平并不好,對于簡單算法的編程實現還是比較吃力。
從往期授課情況來看,因為與后續畢業設計密切相關,絕大多數同學學習態度端正,有強烈的意愿學好這門課,但囿于糟糕的編程水平導致某次課沒跟上而放棄這門課的學生也并不鮮見,課堂上沒有完成的任務課后往往缺乏足夠的主觀能動性去獨立完成。此外,由于本課程偏實踐的性質,以往采取的都是實驗結果加實驗報告的考核方式,但這種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實際掌握情況。總會出現部分學生抄襲代碼以及不注重代碼質量、只滿足于程序調試結果正確而不求甚解等各種不良現象。而且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在實驗結果驗收階段,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逐個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工作量過大。
2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改革
2.1雨課堂在課程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雨課堂是一款由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和學堂在線聯合開發的智慧教學工具[3-4],它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入課程PPT和微信,創造了一種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賦予教學過程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通過將線上虛擬課堂和線下實體課堂相結合以及對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全程教學活動的數據采集,提供了一種大數據時代的智慧教學解決方案,不僅使師生之間實現有效互動,而且促使教學過程評價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換。它以全周期的量化數據輔助教師判斷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為教師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節奏提供了重要依據,使教學過程做到可視可控。該智慧教學工具對課堂教學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便捷的課前推送
教師可以制作推送預習課件并推送其他需要學生課前預習的資料,資料的形式可以是PPT、視頻、語音、習題等,從而為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支持。此外,教師還可以推送課程公告并根據雨課堂強大的數據收集分析能力督促和引導學生的預習工作,從而切實提高預習的效率和質量。
(2)創新高效的課堂互動
傳統模式下教師通常以點名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教師無法通過少數幾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準確判斷整個期班的總體情況。雨課堂創新性的實時彈幕功能使得學生可以匿名反饋真實想法,不僅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情況。此外,限時測試的功能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優化教學過程。
(3)實時動態的教學評價
雨課堂強大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使得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精確量化評價成為可能,并可基于此教學全過程數據實現個性化數據報表生成,從而有助于教師實施精準教學。
2.2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設計
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是一門“重實踐、強思維”的課程,對于編程基礎薄弱的同學難度較大。為了降低學習門檻,有效提升學習體驗和授課質量,筆者結合課程實際進行大膽創新。以任務驅動為指導,以傳統課堂為基礎,以雨課堂為重要支撐工具,結合案例式教學法,有機融合課前、課上、課后、線上和線下的各個環節,探索設計了如圖所示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預習環節
本環節的目標是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術儲備,因此教師應該圍繞本次課的教學目標精心制作預習課件并明確預習任務,結合相關學習視頻、音頻以及其他形式資料一起推送給學生,學生根據預習任務查找資料,完成預習,從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實時查看預習情況來督促引導學生的預習工作并根據反饋數據及時調整優化教學設計。考慮到課程特點和教學現狀,在課前推送中針對性的增加本次課關鍵知識點的相關例題和練習題并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以做好知識和技能的儲備。應注意,在這一環節教師推送的預習資料特別是預習課件的質量對預習效果有重要影響,因此需要教師像備課一樣來備好預習課件。
(2)上實施環節
本環節是編程類課程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其目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高質高效完成編程任務。上課后教師可先通過測試來檢查總結課前預習情況并將結果計入平時成績以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依據,然后針對預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以及錯誤較多的難點進行精講、拓展。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案例給出本次課的編程任務,引導學生開展交流談論,確定各自的編程思路,然后以任務為牽引由學生自主動手完成編程任務,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進行個別化指導。任務時間結束后利用隨機點名功能抽取某位同學進行成果展示,由教師或同伴分析點評其編程思路的優劣并剖析引入其他解決方案,從而教會學生如何開展全面的問題思考,學會自主學習[5]。切實改變以“耳聽、手記、做題”為特征的被動接受學習為以“自主、協作、探究“為特征的主動建構學習。此環節需要注意課堂任務的設置要留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3)課后鞏固評價環節
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前兩個環節的數據記錄和分析總結有針對性地推送課后作業和思考題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并推送綜合應用和拓展延伸練習題以幫助學有余力的學生融會貫通、提高升華。
教學評價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此環節的評價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根據雨課堂全方位、多維度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功能實現對學生科學、量化的形成性評價并加大形成性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是結合雨課堂的投票功能,由學生匿名對本次課的授課效果進行評價以幫助教師改進后續教學。
2.3實踐效果分析
從實施情況來看,同學們對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普遍感到新奇、有趣,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為提高,課堂上再也沒有出現因為編程基礎薄弱或者課前預習不到位而導致無從下手者,從而避免了抄代碼現象的發生。師生在更為平等的狀態下進行學習探究,教與學的潛力都得到了極大地釋放,學生代碼的質量較往屆有很大提高。此外,評價機制的優化與完善也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實踐結果表明,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課程的學習體驗和授課質量,有效地改善了本專業學生編程基礎弱、害怕編程的問題。為其后續畢業設計的順利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雨課堂是“互聯網+”背景下的一款高效、便捷、實時互動的智慧教學工具,為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針對我院《安全服務中間件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課程內容多而課時少、學生編程基礎薄弱、師生互動交流少以及實踐教學考核難等問題,探索設計了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能有力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提升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可為我校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和其他專業課程建設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軍隊院校有其自己的特點。軍校學生大多數時間都是集體活動,學生自主支配時間有限,缺少足夠時間開展自主學習;此外,軍校對使用智能手機等智能電子設備管理非常嚴格,學生使用這些移動終端的時間相對較少。而這些矛盾都會影響到此新型教學模式最終的教學效果,因而還需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繼續探索和完善,以提高該教學模式的可用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教學,2014.24(4):27-32
[2]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3]談俊燕.基于“雨課堂”的《嵌入式系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8.52:95-96
[4]金靜,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J],計算機時代,2020.3:77-79
[5]王紅霞.基于雨課堂的《程序設計基礎》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8.30(3):86-90
[6]張燕紅,李瑛等,基于雨課堂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智慧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0.3:76-79
收稿日期:2020-04-08
作者簡介:孫佳佳(1987-),男,河南洛陽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信息安全,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