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雄
摘? 要:制造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十三五”以來,泉州市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大提高了制造業整體水平。但泉州市制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面臨制造業低成本優勢邊際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困境,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要素集聚不足、金融支撐欠缺、綠色制造待發力等問題,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泉州市建設制造業強市尤為重要。文章在深入調研泉州市相關產業的基礎上,從產業鏈強鏈補鏈、企業培優、人才引進培養、創新平臺搭建、綠色制造、金融驅動等多方面探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泉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0.09.05
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mainstay in the modern economic system. Since the 13th Five-Year Plan,Quanzhou fasten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enhanced the overall level. However,facing the problem of the decreasing margin cost,the lack of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weakness of self-innovative capacity,the shortage of advanced element,the deficiency in financial support and green manufactory,thus,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of speed u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the city taking advantage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is to discover the pathwa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from different dimension in terms of the industry chain,the elite-oriented selection of enterprise,talent introd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latform in innovation,green manufactory,the drive of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so on.
Key words:Quanzhou;Manufacturing Industry;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一、泉州市制造業整體概況
截至2019年末,泉州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830家,數量居福建省第一,涵蓋37個行業大類、156個中類、366個小類,已形成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的包括傳統、重化、高新在內“三大板塊”的制造業新格局[1]。
(一)超八成行業保持正增長
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7個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的比重達到83.8%。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16個行業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數據來源于泉州市統計月報[2]。
(二)工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泉州市工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9.2%,占比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7%,2019年來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較快增長,增速比上年加快13.4個百分點,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的21.1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合計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5%,占比較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民營工業經濟活力較強,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民營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8.4%,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于泉州市統計月報[3]。
(三)創新驅動發展
近年來,泉州市大力扶持企業的設計數字化、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自動化等,取得了初步成效。泉州市9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實現“觸網”,建設了88個(條)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數控一代”示范生產線。規模以上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47%以上,減少勞動用工約30%,生產效率平均提高33%。
二、泉州市制造業共性問題分析
(一)產業鏈有待完善
泉州市紡織鞋服產業鏈最為完整,其余部分產業皆有缺漏需完善。比如,機械裝備制造業上下游配套不成熟,許多整機制造企業缺乏本地配套的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尤其是缺乏精密加工廠商,一些機械加工業務需要到東莞、深圳等地完成。此外,石油化工產業未能充分利用泉港、惠安石化產業集中區的石化原材料優勢,有機化工中間體資源不足,對中下游產業和產品的帶動性較小。
(二)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增強
目前,泉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以普通加工型企業居多,高新技術企業較少,且多以初級產品、中間產品、低檔產品為主,核心競爭力不強,大部分企業尚無自己的技術研發機構,創新動力缺乏。
(三)“高中低”多層次人才短缺
在前期調研中,高達95%以上的企業認為,目前泉州市企業在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最主要困難就是技術人才缺乏。這個欠缺不僅只是高層次人才,中層的應用型人才(本科、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應用型人才)以及低層的一線操作技工,更是面臨大量缺口。
(四)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存在短板
1.數據采集能力較強,但數據分析能力不足
大多企業對數據的利用,更多地停留在統計分析、形成報表,并沒有深入挖掘數據中隱藏的信息,沒有形成能夠輔助決策的深度分析。
2.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較為薄弱
泉州市重點扶持的鞋業、建材家居業、陶瓷業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更趨向于供應鏈+電商平臺,對于生產線的數字化改造應用較少。
3.金融對制造業支持力度不足
金融容錯機制過于嚴苛,企業融資信貸渠道受限。銀行部分金融產品,包括融資租賃、設備抵押貸款在內,其利率偏高,企業數字化轉型負擔較重。
4.平臺支撐能力不足
泉州市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涉及多個部門,受體制隸屬、“條塊分割”制約,產生職能交叉、重復投資、資源分散等問題,致使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利用率較低,項目技術產業轉化能力較低,對產業經濟的推動能力有限。
5.綠色制造任重而道遠
綠色制造技術水平較低,對于綠色制造效益顯著的企業獎勵機制不完善,對相關典型企業的正面宣傳不夠。
6.金融對制造業支持力度不足
金融業務容錯機制過于嚴苛,扼制了相關業務人員主動服務實體經濟的意識。特別是在專利質押方面,商業銀行一般不愿接受企業的流動資產抵押和權利質押。由于知識產權質押、評估及交易的體系尚不健全,科技型企業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貸款、轉讓或引資均受到影響,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放貸要求。
三、促進泉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創新發展
1.提升紡織服裝產業核心競爭力
著力增強功能性高檔紡織產業鏈的開發能力,加大化纖紡絲、紡紗、機織、針織、染整企業技術改造,推廣新型紡紗技術,提高棉紡高檔坯布織造技術,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著力發展醫用、過濾用紡織品和高性能復合材料,進一步開發新型石墨烯功能面料,研發石墨烯功能服裝等產品,持續推動功能性高檔紡織面料規模化。
2.推動鞋業智能化和專業化發展
著力推廣新型、節能、環保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制鞋生產線,創新多元化,小批量、定制智能制造。大力發展功能性新型鞋材,繼續發展童鞋產業,加強模具產業園區建設,提升產業集聚效應。
3.推進建材家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重點加強新型環保材料研發,著力推進建材家居模塊化、標準化設計生產。聚焦云上虛擬展廳、體驗式場景購物、線下場景線上看,提供“設計+產品+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創新“建材加工業+服務業”發展路徑,進一步加強泛家居銷售電商化步伐,著力推進建材家居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4.創新驅動培育食品產業新動能
以中高端食品產業為導向,健全食品產業現代化體系。聚焦產品品質提升、結構優化、品牌建設,加強食品產業園區建設。持續推進食品產業“兩化融合”,提高食品產業智能化水平。
5.持續推進機械裝備智能化水平
以機械裝備制造業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線,以推進機械裝備制造業智能化為主攻方向,有效引導機械裝備業企業向高加工度、高技術和生產性服務業轉變。重點推進泉州市(南安)高端裝備智造(鑄造)園、洛江智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園區建設。
6.著力延伸五大石化產業鏈條
著力優化石化產業發展鏈條,加大對中下游產業鏈烯烴、芳香烴等重化工原料供給。重點發展烯烴多元化、合成纖維、塑料橡膠、工程塑料、專用精細化學品等五大產業鏈,發展一批產業鏈中下游隔墻工廠項目,逐步形成石化深加工高端產業集群。
7.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和高端軟件,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同時,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優先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先進紡織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光電材料和高性能陶瓷材料等五大新材料產業,集中優勢推動新材料研發、工程化、產業化與應用。
(二)培育制造業高成長企業
1.“靶向”精準培育領軍企業
圍繞集成電路、化合物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通過“靶向”精準政策扶持引導,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遴選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2.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用科技賦能改進提升傳統產業,引導傳統優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科技惠企政策宣傳,精簡申報流程,引導更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3.推進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
(1)實施“藍領精英培育工程”。圍繞泉州市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在全市重點行業、重點骨干企業、重點職業(工種)培養一批技術精湛的領軍型“藍領精英”。
(2)改進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優化泉州市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辦法。由企業根據自身生產的實際要求,進行自主考核鑒定,確定職業技能等級,鼓勵企業將考核結果與職業工資待遇掛鉤。
4.支持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1)新基建發展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以制造業產業數字化需求為導向,高水平建設5G和固網“雙千兆”寬帶網絡,加快布局制造業全網賦能的工業互聯網集群,推動新基建發展賦能制造業轉型;以大數據產業園為載體,建設大數據促進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打造中國東南制造業數字化中心城市;加快區塊鏈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實施區塊鏈應用示范工程,開展“智能制造+區塊鏈”產業園建設試點,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區塊鏈龍頭企業。
(2)支持企業推廣應用智能裝備。支持引導企業更新數字化裝備或利用智能化技術改造非數字化裝備,建設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智能化生產線和數字化工廠。
(3)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圈。鼓勵推動現有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質量追溯、設備健康管理、產品增值服務的服務化轉型,不斷完善平臺功能;鼓勵支持本土龍頭企業,將自身行之有效的企業數字化平臺,通過多方參與的協作模式,擴展為行業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建設一批面向特定行業、垂直領域的行業性、功能性工業互聯網平臺。
(4)加強智能產業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機構信貸資源向智能企業傾斜,針對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產業特點和融資需求定制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
5.支持創新平臺建設
(1)為優勢產業“量體建設”創新平臺。開展“一個產業建設一個創新綜合服務體”行動,打造集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創業孵化、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
(2)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軟件與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補齊制造業專業服務和高端服務的短板;開展產業融通制造試點,全力打造以紡織鞋服、裝備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共享制造平臺。
(3)推動微產業園建設。推動實現“傳統+新興”的產業集群構建模式,在各類傳統產業集中開發區內,采用“園中園”模式規劃建設“微產業園”(面積在300畝以下,鼓勵利用舊廠區、舊廠房進行規劃改造),引進包括新材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生物工程等高成長、高附加值產業。
6.實現綠色制造變革
(1)加強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發和創新[3]。投入科研力量進行綠色技術的全面升級,結合現有綠色制造技術的發展近況,在產品廢棄物回收、虛擬制造技術、工藝模擬技術以及凈成形技術等幾個方面進行技術創新。
(2)提升綠色制造動力。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對綠色制造企業進行激勵,鼓勵高校和企業進行產學研聯合,為綠色制造技術提供完善的理論支撐,并將其推廣到生產實踐中,以解決實際生產問題。
7.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1)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4]。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推動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開放共享信息;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
(2)建立金融容錯機制。優化內部信貸工作規程,拓寬信貸渠道;積極創新信貸產品,探索金融服務新模式,降低制造企業的經營成本。
參考文獻:
[1] 泉州網.從1952年至2018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52053倍[EB/OL].(2019-09-26)[2020-09-15].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9-09/26/content_7005834.htm.
[2] 泉州市統計信息網.2019年12月份統計月報(上)[EB/OL].(2020-02-05)[2020-09-15].http://tjj.quanzhou.gov.cn/tjzl/tjsj/jdsj/202002/t20200205_2026509.htm.
[3] 徐劍北,郭賓,梁旭.綠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應用探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7(11):27-29.
[4] 楊斌,趙海英.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7(10):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