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摘要】學校文化建設需要對學校文化的再認識,明確文化統整;對學校文化的再思考,追溯發展歷史;對學校文化的再提煉,確定文化框架;對學校文化的再實踐,架構課程體系。學校要從環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師文化、課程文化、學生文化方面展開實踐,促使學校特色發展顯成效。
【關鍵詞】學校文化;恩澤生命;特色發展
新北區九里小學始建于1974年,2011年被評選為常州市優質小學。近幾年來,學校以文化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做亮“恩澤文化”品牌,推動學校內涵提升與特色生長,取得了師生發展的新成績與學校發展的新突破。
一、對學校文化的再認識
2018年8月,學校領導班子調整,初來乍到的我,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如何盡快地熟悉學校、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乃至引領師生價值、行為方式的共同追求,作為學校管理者,首先要尋覓這所學校的魂,也就是學校文化。因為這與學校發展水乳交融,無論是課程還是環境,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領導還是管理,學校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與文化相隨。
通過研讀楊九俊、崔允漷、彭鋼等專家對學校文化建設的論述,我們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原有學校文化進行重建與完善。
二、對學校文化的再思考
學校一直在延續著“紅領巾友誼活動”(此活動曾獲全國創新杯活動最佳獎、全國魅力少先隊最佳獎),開展了“農村小學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學校定期開展“感恩節”活動(每年12月份),其中“十個一”的感恩系列活動精彩紛呈。2019年,我校的“恩澤生命:小學生感恩品格培育工程”立項為新北區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由一個活動到一個課題,一個校園節到一個項目,多年來隨著感恩教育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感恩的意識逐步深入每個學生和教師的心中,感恩的行為成為師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一種常態,感恩教育成為凝聚全校師生奮發向上的潛在力量,推動著學校的整體發展。
文化的提煉不應只看歷史,還應站在本校實際,進行現狀審視,學校有80%左右的學生為外來民工子弟,這些孩子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創新思維有著明顯的差異,如何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土、不同的習慣的孩子盡快融入新北區九里小學這個大家庭,融入當地社會,需要教師、學生有感恩的精神情懷。
三、對學校文化的再提煉
結合發展歷史、當下學校實際以及時代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我們對學校文化進行再提煉,提出了恩澤生命的辦學理念,不僅要感恩,還要報恩,結合學校育人特點,提出了“恩澤文化”,其精神內核包括博愛平等、陽光向上以及和諧互助。
我們以此價值取向,重新審視我們的學校教育,所有的工作都指向這一價值觀,確定了我們指向一致的文化框架。辦學愿景——讓學校成為感恩成長的樂園,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陽光心態、健康體魄、廣博知識、家國情懷、責任意識的地球村小公民。我們進一步梳理了校訓和三風:校訓——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校風——感恩向善、勵志向上;教風——厚德、施恩、樂業、啟智;學風——知恩、明理、樂學、善思。
四、對學校文化的再實踐
1.恩澤環境文化
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都能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要從整體上規劃,從細微處著手,于無聲處見文化。大到一幢教學樓,小到一條標語、一張圖片,都可以被納入感恩文化建設的視野。學校緊緊圍繞恩澤主題,建起“陽光書苑”,開拓 “恩澤苑”,每個年級按不同主題布置感恩墻,改版校園網站,重新進行學校LOGO的創意設計,讓全體師生感受恩澤文化的氛圍。
2.恩澤管理文化
基于互聯網思維,服務升級。平臺思維下的機構重塑,利用理念導航,助推組織機構、中層部門調整。眾籌思維下的團隊重組,用眾籌的方式培養人才,讓每一位老師成為學校的合伙人。迭代思維下的組織重構,以四大中心為標志的縱向管理與三大年級組為板塊的橫向管理,打通了學校管理的合縱連橫之效能。用戶思維下的培訓重啟,就是把“人”的發展看作學校存在的唯一理由。在學校管理文化重建的過程中,每一個學校人都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3.恩澤教師文化
我們提倡給教師自我展示的舞臺、團隊合作的空間,以此增強凝聚力,享受獲得感;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提倡互助互學,互惠互利,溫暖你我,快樂一家;倡導自信自律,誠實守信,講師德師風,育恩澤少年。
4.恩澤課程文化
學校統整三類課程,聚焦核心素養培養,在課程文化建設中體現學校的文化價值取向。學校以“明事理、善交往、樂學習、愛探究、喜運動、愛生活”為培養目標,以“基礎課程校本化、拓展課程項目化、探究課程主題化、德育課程體驗化”為課程實施策略,形成六大學習領域,以普惠課程、特需課程形成體系。如下圖:
學校課程與學校文化水乳交融,“感恩伴我行”校本課程獲區精品校本課程一等獎,納入教師課表,是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每周一課時;有“小學生感恩品格培育的校本化研究”課題研究;每年定期開展感恩節活動。
5.恩澤學生文化
(1)成長禮儀各具特色——感恩父母;校園節日樂在其中——感恩成長;傳統節氣浸入童心——感恩祖國;感恩體驗形式多樣——設計感恩節;開展唱感恩歌、繪感恩畫、詠感恩詩、寫感恩信等感恩十大系列活動——感恩社會。
(2)評價體系的構建,無論是三類課程統整的校本化實施,還是德育活動課程,雖然兩者培養的核心素養側重點不同,但最終指向的都是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因此學校圍繞核心素養進行了校本化分類,對應了12個評選類目。學校評選愛國好少年、小小禮儀員等,再公開表彰。
五、學校特色發展顯成效
1.德育特色
2013年8月,學校被常州市教育局命名為“常州市德育特色學校”。 2018年,在“恩澤生命”的辦學理念引領下,學校進一步完善了學校德育工作思路,明確了目標。
2018年以來,學校先后獲得江蘇省“少年號角杯”知識競賽優秀組織獎、常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單位、常州市“孝的故事”征文優秀組織獎等榮譽;感恩主題作文“懷感動之情,為感恩之行”在《常州晚報》整版專欄刊出;“小學生感恩品格培育工程項目”被評為區中小學品格提升項目。
2.書法特色
2012年學校被評為“常州市書法特色學校”,2015被評為“書法教材實驗基地”。2018年,學校改編書法校本教材,安排普惠課程書法指導課、特需課程書法社團。在2018年新北區文化藝術節活動中,學校獲優秀組織獎。劉雨等兩位同學獲書法類二等獎,李如光老師獲優秀輔導獎。
2018年9月,李如光老師獲江蘇省正書軟筆比賽二等獎;蔣余琴老師獲正書硬筆比賽二等獎。
2019年6月,許浩等6位同學獲常州市第四屆少兒網絡書畫大賽小書畫家稱號;路英、李如光老師獲優秀輔導員。
2019年9月,李如光老師的書法作品入選江蘇省師生“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愛我中華”作品展。
3.科技特色
科技特色是一年多來我校的發展新亮點。學校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組建了建模、人工智能、智力競技、航模等多個科技社團。人工智能社團、智力競技、航模社團分獲省、市、區級競賽一等獎。
2018年,學校先后被評為省金鑰匙先進學校、區科技教育先進學校,蔣美娟、吳建新老師分獲省、區科技教育優秀輔導員,徐書峰、肖宇軒等4位同學分獲2018、2019年省金鑰匙比賽一、二等獎,貢鑫怡、孫靈志、徐書峰同學獲2019年省金鑰匙校園之間智力競技活動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金建芳.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校本化實踐[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