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歷來受到我國的重視。教育者要想講好一節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學方法的選擇,而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操作方式,分析比較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以能運用合適的方法,處理好“教”與“學”這對矛盾關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選擇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立足國家的需要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黨和國家在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為高校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創新,進一步明確了方向,也讓許多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如何打破這一“困境”,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
一、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
1.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法顧名思義要以“在體驗中發展”為指導思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或經歷過的情境,讓學生作為主體去體驗,在體驗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感情,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20世紀美國教育家杜威反對以教師、教科書、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提出“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在經驗的情境中,學生通過主動作業來獲得解決困難的辦法,并研究出“五步教學法”,“五步教學法”已體現出體驗式教學法的雛形。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學思想,這與體驗式教學法設置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獲得知識的教學原理相通。由此可見,他們雖然沒有明確體驗式教學的概念,但他們都把體驗作為教學重要條件,肯定了體驗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2.案例教學法
近幾年,案例教學法在普通教學中被廣泛運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老師結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通過設置具體的一個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地說出自己觀點,在所學的基礎知識上開拓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美國亨利·艾伯斯在《現代管理原理》一書中指出,案例討論能夠彌補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可以理解為案例本身是對理論與現實的補充,架起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橋梁。
同時,案例教學法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案例選擇、課前準備、組織引導、點評總結等,都需要教師把握好“度”。案例選擇要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真實性、時效性、啟發性的特點;課前準備是對教師和學生雙方而言的,教師首先要吃透案例,設計好焦點,確保在教學中能夠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述案例,而學生則要做好細讀研究工作,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組織引導是對老師課堂管理能力的考驗,只有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才能更加主動地探究問題,暢所欲言,相互啟發。點評總結是案例教學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及時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見解,這種見解不是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在學生思維邏輯基礎上創造性的進行總結,讓學生對案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3.PBL式教學法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師主要是“傳授”,學生主要是“接受”,新課程強調要改變這種狀況。PBL式教學法是打破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變革教學方式的強有力的舉措,但在我國,PBL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還不成熟。
PBL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基于現實世界,注重以現實性問題為切人點,這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堅持的理論聯系實際要求相符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老師適時的引導,組成學習小組,圍繞問題收集資料,進行研究討論,最終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提出的“產婆術”就帶有PBL式教學法的意味。他主張不將現成的結論強加于對方,而是通過不斷提問誘導對方認識并承認自己的錯誤,自然而然地達到正確結論。
4.網絡教學法
網絡教學法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打破了以教科書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教室為主要教學場所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壁壘,通過老師、學生、網絡媒體等多邊、多向互動,實現課堂與網絡信息的高效整合,提升學生知識覆蓋面。就從我國高考命題歷年的思路來分析,越來越具有開拓性、創新性,不局限于我們書本上的知識,網絡便顯得尤為重要,已成為學生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最主要來源之一。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網絡教學法能夠促進雙方共同進步。教師在教學中通過網絡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強化自身的知識貯備、更新知識結構;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開拓視野、與時俱進。
二、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
1.教師教學實施能力
不同的教師,教學實施能力也會有所差別。每位教師應該結合自身的學識基礎、能力水平、特長愛好等方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與個人融合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切忌“邯鄲學步”。比如組織能力較強、思維靈活的教師,可以多采用討論法來進行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學生實際學習情況
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基礎、自我管理能力、生理及心理特征等,都能導致各個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不同。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對學生具有適用性,比如網絡教學法,對于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很容易使學生迷失在網絡的世界;再比如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千差萬別,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多采用講解法、演示法等。
3.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實現的,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符合各科教學內容的特點。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來說,有很強的實踐性、時代性、思想性,要求貼近學生、貼近社會實際,如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可以采用講解法、講述法等;理論知識運用的教學,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演示法等;拓展內容的教學,可以采用網絡教學法、討論法等。
4.教學目標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展開教學過程,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所服務的。每堂課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就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要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達到知行合一,僅靠單一的講授法是無法實現的,教師可以嘗試融人體驗式教學法;要想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則可以選擇練習法、討論法等。
5.教學的客觀條件
有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客觀條件。例如,網絡教學法雖然能夠改變傳統課堂講授的單一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學習和指導相結合,有效延伸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拓展教學內容,但對教學的客觀條件提出諸多要求,比如多媒體設備、專業的網絡教學平臺等。
6.教學的任務量
教學的任務量是教學內容的直觀體現,是選擇教學方法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在教學任務量較大的情況下,傳統的講授法會占有很大的優勢,體驗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新興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不同教學方法的有效策略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方法,是聯系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的紐帶,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怎樣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容易,讓兒童能夠順利而高效地掌握知識技能,讓青少年變得更加聰明、上進、富有創造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樹立科學的教學方法觀
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觀是教師科學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優化和發展教學方法“看不見的風箏線”,始終牽引著教師根據什么樣的標準來看待教與學的關系、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如何評價教學方法的效果。目前,依然有相當部分的教師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的情況。一節好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如果一味的“填鴨式”,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求教師教法與學法并重,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和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樂知性、探索性,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方法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2.整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又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在特定的環境下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實際運用起來,往往要一主多輔,隨機應變。任何教學方法都有正反雙面性,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對待它們,既要看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可取之處,也要看到現代教學方法需要完善的地方,將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有機整合,發揮其最大的教學效能。比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主要影響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選擇傳統教學方法中的講授法、談話法,同時也可以結合網絡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新興教學方法,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形式主義、機械性等缺點,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沒有完美無缺、包治百病的教學方法,只有教師從實際出發,把握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取長補短,有效整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才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3.不斷發展與創新教學方法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學生思想行為的新特點層出不窮,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黨和國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也應該以八個“相統一”為基本原則不斷發展、創新以適應新情況。目前,我們離黨和國家的新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找準發展與創新教學方法的著力點,為實現新要求打下良好基礎。比如,網絡在全國普及度已非常高,但將網絡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還不夠系統化。教師在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和精神時,可以組織學生線上或者線下聽相關理論專家的講座,同時結合微信公眾號、微博、APP等推送學習精品文章,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四、結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而教學方法是完成這一使命責任的利器。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不斷提高駕馭教學方法的能力,以期為學生上好每一節思想政治理論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EBIOI],2019.
[2]吳式穎,李明德,外國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付月.高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法應用研究[D].揚州大學,2016.
[4]郭建,鄭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模式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9,19(01).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七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6]陳夢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張雨瀟(1992. 07-),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人,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