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紅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有效教學的教育思想已滲透于現代教學活動之中。生物作為初中生認知發展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學生認識自然、了解生物、科學探索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然而,在實際的生物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師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注重對應試內容的教授,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課堂體驗,導致學生的整體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新時期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目前,在初中生物課堂活動中,大多數教師仍然存在沿用“老套路”“舊方法”的現象,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認知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同時,部分教師未能從學生的主體學情出發設置課堂活動,進而造成課堂教學的整體性難以保證,影響其學生的整體發展。初中是學生教育發展中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知識積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情境課堂、問題內容、小組探究三個方面出發對此展開研究。
一、構建情境課堂,調動學生探究興趣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將有助于提升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同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運用信息化手段,創設相應的情境課堂,引導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此,在生物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靈活運用信息化工具,構建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課堂情境,以直觀化的情境作為導引,把握學生的探究方向,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課堂要求。
例如:在“生物的特征”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積極、主動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學會對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進行分析和歸類,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對此,我利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將生活中有關生物和非生物的現象或圖片資料呈現給學生,如山、水、蟲、鳥、樹、石頭等內容,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并學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能力。隨后,我通過對大自然中小鳥的一些生物特征進行比對和分析,啟發學生運用對比法比較生物之間的共同特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結合情境環境和圖片展示,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探究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把握問題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問題內容的設置既可以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效果,還能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質量,加深學生的課堂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對問題的作答情況,將問題進行延伸與拓展,深化學生的思維層次,夯實學生的課堂基礎。因此,在生物課堂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主體學情出發,合理設置問題環節,把握問題的內容,正確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避免其超綱、低效等現象發生,確保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有效性。
例如:在“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掌握人體的結構層次,并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切片,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我結合學生的學情基礎設置以下問題:①為何胃、腦、心臟均是由四種組織構成?②皮膚分布在人體表面,有保護作用,如果皮膚被劃破,我們會感到疼、皮膚劃破處會流血,說明皮膚中可能有哪些組織?③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來描述,人和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怎樣排序的?通過對問題內容的靈活設計,不僅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
三、開展小組探究,增強學生整體水平
在生物課堂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學情變化,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兼顧每一位學生學情的發展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此外,教師在方法的運用上還應注重多元性的探索,采取小組學習、合作探究、任務驅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種子植物”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化學情現象,對此,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開展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相互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打牢課堂基礎。同時,在人員的搭配上,我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保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性,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我還根據各組的學情發展,設置相應的探究問題,如“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種子植物要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等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整體水平的發展。通過小組探究活動的開展,既能兼顧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又能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對情境課堂的構建、問題內容的把握、小組探究的開展,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得到激發,還使學生的課堂質量和主體效果得到加強,有助于夯實學生的課堂基礎,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同時,從學生的主體學情出發,采取多樣化的引導策略,充分滿足學生個體對課堂知識的學情需求,正確把握學生的探究細節,提高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能力,從而實現其學生主體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立明.基于新課標的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
[2]祝太華.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學有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