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利文
摘 要: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各年級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流程,使用新型的教學模式,將翻轉課堂合理地融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轉變傳統的授課形式,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首先概述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然后針對目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翻轉課堂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扮演主導者的角色,填鴨式教學,使學生被動地接受各種知識,不能自主學習,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21世紀初由美國發展起來的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針對學生的特性進行教學,教師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通過豐富的閱讀開展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想要學習的課程,營造輕松、自在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表現自己,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自主性。
二、語文教學課堂中翻轉教學模式應用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軟硬件不完善
翻轉課堂教學依賴于高度信息化的數字設備,需要教學工具不斷進行優化創新,將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展現給學生。但是,在目前大多數的教學環境中,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方,教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存在老化、損壞甚至缺失等情況,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板書,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且不能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與社會大環境脫節,很難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二)教師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對各種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教育改革也在不斷更新,教師能力成為當下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使用的數字化教學,教師如果沒有及時掌握互聯網技術,對翻轉課堂的應用模式不了解,也沒有及時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的觀念,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翻轉教學模式的開展。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優化應用
(一)加大投資力度,完善教學設備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國家更加重視小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學校要為新型教學模式的開展創造良好的運行條件,改進學校的硬件設施。加大基礎設備投資力度,推動互聯網絡學習平臺的開展,完善多媒體教學流程,積極宣傳翻轉課堂對于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性,推動家長對翻轉課堂的認可,最大程度上支持網絡教學,督促學生在家中的學習效率,形成家校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自主性的提升
在新時期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思維模式,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指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課前預習,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利用微課等形式,制作課前預習視頻,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利用生動、活潑、簡潔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其進行自主學習。如講解《盧溝橋烽火》的閱讀文章之前,教師結合文章內容,制作精美的課前教學引導視頻,讓學生預習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對文章進行段落劃分,深化學生的理解總結能力。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豐富課堂內容
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不斷學習新的互聯網知識,積極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逐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利用翻轉課堂,完成學生課前自主閱讀,使學生對文章有大體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自主預習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利用小組互動合作的方式,指導學生針對自己預習對文章的理解和遇到的問題進行展開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感,自主解決閱讀問題,提高學生的興趣,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如在《鳥的天堂》一文中,教師針對小學生注意力有效時長較短的情況,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鳥類生存的視頻影片,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進行模仿或者交流討論,增加學生對生態環保理念、社會發展認知的理解。
(四)注意課后總結
提高教學質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目標,教學考核評估是確保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要重視加強對教師的考核,也要重視學生對翻轉課堂的評價。在課后閱讀總結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任務提出學生的閱讀要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匯總,鞏固所學知識。還要重視家長的監督效果,跟蹤學生是否積極利用微課完成課前預習,對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如何,及時反饋到語文教師,使其能夠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課程調整,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總結
語文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過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理解思維,通過翻轉課堂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與學生、與教師之間緊張的關系,推動教學的開展,因此引入翻轉課堂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邱聿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信息素養,2020(03):118。
[2]逯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閱讀·寫作,2020(16):100-101。
[3]孫小芬.語文閱讀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J].漢語文教學,2019(2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