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 王茜
【內容摘要】研學活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知行合一。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學校研學活動要精心選擇研學內容,統籌安排研學過程,進行科學多元評價,注重研學實踐的探究和內化,真正做到“研”與“學”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研學活動 ?實踐探究 ?多元評價 ?“研”“學”合一
2016年教育部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對研學旅行的意義、目標、原則、任務做出了明確規定,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指出學校要建立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意見》為學生開啟了校外學習實踐之門,學生走出校園,開闊眼界,在實踐中增長知識、了解社會,能提高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了實踐育人。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旅行呢?我們以《基于鄉土文化的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奧秘》為例,圍繞如何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精選內容,彰顯特色
研學旅行要結合《意見》中的教育性原則,切合學生興趣、身心發展、生活實際,選擇具有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特點,能讓學生情感、知識技能、能力得到發展的資源作為研學內容。
我們在選擇研學內容時,因地制宜,根據地域特色,選擇鄉土研學“走進古商城”。我校毗鄰歷史悠久的“活著的古商城”——周村大街,它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商業區,富有特色的古街,風格迥異的古建筑,商業文化內涵豐富的老字號,絲綢、民俗、花燈、錢莊票號展館,人文歷史源遠流長的武狀元王應統等歷史名人故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燒餅博物館……這些都是我們身邊潛在的課程載體,為學生研學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這么多的資源,該如何取舍?我們從學生年齡、身心特點、興趣出發,依據知識性、實踐性、探究性的原則,選擇了走進周村燒餅博物館,深入了解周村燒餅制作技藝知識,親身體驗燒餅制作過程,在體驗中滲透勞動意識。學生通過研學導師的講解,了解到周村燒餅制作中的一道道嚴格的工序,一斤面粉竟然能制作60余個燒餅;親眼看到乒乓球大小的面團,在制作技師手上變成薄如蟬翼的燒餅,手掌大小的燒餅上面布滿了2000多粒芝麻,從高超的制作技藝感受到周村燒餅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當自己親自上場制作5個燒餅后,有的竟然沒有一個成型的,體會到制作的不容易,勞動的艱辛,家鄉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性。這次研學旅行實現了知行合一,勞動教育和技能的融合,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勞動教育課,光學習書本知識是不夠的,生活處處皆學問,動手勞動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二、嚴密有序,體驗實踐
《意見》明確把研學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指出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這就決定研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人數眾多,給組織和管理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問題。需要學校提前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研學活動的萬無一失。在教育部門和學校審查通過研學旅行方案后,學校安保處和德育處根據有關制度,制定詳盡的安全應急預案,對參與活動師生、家長志愿者進行安全教育,為班級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提供保駕護航。我們從以下方面安排研學過程。
1.班會動員,明確要求
學生工作無小事,萬事提前做好周全的準備,是很有必要的。第一,我們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以召開專題家長會的方式,告知家長研學的意義、內容、注意事項等,把活動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告知家長,把安全協議納入活動全過程,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第二,召開班會,明確研學的主題和內容,引導學生適度參與對路線、內容、意義、活動中注意事項的討論:遵守團隊活動紀律,認真傾聽研學導師的講解,將學到的知識和動手體驗聯系起來。第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明確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第四,和學生一起討論分組、制定小組活動評價的標準。第五,布置學生事先查閱關于研學內容的信息資料,讓學生對即將開展的學習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2.分工明確,組織實施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研學旅行前要制定一份詳細可行的活動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學生每8人組成一個小組,配備一名家長志愿者;每兩個小組(16名)學生配備一名教師;志愿者和教師在活動中隨時注意學生安全,處理緊急突發事件。我們路途大約1公里,采用步行出游,出行前,學校領導和老師反復商討、提前勘查,確定出行安全路線。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小組實行自我管理。每個小組都有一個有意義的隊名和一面不同顏色的隊旗,選出一名自律、威信高的同學作為小組長,管理和約束本組同學。對研學知識準備充足的同學給予展示才能的機會,在研學活動中輪流補充講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活動過程中,尋找合適的機會,進行研學階段性小組評比,可以是知識問答或者實踐成果的展示講解。小組評比,增強了學生的目標感和團隊意識。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
三、回顧總結,以“評”促“研”
《意見》中要求“學校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①”
研學旅行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教育價值具有情感、態度、能力的多維性,因此評價目標應該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我們采用過程性小組互評和總結性評價兩種方式評價學生研學中表現。過程性小組互評依據研學活動中,每個組員的具體表現,從參與活動、行為習慣、知識學習、動手實踐、團隊合作五個方面評比,小組成員互相評,最高等級五顆星。在研學過程中的小組互評因時間緊張,學生的評選內容不全面、存在主觀因素等問題。因此,研學結束后,十分有必要對研學過程進行全面回顧,進行總結性評價。通過展示學生研學的成果,可以是介紹知識、收獲體會、總結研學經驗或教訓的文章,圖文并茂的美篇、手抄報,撰寫研學旅行報告、研學旅行路線圖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展示,教師組織家長、學生進行點評,總結后上報學校進行全面展示,吸取經驗和教訓,聚焦亮點,進行宣傳。
通過總結評價,學生反思自己的收獲與不足,為下一步延伸學習做好準備,及時合理的評價也會促進研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深入生活,“研”后續“學”
研學旅行是課堂的延伸,如果說研學前的知識儲備,會增加學生的期望值,激發他們的研學興趣;研學旅行之后的“學”更加必不可少。現在的研學旅行往往存在這樣一種誤區,學生安全歸來就是研學旅行的結束。學生只有在旅行中的“研”,缺少生活中的“學”,沒有把研學旅行中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帶到生活中去,加以內化于心,學以致用。
我們在《基于鄉土文化的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奧秘》研學歸來后,布置學生完成探究性學習:利用學到的燒餅制作知識,回家自己烙餅,探究怎樣把面餅做的又薄又圓。完成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圖片、文字、視頻、美篇,還可以把探究的成果——薄餅,帶到學校與同學比一比,分享美食。
學生通過將收獲的經驗、習得的技能融入到生活中,把研學旅行真正落到了實處,實現了陶行知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念②,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研學旅行,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中,依托身邊的鄉土資源,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就地取材,引領學生走出校門,將周村鄉土鄉情與課堂、生活有機結合,將研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努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注釋】
① 教育部等11部門.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R]. 教基一[2016]8號.
② 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 江蘇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