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摘 要:幼兒園的美術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和指導,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能動性,以便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在活動中,教師既是參與者、引導者又是評價者和觀察者,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應該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適時給予指導。
關鍵詞:幼兒;美術;區域活動;指導策略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幼兒園美術區活動是幼兒藝術活動中的一部分,也是幼兒園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科學合理可操作的區域環境,區域活動的開展可以更好的彌補集體教學活動所欠缺的靈活性、針對性、以及個別差異的分層性。在活動游戲的開展中,教師應該及時給予指導,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學會選擇、思考、篩選、取舍。讓幼兒在成功的活動體驗中,獲得最好的學習興趣和表現自我的滿足感。
二、美術區域材料的投放指導策略
美術區域活動材料是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也活動區域的靈魂。區域材料的選擇往往決定著幼兒可能獲得的學習經驗。在區域環境的選點上和材料投放上,必須要做到合理性、適宜性和有效性,同時,環境與材料還應具有平衡性,能兼顧幼兒各領域的基本經驗和當前發展的需要。
(一)美術活動區的選設策略
美術區的選區,最好是靠窗臺采光好,利于保護幼兒視力,又有充足的操作活動空間,能讓幼兒感到既舒適又安全的位置。
(二)美術區材料的投放策略
1.材料投放多樣化——活動材料的投放要根據幼兒的特點,考慮幼兒的能力差異、經驗差異、性別差異等,投放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材料。可以是生活廢舊物品,可以是購買的半成品,也可以是創新的混合材質。如同樣是拼圖,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廢舊物自制的,有的是圖紙畫的。同時,它又可以是整張圖片,不同形狀圖片,通過提供不同材質的材料,供幼兒操作學習。
2.方式呈現多元化——區域材料的呈現要便于幼兒的取放、活動。根據不同的材料形式,內容,有些材料需要籃筐,有些則是直接放在櫥柜中,有些是掛在墻壁上的,有些是藏在盒子里的等等。操作平臺也要多樣化,它可以是在桌面上進行,又可以在柜面上擺弄,還可以讓幼兒在地面墊子上操作,墻面上互動,更可以懸空,讓幼兒站著操作等。
3.梯度設置合理化——要注意幼兒的有效動手能力,投放的材料要具有鮮明的層次特點與差異性。在梯度設置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不斷的調整,設置合理的、多層次的難易梯度,讓幼兒的經驗不斷得到拓展和遞增。
4.材料更換及時化——幼兒喜歡新鮮的東西,材料創設要具有可動態變換的空間,教師要不斷地對幼兒與材料間的互動過程進行敏銳地觀察和及時地反思,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適時地對活動材料進行改進、豐富或調整,保證區域材料的“新鮮度”,當然也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在調整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捕捉和挖掘兒童生活中有意義的信息,融入兒童經歷過的生活素材,賦予物化材料鮮活、生動、真實的情感意義,使幼兒的自主探索活動更有意義。教師也可以通過主題教學活動,將延伸的知識融入到區域的材料投放中,讓幼兒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物材料不斷變化活動的方法,保持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從而不斷激發幼兒對區域活動的參與愿望。
三、美術區域游戲的有效指導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成為一個觀察者、傾聽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在尊重和發展幼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參謀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把教育意圖分層次轉化為幼兒的活動行為,從而保證美術區活動中各目標的達成。
(一)抓住契機,激發興趣策略
區域活動前,教師通過豐富多樣的材料,適時激發幼兒的愿望和興趣。如幼兒在使用水粉時發現兩種顏色混合會變成另一種顏色,感覺非常好奇,于是及時抓住契機,激發幼兒興趣,生成動態課程,組織幼兒在美術區開展“神奇的顏色”這個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擺弄、玩色中探索、感受色彩的有趣變化。使幼兒不僅發現兩種顏色混合后的變化,還發現兩種顏色加入的多少與混合后顏色的關系及顏料與水分含量對色彩的影響。因為此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對活動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
(二)多重身份,參與滲透策略
在美術區活動中,教師有著觀察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多重角色身份。教師要細致觀察、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及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靈活地介入指導,實現教育目標。不可以消極指導不管不問。也不可以角色把握不準,一頭扎進某區域中同幼兒一起玩了起來,忘記了自己還有組織者的身份,忽視了對其他區域的指導。更不可以管理過嚴,高度控制,不斷干涉,要求幼兒這個不能玩,那個應該這樣做。打斷幼兒的思路,不尊重幼兒的自主權。教師應盡量減少顯性指導,只有在碰到困難時,教師才會適時介入、積極引導,使困難成為幼兒注意的焦點,使幼兒對問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運用遞進式指導方式,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三)展示成品,分享交流策略
圍繞區域活動目標,有目的地運用拍照或錄像把幼兒的學習活動,作品展示視頻放給大家看。通過與鏡頭的對話,給幼兒創造輕松和諧的交流環境,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欣賞力,做到大膽自主表達,比如“我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等,幫助幼兒積累學習經驗,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四)有效評價,適時獎勵策略
評價能使部分幼兒的興趣成為大家的興趣,同時也能解決活動中的一些困惑,提升活動的經驗。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不同的獎勵機制,在獎勵的條件上設定不同梯度臺階。比如小班剛開始的獎勵可能是小紅花,慢慢地我們可以將小紅花替換成小勛章、小禮物。再比如在中大班的活動中也可以是積分卡,通過積分卡可以兌換不同的小禮物。教師通過活動的開展,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不拘一格的表現力,以及想要實現自我表達、自我展示、自我肯定的心理體驗和品質培養。
總之,美術區域活動的開展,旨在通過為幼兒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材料,引導幼兒聯系生活經驗,從而激發幼兒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