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晨 顧宣宇 Ladan Abouali
摘 要:本文主要從宋代漆器的造型、素髹、裝飾技藝三個方面談論有關宋代漆器美學方面特征。以期引起大眾在宋代瓷器光輝之下的宋代漆器的關注和了解。
關鍵詞:造型;素髹;裝飾技藝;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0)05-00-02
從中國的工藝美術歷史發展的進程去看,宋代對比唐代的富麗豐饒則是以優美典雅著稱。瓷器是宋代時代特色的典型代表,漆器雖不似瓷器在世人眼中飽受關注,也在朝代的更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宋代漆器也有其可說可道可品之處。宋代漆器不應因瓷器成就之輝煌而湮沒光輝。本文因此選取宋代漆器作為主要的美學特征淺析對象,以期增加大家對其的關注與了解。
宋代在中國封建史上,歷時三百余年。在經濟上,作為立國之本的農業,宋代實行封建租賃關系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勞動生產率超越了以往的各個朝代。在物質富足時,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進一步的提高,也促成了工藝美術品不斷地提升,愈發精工細作,不斷在技術與藝術上的創新獲得市場的競爭力。在這其中,漆器是毋庸置疑的工藝美術作品。
一、美用一體的造型美
器物造型的設計與生產方式、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同時也與審美情趣、時代特點密切聯系。也是把握宋代工藝美術美學特征的基本參考和依據,宋代的漆器以日常實用器皿為主。常見碗、盤、盒、奩、盞托、鎮紙、梳子等食器、文房、梳妝用品等。雖然在造型呈現出形式繁多之狀,類品也異常豐富,但在北宋時期造型上的特點整體呈現出典雅優美,由繁到簡,線條洗練的發展趨勢。這也是北宋時期宋人對簡約審美追求的結果。[1]
盤是宋代是漆器較為常見的類型,形制花口形居多。由于宋朝的審美重視“韻”與“理”。因此文人士大夫的藝術審美更加傾向清新淡雅,古拙質樸,而不是向往前朝的奢靡華貴。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也產生了變化,造型大多以簡約為主。漆器工藝亦受此影響。花口形盤,在盤形口沿處直接分瓣成花形。花口形整體呈現出花朵盛開,線條柔美。其中海棠形口,葵花形口是常見的盤造型。海棠形線條流暢、有簡練疏闊之美。葵花形,花瓣呈寬圓弧狀,整體呈現出溫潤細膩的線條之美感。如宋代的黑漆葵口盤,盤體呈現葵花的形狀,花瓣外延萎角內收,恰似盛開之花。整體造型優美,花瓣勻稱有度,其物風姿清秀,典雅內斂,自成品格。盤整體髹黑漆,顏色為褐色偏暗,所用漆質油潤而有光澤,卻不失含蓄,整體表現出雅致肅靜的風格特征。盤身素面,造型簡單,就以臻于大成之美。器型雋永雅致,寧靜質樸,氣韻生動,薄胎的靈動與輕盈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2]
宋代漆碗的造型與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并沒有漆盤的造型復雜,與此同時也有花口型、和圓形這些漆盤所長有的造型。受宋代簡約風格的影響,碗的整體造型亦呈現出簡約流暢的之感。
盒是宋代漆器中數量最多的工藝美術產品,造型也最為豐富,大小錯落,造型各異,各有用途。大致可分為矩形盒、扁圓形盒、花瓣型盒、筒形盒、不規則形盒。盒的造型總體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滿足生活所需的實用性,二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審美性,表現了宋人審美的特點。
二、飾裝技藝之美
宋代瓷器的發達使漆器退出了主流日用之列,對比唐代在實用性上面并無增加,反而材料和技術對漆器的影響最為明顯,以及審美追求,欣賞品鑒。其中技術的作用最為明顯最為直接尤其是在漆器的裝飾之技藝上尤甚。因為使用者審美感受和精神需求滿足,都需要通過具體的物質性創造的活動才能實現——工藝技術。工藝技術是影響造型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而社會風尚,審美情趣,則是另一個影響造型的另一精神性的因素。社會的審美的形成,取決于社會的發展,和呈現的整體態勢,如政經濟、文化,信仰、民族,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造型的變化更多地體現著一種藝術的追求,審美的情趣的表現。[3]
漆器裝飾之技藝有:雕漆、飾金銀等技法。
雕漆,起先是源于唐代的一個漆器品種,唐代雕漆起步階段,而宋代是其發展的重要階段,元代則成了中國漆器聲譽最高品種。其技法主要是在器胎上不斷髹涂十幾至上百道大漆液,在陰涼處晾干后,形成有微彈性的漆層,在其上進行雕刻圖案。根據所使用的顏色差異可以分為剔綠、剔犀、剔紅、剔黃、剔彩等多種。
《髹飾錄》“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①楊注說:“藏鋒清楚,運刀之通法,隱起圓滑,壓花之刀法,纖細精致,錦文之刻法:自宋元至國朝,皆用此法”,②由此可見宋、元在雕漆技藝上有一脈相承的姿態,“許多花紋不難在宋代的裝飾里找到類似的形式”,其雕漆技法也因宋人的審美觀的影響下,其刀鋒刻畫后顯示出宋代對于沉靜纖細,隱逸有力,刀藏鋒的表現。在構圖和意境上也同繪畫相似,繪畫性裝飾在宋代工藝美術中是一個重要的潮流,漆器圖案多模仿繪畫。
剔犀是將紅、黑、黃三種色漆交替髹涂,每層漆的薄厚并沒有做硬性的規定,無需一致,整體由若干道不同的色漆髹涂而成。在漆上剔刻云鉤、回紋、卷草等圖案,在剔刻刀口形成的斷面處,可看到色漆形成的色層,又因薄厚層度的不同,視覺上如天空云層般富有節奏和韻律,因此也有“云雕” 稱號。在雕刻的手法上剔犀地走刀的手法深淺基本上一致的,刀口斷面上顯現出的色漆錯落而富有層次。正如《髹飾錄》中所說“或烏間朱線,或紅間黑帶,或雕等復,或三色更疊”。[4]在舒朗暢達、圓滑韻律的花紋中,色層回宛成紋,形成寧靜,含蓄的美。團皆為云鉤、回紋、卷草等抽象紋樣,圖案線條短,變化多,分散了色層如行云流水般的形式美感,是剔犀工藝本身的意趣追求。在宋代追求繪畫圖案的宋代,剔犀逆潮流而行,轉而追求抽象的圖案。
飾金銀一般為宋漆中的高檔品,使用金髹、熗金銀、和描金等技法,為漆器進行裝飾,顯示漆器皇家的身份與喜好。熗金銀技藝是在漆面上,用刻刀或鎮劃出纖細的花紋后,在刻化處粘上金箔或銀箔,從而達到金色或銀色的花紋的效果。描金識文,則是多與識文工藝相結合,在漆面上飾以金色的花紋。此中代表是1996年在浙江瑞安縣仙巖慧光塔發現的舍利函,整體為方形,用漆灰在盒體的四周和轉角處用采用堆飾以菊花紋和動物紋等。主要的中心位置用作佛教所稱的開光使用。在開光位置用用金繪制了四幅圖畫,舍利瓶在居中的位置,四周環繞著神將侍衛、飛天。舍利函受宋代繪畫院影響,臉部比較清瘦,衣紋線條緊密流暢,衣袂飄飄,遺世獨立,有寧靜之美感。
三、素髹無文之美
盡管雕漆、飾金銀等復雜的工藝代表了當時髹漆工藝的最高水準,但素漆器卻更能體現其時代風韻。宋代素漆器多重視功能性,為實用器,器物造型講究,或玲瓏有致,或質樸洗練。不同于前朝華麗濃重的裝飾風格,其典雅深沉、厚篤古樸的風格體現了宋人理性與重韻的審美趨向。素髹漆器雖沒有任何紋飾的修飾,但卻給人以寧靜之感,體現了宋代漆器之美。因此素髹漆器又名無文漆器,即沒有紋飾,只髹涂色漆。
素髹有單色、異色之分,單色即是器物整體髹涂同一種色漆。異色,即器物表面相異、或表里同色,只底足內飾以異色,還有漆層異色。異色素髹很多是在器物本身不同的位置飾以不同色漆,這與傳統文化和法令的限制有著密切關聯。如江蘇常州紅梅新村出土的碗和盤,其工藝為先通體髹涂棗紅色,內表再罩朱漆,后者則為先髹涂黑漆,內表再髹朱漆,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兩色交接之處髹涂不平,產生缺口的弊端,形成了漸變式的過渡,從而表現出一種和諧之美。以“素髹”這種獨特技法所達到的肌理效果和取得的豐富美觀的造型,展現了創造材質、造型之美,表明了宋代審美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靜穆之意。
四、結束語
縱觀兩宋漆器發展,就總體而言,無論是在漆器美用一體的造型美中的典范花瓣型口的經典造型,還是漆器裝飾技藝之雕漆、飾金銀所傳達出的技藝之美感,以及素髹所呈現出的無文之美。其追求是不斷趨于雅致雋秀,簡約洗練,呈現出由繁入簡的趨勢,由宛轉悠然到質樸簡練,從多變到對比再到簡省的發展變遷軌跡,這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兩宋工藝美術典雅之風演變確立的過程,對于我們來說,把握這個過程,可以得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發纖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審美理想,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審美風尚的演變和追求。這無疑成就了含蓄內斂、寧靜淡泊、典雅優美的宋代文人審美意識,創造了那個時代漆藝髹飾風格以素髹漆器簡約凝練的造型、勻稱典雅的比例和溫潤的質感所展現出的含蓄雋永為典型的美感。
參考文獻:
[1]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王世襄等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漆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韓倩.宋代素髹漆器形制及分期[J].裝飾,2005(12):44-46.
[4]荒川浩和,何振紀.明清漆工藝與《髹飾錄》[J].中國生漆,2014,33(0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