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萬宜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各級教育的工作目標,德育作為基礎教育內十分重要的內容,在初中教育內的融合也得到了更多學校及教師的重視。在以往的教學環境下,德育方式及內容均呈現單一狀況,不滿足新時期的學生需要,以下筆者分析新課改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問題,探究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有效策略 ? 德育工作 ? 初中 ? 新課改
引言:在新課改的推進下,中學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科能力培養,更需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以此聯合學科教育和德育,實現綜合素質人才的有效培養。但對當代的初中生而言,他們接觸不同信息的渠道更廣并更為便捷,青春期的特殊心理也易使其在道德發展中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此在新時期探究新的德育教學方法和方向,便有利于新時期德育工作的落實,為學生營造更為適宜的成長環境。
一、新課改下初中德育工作問題
(一)德育方式不符合學生興趣
在對初中教師采取的德育方式分析調查后可知,更多教師使用說教式、理論式的德育方式,且在德育活動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說教式德育會讓青春期易有逆反心理的初中生對德育產生反感等情緒,最終直接影響德育效果。而理論式德育會讓德育更為枯燥且不具備一定的執行性,在培養學生優秀行為習慣、發展其道德素養上同樣效果有限。
(二)德育內容不滿足學生需要
對初中階段的德育內容調查分析可知,更多學校及教師以孝敬、愛國及奮斗等內容做德育,且長期以來使用的德育教學材料基本沒有較大變化。這一問題會導致德育內容不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例如過于理論、刻板的德育內容,會影響學生對德育的印象,降低其德育學習興趣,而不夠全面、不夠“接地氣”的德育內容,會導致學生在個人生活中仍無法對個人言行舉止進行合理約束,影響德育效果。
二、新課改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結合實際生活開展德育
德育源于生活,是千百年來人們從不同生活活動內總結沉淀出的道理。在以往的德育教學內,更多教師忽視了德育的這一特征,讓德育無法立足于生活,自然也影響了德育效果。在新課改下要保障德育效果,教師應將德育還原進生活中,以此提高德育具象性,也讓德育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在了解學生不同生活環境、總的德育教學目標后,設計系統化的德育教學體系,再將德育內容融合進學生的實際生活事件內,讓德育不再是縹緲的理論,化為人們的行為、思想及語言,讓學生在反思對比中了解德育。例如校園生活是初中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對青春期學生而言,集體生活易使其產生一定沖突。針對學生的這一德育需要,筆者以互敬、仁愛為德育主題,利用動畫或實拍視頻,為學生構建了同學爭吵、校園暴力等德育情境,鼓勵學生在觀察上述資料后,淺談個人的看法。在筆者播放的視頻中,學生爭吵對同學友誼產生的影響,校園暴力對個體人身及心理帶來的負面傷害等等,均十分具象的展示在了學生面前,他們以此不僅掌握了對應的德育知識,也了解了處理個人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德育
以信息技術完成德育的優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德育資源的優化。在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下,網絡是人們傳遞信息的重要途徑,而在近年來新媒體領域的繁榮發展下,網絡中也有了數量更多、內容更豐富、方式更多樣的圖像文本或視頻資源,教師對此進行靈活利用,便能以其豐富德育資源,降低德育枯燥性。此外,網絡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在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更多初中生有了自己的移動設備,此時教師便可利用社交媒體等渠道,為德育教學搭建線上橋梁,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了解德育的機會,相信在豐富德育內容、便捷德育渠道的發展下,初中德育會發展的更好。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進行了專門德育微信公眾號的構建,并由多個教師負責公眾號的內容更新及維護工作。在該公眾號內,不僅上傳了我校在德育工作上所做的努力,如校內及班級布設的標語等等。也會上傳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生活德育小短片,由學生親自出演的小短片生活性較強,也更易吸引更多學生的興趣,讓以往的德育宣傳不再被學生所“抵制”,保障德育效果。
(三)結合學生需要完善德育
初中生是初中德育內的主體,為此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參考學生需要對德育內容進行完善。完善分總的完善和細的完善。總的完善要求教師了解個體發展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以此為出發點開展德育教學。細的完善要求教師在此基礎上,在時代發展的影響下,補充傳統德育所未涉及到的部分。例如在信息化時代中,網絡不僅是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也是其傳播信息的渠道。而正因網絡信息傳播的自由度因素影響,部分用戶在網絡發言時會更為隨心所欲,甚至造成大型的輿論事件,而初中生在辨識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下,不僅會無法正確分辨輿論,部分學生甚至會跟風,在網絡隨意發言或辱罵他人。針對這一狀況筆者整理了網絡發言的德育內容,告知學生無論網絡或生活均要保持個人良好的道德素養,并引導學生了解不全面不評事的道理,提高其品德素養。
結束語:結合以上,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德育是初中教育工作的重點。良好的德育能讓初中生免受特殊年齡特征的負面影響,有效約束規范個人行為,成為德智體美勞兼具型人才。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及學校要對現代化技術靈活利用,對學生真實的德育需要進行了解,以此構建合理的德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志永.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好家長,2018,000(005):P.48-48.
[2]曾令聰.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7):00319-00319.
[3]黃鑾孫.新課改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開展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000(0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