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玲
摘 要:體態律動,是瑞士音樂教授達爾克茲先生發明的一種音樂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有節奏的肢體動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的韻律美,從而增強學生的節奏感,并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當前,國內高中音樂教學存在著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主張在國內高中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教學法。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體態律動;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15-0-02
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在于不斷突破原有的模式與格局。——因此,執教高中的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也應當大膽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大膽創新,從而突破原有的音樂教學模式,打開高中音樂教學的新局面。
一、體態律動教學法簡介
據藝術史家考證,早在數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便發明了音樂、舞蹈。在這一時期,音樂與舞蹈二者是不分家的。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藝術分工隨之出現,音樂與舞蹈逐漸發展成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在19世紀的西方音樂學院,音樂教授與舞蹈教授實行嚴格的教學分工,對音樂、舞蹈等專業的學生分別實行專業化、封閉式教學[1]。在專業化鋼琴音樂教學中,教師只教學生識譜、記譜、練譜、反反復復地彈鋼琴。1892年,在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執教視和聲課程的達爾克羅茲教授發現:他的學生們在進行和聲演奏時只能進行機械、笨拙的模擬,無法展現音樂的流暢性。這使達爾克羅茲教授意識到:專業化鋼琴音樂教學存在著音符樂譜與實際音響分離、鋼琴彈奏技術與鋼琴音樂藝術脫離的弊端。達爾克羅茲教授又發現: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鋼琴音樂教學中,也出現在小提琴演奏、獨唱、合唱等各個領域,這說明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割裂了音樂表演與音樂藝術的內在聯系。
達爾克羅茲教授通過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發現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個學生在聽到音樂聲時,身體會不顯自主地做出各種動作,學生的身體姿態在音樂聲中也會出現各種變化。有的學生在鋼琴課上練琴時,始終無法掌握好音樂節奏;但這個學生在校園里聽音樂走路時,擺臂、甩腿的姿勢竟完全符合音樂節奏。由此教授認識到:人類在聽到音樂時,身體會做出條件反射的反應,人體本身就是最好的音樂樂器[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完全可以融入人的各種體態動作,讓學生通過自己身體的各種動作來感受音樂、認識音樂,從而實現音樂表演與音樂藝術的內在統一。根據這一理念,達爾克羅茲教授發明了體態律動教學法。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體態律動教學法在發達國家音樂教學中已經獲得廣泛應用;近些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工作者也逐漸重視體態律動教學法。
對于如何精確定義“體態律動教學法”,目前國內音樂界還存在著爭議。在本文中,為行文方便,我們將“體態律動教學法”描述為: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來感受音樂,來體驗音樂的節奏感,并根據音樂的節奏、速度做出帶有一定力度、幅度的各種動作(包括拍手心、拍手掌、搖擺手臂、軀干,晃動頭、腳,彎曲、轉身、踏步、走、跑、跳、躍,等等)。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在音樂課上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與音樂感受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想象力與創造性。
我們應當注意到:體態律動與舞蹈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但體態律動并非專業舞蹈,與拉丁舞、芭蕾舞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因此,我們以為:恰如數學上“數形結合”體現了幾何與代數的聯系,體態律動教學法體現了舞蹈與音樂的內在聯系性;這種音樂教學法打破了音樂教學分工之間的壁壘,有助于推進綜合性音樂教學。
二、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策略
(一)現階段國內高中音樂教學存在弊端
盡管新課改已經推行多年,但國內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屬于“應試教育”。音樂課不屬于高考必考課目,因此,在高中教學中,音樂課存在被邊緣化的傾向。課時少,師資力量不足,音樂教學模式長期缺乏創新,教學手段簡單,導致高中音樂教學質量近年來出現了下滑。
除了上述問題以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學觀念僵化、落后這一弊端。2018年,曾有專家對全國幾個高中的音樂教師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當前國內高中音樂教師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92%擁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教學時間也比較長(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92%執教4~11年,這意味著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并且愛崗敬業),但他們并不了解體態律動教學(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68%認為體態律動就是擺動、唱歌、做游戲,有85%的教師表示體態律動教學法難以操作,與音樂課傳統教學方式脫節)。——這次調查充分說明:制約國內高中音樂教學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恪守音樂教學分工的僵化的教學觀念[3]。
(二)探究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策略
下面,我們將結合高中音樂課實例,探究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具體策略。
在《高中音樂鑒賞》第十八節《標題性交響曲的誕生》中,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鑒賞《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這個樂章歡愉、輕快,但學生在平時每天都要進行主課學習(或計算函數、立體幾何,或背誦單詞),對西方交響曲接觸較少,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并領悟《第二樂章》的音樂情緒,很難讓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了解標題性交響曲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在音樂鑒賞課上可以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法。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步驟:
1.課前準備
教師必須反復研究《第二樂章》,仔細學習《第二樂章》的背景材料,并學習舞蹈常識,根據《第二樂章》的旋律、節奏設計自己的體態律動動作,反復練習直至熟悉為止。
2.導入《第二樂章》
學生走進音樂教室后,教師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打開課本,找到《第二樂章》的樂譜;然后打開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播放完畢后,教師便可以展開體態律動教學:教師再次播放《第二樂章》,用自己的手指合著節拍在胸前張開畫圈,當樂章中的旋律迂回時,教師用自己的手指在胸前做小范圍的畫圈動作;當樂章中的旋律起伏時,教師將自己的手臂張開,作大范圍的畫圈動作。在做這些動作時,必須保持動作的完整性、連貫性,必須注意動作完全符合《第二樂章》的節奏。整個過程必須優美、和諧,一氣呵成。當《第二樂章》第二次播放完畢后,教師的動作隨之結束。
這樣,教師便通過自己的動作,讓學生們用雙眼對《第二樂章》的旋律產生了視覺認識。有的學生感到教師的動作優美,還會帶頭為教師鼓掌,從而活躍起課堂氣氛。
3.教學
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后,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們站起來,和自己一起作體態律動;用自己的動作來感受、來認識《第二樂章》。
當學生們站好后,教師播放《第二樂章》第一部分,合著A音樂的節拍,把左腳向外邁一步,右腳再靠過來點2次地板;再把右腳向外邁一步,左腳靠過來點2次地板。合著B音樂的節拍,用手向外劃一個圓圈。學生們會模仿教師的動作,在模仿過程漸漸抓住第一部分的旋律[4]。
接下來,教師便可以為學生播放第二樂章第二部分。這時,教師可以挑選出幾個已經掌握體態律動規律、動作嫻熟、節奏感好的男生、女生,讓他們一對一自由搭配成組,在講臺上合著第二樂章第二部分的旋律向全班同學表演點腳、劃圈的動作。當臺上的學生表演完畢后,教師要帶頭熱烈鼓掌,使臺上的學生們感受到自己獲得了尊重(這樣還可以激發全體學生的音樂情感)。
再后,教師為全班學生再一次完整地播放《第二樂章》,讓學生們自己去完成體態律動(有的學生動作可能不熟練,教師可要求動作嫻熟、節奏感好的學生對他進行幫助),并要求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動作細細體會柏遼茲在《第二樂章》中想要表達的豐富情緒。
三、結束語
當前,國內高中音樂教學不僅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傾向,而且音樂教學的觀念也較為僵化。因此,我們應當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大膽嘗試體態律動教學法,變聽覺教學為動作教學;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認識音樂,從而打破封閉式音樂教學的局面,并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霞.當前高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思考[J].北方音樂,2020(08):144-145.
[2]劉菲.高中音樂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黃河之聲,2020(07):104.
[3]馮巍巍,查曉藝.高中音樂課程核心素養落實的實施路徑[J].中國音樂教育,2018(12):32-35.
[4]連健斌.體態律動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芻探[J].成才之路,2018(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