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婷婷
【摘? 要】數學作為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宗旨和目的在于培養幼兒基本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然而觀察現今的幼兒數學教學不難發現,教師所采用的單一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與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相悖,導致幼兒對數學學習難以提起興趣。因而從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征出發,借助幼兒熟知的生活化事物開展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此為論題,針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幼兒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和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幼兒數學;生活化;一日生活;操作材料;課堂情境
幼兒階段的數學教學主要是讓幼兒通過對符號、圖像的把握以及對實物的操作建立基本的數學概念,形成對事物空間結構和數量關系的基本認識的。將生活化教學模式運用到幼兒數學教學中,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在充分了解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運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從而不斷豐富幼兒的數學學習體驗和感受,實現幼兒教學活動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一、利用一日生活活動,滲透數學教學內容
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看似平淡無奇,實則蘊含著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多樣化的學習機會。其中不乏一些數學知識和思想。對于本身以形象和具體行動思維為主的幼兒來說,他們更容易對生活化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為此,在開展生活化的幼兒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從一日生活入手,積極挖掘蘊含其中的數學知識并有意識地向幼兒滲透,使幼兒能借助生活化事物和現象感知數學知識,并從中獲取良好的學習體驗。例如,在進餐時,教師可以讓幼兒作為小幫手幫忙清點班級今天來園的人數,并準備相應數量的餐具,培養幼兒基本的認數、數數能力;在自由活動時間,引導幼兒有序地分發玩具,保證每人都有一份;在做午間操的時候,引導幼兒按照高低排列的順序依次排隊等,利用幼兒熟知的一日生活流程滲透數學知識的講解和運用,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此,便將數學教學活動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結合了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從而更好地推動數學教學的進展。
二、借助生活化操作材料,講解抽象數學知識
幼兒本身的認知水平較低,傳統以單純講解式的知識傳授模式對他們來說是極其不適宜的。相比于教師單純、枯燥的講解,幼兒更樂于通過自己的探索習得知識,因而多樣化的操作材料是學前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而對于數學這門本身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來說,生活化材料的運用更加能幫助幼兒輕松地理解數學知識。為此,幼兒教師應注重生活化材料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借助生動講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從而降低幼兒對知識的理解難度,使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得以不斷改進和提升。例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撲克牌引入課堂中來,讓幼兒根據牌面上的數字大小或是花樣的不同進行比較大小、接龍或是排列等各種各樣的游戲;利用生活中具有各種形狀的事物培養幼兒識別形體的能力,比如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盒子,各式各樣的積木等。如此,便將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運用到了數學教學中,增強了幼兒動手操作和識別、認知能力,對推動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培養幼兒應用意識
生活化課堂環境的創設是生活化教學得以開展的基礎和前提。借助幼兒熟知且生動生活化環境的設置,能讓幼兒產生一種身臨其中的熟悉之感,進而在良好課堂氛圍的感染下主動投身于對知識的探索中。為此,幼兒教師應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通過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的形式吸引幼兒的課堂注意力,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認識,從而不斷強化數學教學效果,促進生活化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例如,完成“10的組成與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給幼兒創設一種購物式的課堂情境,即利用一些常見的生活物品如毛巾、紙杯、紙巾、水杯等作為商品,并利用價簽給這些商品標注上價格(價格在10元以內),并將這些“商品”擺放在課桌臨時做成的購物架上。之后給幼兒提供一些不同面值的紙幣,讓幼兒分別體驗不同的角色如顧客和售貨員并進行商品買賣的活動。在購物買賣的過程中思考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如此,通過生活化課堂情境的設置,給幼兒提供了一個親身實踐的平臺,培養了幼兒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觀念,使幼兒數學教學得以順暢、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總之,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符合幼兒認知發展水平和喜好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提升幼兒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應在充分了解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深入探究并靈活運用生活化模式開展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使學前教育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和身心發展規律,為最終實現幼兒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宗穎.整合視野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融合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