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個體價值
作者簡介:余奧圣(1996-)男,漢族,浙江麗水人,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專門著作、篇章探討關于人的問題,亦沒有相關問題的系統論述,但在馬其的字里行間卻深入而充分地浸透著關于人的思想,即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馬克思主義人學使得傳統形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發展覓得新的思路,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明確了新的價值取向。用正確價值觀引導個體成長與社會發展,使人學最終成為沉浸于生活生產之中的人文主義精神——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目標價值之所在。
人學以人類自身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人”這一主體自身的反思,進而重新認識人的內在與外在。根據內容形態的差異,可以將人學區分為綜合人學和哲學人學兩個基本維度:綜合人學綜合、涵蓋各學科關于人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哲學人學則是從“現實的完整的人”中所提煉出的一般哲學理論,圍繞人的本質、人的存在以及人的歷史發展規律等主題而展開。
而在馬克思主義人學上,恩格斯在批駁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以后,對其的一般含義做了這樣的闡述:“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一定將由關于現實的人以及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馬克思主義人學具有與一般唯物主義人道主義的人學不同的特殊內涵,其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與發展的一般規律,選擇人的生存與人的實踐這兩條思想路徑來思考和審視人。
在過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過分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政治性,習慣性地從純粹單一的政治視角出發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這樣導致的后果便是出現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失衡背離、沖突矛盾等系列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形態,在這之中功利主義道德觀念和社會信用制度薄弱等等諸多關乎社會與個人的“人性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更為糟糕的是,有太多的人狹隘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誤解為國家政治建設、意識形態建設的附庸。在這樣不健康的發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陷入了理論弱化和功能不足的“滯脹”困境,失去了應有的社會發展生命線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陷入這樣的發展困境,其中的原因錯綜復雜,可以從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源起角度來尋求一定的初步解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早誕生于軍事部隊建設過程中,是在戰爭革命年代因需而生的軍事教育活動,致力于培養部隊成員為了理想,無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其的特點便在于注重強調個體價值對社會價值的絕對服從,不允許被教育者考慮更多的個體利益與需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伊始,我國正式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其開設目的是為了滿足服務于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一般而言,一門學科的建立均是以服務于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的,故而就當時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學科專業定位難以避免地存在時性痕跡,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基礎,這使得其必然要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
而使得這種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便在于長期以來我們犯了只重“社會”忽略“個人”的錯誤。在如何認識、處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關系問題上出現嚴重的方向性偏差——僅僅是抽象地探討社會、社會規律及社會關系,單純地強調人是歷史的產物,而恰恰忘記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始終是把社會中的個體,即個人作為社會歷史的本體基礎而展開對社會歷史的研究,而且至始至終是將以人為本作為主線貫穿其中的。
就從本質出發而言,作為一種人的哲學——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最本質最純粹的內核之所在,這決定了它的直接對象是人,而其基本職能就在于以科學的方法和內容去豐富、優化并推動現實中的“小我”——社會中的人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充分挖掘其自身內在價值,在個人與社會關系領域充分發揮它的功能,不能把個體發展的培養目標定為“社會工具”,而是要把個體發展作為“社會目的”來培養,才能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原本應有的本質意義。
而到了現今的21世紀,國內外社會形勢較20世紀下半葉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在碰撞、坎坷中繼續前行,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主要的共識,成為當之無愧的時代主題。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進一步深入,西方思潮不斷涌入國內,社會文化形勢更為多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也在磨難、考驗中砥礪穩步前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亟須進行現代化發展:在注重社會價值實現的同時,關注每個人的全面發展與個體價值的實現,更加以人為本地遵循個人發展的科學規律,并更為關注個人發展的健康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注定要與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緊密聯系。
作為社會的構成成員,同時也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呈現,是與社會互為你我的存在物。這也從本質上清晰明確地昭示出個體與社會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馬克思主義人學將現實的人作為理論出發點,關注現實中的個體,講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打破舊有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框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式,在強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也能兼顧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平衡與實現。
平等對待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作為存活于世的社會動物,利益需要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直接規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動正常運轉的現實體現,因而主體意識以及個體需求也占有自身必然的重要地位。前文提到,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一步深入,面對西方思潮涌入國內,多元文化盛行的社會文化形勢,思想政治教育也亟須進行現代化發展,在注重社會價值實現的同時,關注每個人的全面發展與個體價值的實現,更加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主體意識已經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變遷對人們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道德品質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勢下必須要更加關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者的個體需要,因勢利導。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盡管在某些特殊時刻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存在某種形式的沖突,但本質上矛盾并不存在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兩者之間:人對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不懈追求“是通過人本身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自身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回歸”。謀求人向自身的回歸,向社會的人的回歸——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實質要求的體現,于人不斷謀求自身解放的過程中得到外在表現上的不斷呈現。
凝聚集體思想與尊重個性差異化思想并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性的,世上絕對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故而,承認并尊重在思想和個性上個體與個體之間表現出的自然存在的絕對客觀的個體差異性,關注每個個體的獨特個性,是對每一位人作為個體存在于世的基本尊重。在著名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動機與人格》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構建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其認為在人的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與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得到滿足后,在其的需求中突出體現的是情感與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與尊重(Esteem)的較高層次需要,最高層次需求則是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要。與此相應的是,在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個人權利與尊嚴的需求謀求得到更多尊重與滿足,因為這正是我國社會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背景條件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突出表現之一。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性以及人的個性化的基礎上,探尋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個體思想培育發展規律,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
協調統籌個體具體問題與思想領導問題。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征,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必須自覺堅持黨的領導,突出黨的核心領導地位,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并將它置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可以說,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和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黨和人民從來都是融為一體的,但現實中因為某些個別黨員干部徇私枉法、以權謀私,損害人民利益,造成個別人民群眾對黨的相關政策、方針不認可,對黨的執政能力存有質疑。馬克思曾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中點出“人們奮斗所努力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莫大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在強調解決思想統一問題之同時,也必然需要注重個體實際問題的解決。古今中外的政治歷史充分證明,只有選擇政治清明、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的政治建設道路,才能建設高效、透明、廉政的人民政府,只有這樣,黨作為國家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主體的作用才能不斷提高與發揮,才能充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主義人學其以現實的個人為前提,研究人的存在與發展的一般規律,圍繞人的生存與人的實踐兩個維度思索人本身的存在與發展。而究其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在人學基礎上得以建立發展的實踐活動,其實際就是一定社會對社會成員所提出的思想品德、素質能力要求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培育以及發展之間的矛盾式發展。
為了充分挖掘、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個體價值的豐富內涵與無限能量,我們必須正在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思想實質、精神內涵,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情況的基礎上,平等對待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凝聚集體思想而又尊重個性差異化思想,協調統籌個體具體問題與思想領導問題,不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得到更為有效的實施,進而達到人本化的教育目的,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最優化。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3][美]馬斯洛,馬良誠譯.動機與人格(第三版)[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