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妍穎
【摘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為了有效結合深度學習視角開展教學,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層教學,以提升教學質量,使每位學生有效掌握學習內容。要想提升分層教學水平,教師應開展合理的分層工作,對教學的主體、內容等進行科學分層。本文對小學體育課堂分層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包括對學生進行分層、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對教學手段進行分層、借助個別指導加強教學效果和結合學生需求進行教學評價五個方面。通過科學分層,學生能夠在更完備的條件下進行體育學習,從而提升綜合運動能力。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體育;分層教學
小學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缺乏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導致教學質量較低。深度學習是一種能使學生主動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方法,即通過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結合,使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加強學習效果。教師應結合深度學習對體育教學進行改革,運用分層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科關鍵能力,發揮出體育教學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對學生進行分層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是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和作用的教學方式。其中,學生是教學的核心。因此,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是教學的重要前提。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教師應將科學的分層作為根本條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學措施,促使教學工作更加高效;同時應將以學定教作為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總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深度學習為核心載體,通過科學分層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掌握體育技能。
為了提高分層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先建立四層分組結構,從第一組到第四組呈現遞進的特點,并對層次進行說明。其中,第一組成員是對體育學習缺乏興趣,體能水平較低,在運動中缺少突出表現的學生;第二組成員是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對體育學習有一定的興趣,體能水平中等,在運動中有一定表現力的學生;第三組成員是對體育學習有興趣,體能水平中上等,體育成績優秀的學生;第四組成員是對體育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體能水平突出,在課堂中樂于展示自己的學生。在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體能情況與健康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可以以某個時間段為節點,根據學生的努力情況及運動能力的變化,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調整。
例如,隨著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增多,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程度也逐漸拉開差距。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在上節課中的學習表現,并結合學生在層級內的實際表現,對各個層級的學生進行適當干預。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層級更加準確,保證分層的科學性,更能明確學生的發展目標,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理解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對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使教學中層級的作用更加明顯、清晰。基于學生體能狀況及健康程度的差異,教師不能以統一的目標去要求學生,而應遵循深度學習中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工作,合理設置教學目標,確定每個層次的學生需要實現的目標,使每位學生受益。
例如,在教學“蹲踞式跳遠”一課時,教師不能要求每位學生都立刻掌握“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并保持動作協調一致,找準步點,準確踏板,而是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一級目標為了解“蹲踞式跳遠”的動作要領;二級目標為基本掌握“蹲踞式跳遠”的基本動作,能做出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個動作,建立動作表象;三級目標為熟練掌握“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上下肢可協調用力,在實際運動中獲得優秀的成績。
三、對教學手段進行分層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不同的教材內容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分層有利于學生完成自我超越,掌握運動技能。例如,在教學“連續前滾翻”一課中,由于學生“前滾翻”技術動作的基礎已經打牢,教師在進行講解示范教學后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新舊知識的異同點,從而產生知識遷移。在復習完“前滾翻”后,學生可以自主嘗試“連續前滾翻”的練習,在自主練習結束后可與同伴交流討論“連續前滾翻”的技術動作要領,并相互評價,互相糾錯,以進一步提高動作的完成度,提高學習效率。
又如,在教學“小籃球原地運”一課時,教師不能簡單機械地要求學生整整齊齊地原地運球。這會讓學生陷入被動學習,失去對此項運動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控球的基本方法后,應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組織各種運球游戲或運球比賽,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運球的要領;也可以讓學生將自主練習與小組合作練習相結合,重點加強對運球等薄弱環節的訓練,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從而更快地提升運動能力。
四、借助個別指導加強教學效果
馬克思思想中提出了世界多樣性的意義,表明多樣性存在于生活中的多個方面。小學體育教師應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多樣性。比如,由于體育特長生與體育學困生之間差異明顯,個別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不斷完善分層教學,為每位學生的體能培養及健康意識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
例如,“前拋實心球”是體育教學投擲類課程中的基礎內容。練習“前拋實心球”可以加強學生的臂力,提升學生的協調能力。分層教學只是針對一個群體,對層級跨越及不在層級中的學生來說,教學效果并不顯著,甚至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學生的動作掌握不到位、發力方式不正確,可能會出現運動傷害事故。因此,教師應考慮到技術動作的危險性,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加強對學生的監督,避免學生在練習中受到傷害。教師對體育學困生進行個別指導,能讓其更好地掌握學習要點、提高學習能力,以追上其他學生的學習進度。這對體育教學的整體進度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結合學生需求進行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了學生是不斷發展的并具有獨立性的個體,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建立適應學生需求的評價體系。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體育知識儲備能力,為學生主動參與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做好鋪墊;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否定與自我超越,從而促進學生健全體育品格的形成。
在分層教學時,教師應重視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在開展“單腳跳接力”游戲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他們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自控能力較差,導致學習效果較差。對此,教師應明確意識到,這類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并不是運動能力差造成的,所以要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中,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
低年級學生在游戲中還存在只追求速度快、不注意動作的問題,如在“單腳跳接力”游戲中不按照要求單腳跳躍,而是雙腳同時跳躍。這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正向糾正,告知學生:游戲的勝負不能僅比較誰跳得最快,而是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看誰在實際運動中對動作要領的掌握程度更好,在跳躍時付出的努力更多。多角度、多方位的評價,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效支持,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
在多元的評價體系中,教師根據不同的分層方式對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能使每位學生得到合理的評價,提升分層教學的品質。教師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可以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有利于學生體育關鍵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關鍵能力的發展與教師的教學方式緊密相連。為了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全學生的體育品格、提高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各項能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深度學習的理念開展教學。在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梁玲.小學體育課堂分層教學的探索[J].學周刊,2014(22):126.
趙荊晶.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踐行“秘方”[J].運動,2014(09):111-112.
曹煒.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名師在線,2020(19):84-85.
秦楊楊.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4):119+121.
陳龍泉. 分類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貴陽會場)論文集(四),2020:11-15.
何震宇.淺析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技能學習中的作用[J].小學教學研究,2020(12):60-62.
費燕娟.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才智,20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