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教學理念即人人數學觀。人人數學觀旨在從學生們的個性出發,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學生之間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發展能力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導致了數學的接受能力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人人數學觀的引導下,老師不應該再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而應該實施分層次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本文就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展開討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數學;分層教學
孔子曾經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為了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的發展,老師應該從學生的差異出發,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促進個性發展,實施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的含義及其必要性
分層教學是在一個班級中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層次,這個層次是以成績的高低位基礎而劃分的,而不是以人格等其他的標準進行劃分,從而實施一系列的分層化教學。 在分層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以班級日常教學為主,按層次教學為輔,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了解學生的知識情況、心理特點、發展情況等等,采取不同的層次方法,讓班級中每位學生都能夠最大程度上受到老師的尊重、激勵,最大程度發揮個人智慧,縮小整體上的差距,實現班級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分層次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溝通、動態分層的原則,摒棄傳統一刀切、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注重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讓學優生既能夠吃得飽,又能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讓成績稍微差的學生既能夠消化得了,又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升,這對于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促進班級教學質量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措施
1.立足學生進行分組
學生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就應該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等出發進行分組,老師可以把班級中的學生分為三個層次--ABC。同時,三個層次的學生會根據階段性的測試和學習行為進行變動,這樣既能夠防止有些成績好的學生安于現狀,出現膨脹心理;又保證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不會出現自卑情緒,實現這樣動態性的分組,有利于培養學生居安思危,勇于進取的心態。A層次的學生知識基礎掌握牢固,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強,而且具有很強的探究性;B層次的學生知識基礎掌握較為牢固,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接受能力、學習興趣等等都處于中等;C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偏弱,學習積極性不強,思維能力發展較差。只有將學生們進行科學分組,才能夠采取針對性、目的性的教學策略。
2.立足教學內容,分層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日常教學的指引,為了真正的落實分層次教學,老師要從學生的知識層次出發,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的制定,以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的相關知識學習中,老師就可以要求A層次的學生能夠自主推導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夠通過自我參與的過程,深化理解相關知識;要求B層次的學生理解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夠巧妙應用;要求C層次的學生牢記根與系數的關系,并能夠應用到簡單的數學問題中,這樣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需要和發展需求,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3.鞏固知識基礎,布置分層作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次的教學,主要是為了全體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因此,老師應該以學生的主體和發展為主,布置分層次的作業,既鞏固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夠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練習中,提高自身能力。例如:在特殊平行四邊形的證明題的作業布置中,老師要布置三個層次的作業:基礎題,提高題和探究題。基礎題是特殊平行四邊形定義概念的簡單應用;提高題是特殊平行四邊形定義、概念和定義的綜合運用題;探究題是特殊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等等圖形問題的綜合題目。要求C層次的學生必須完成第一層次的作業,可以沖刺提高題,B層次的學生必須完成前兩個層次的題目并且沖刺探究題,而A層次的學生必須全部完成。同時鼓勵三個層次的學生全做。這樣學生們在分層次的作業中能夠實現知識面的縱深和拓展,不但能夠在完成自己能力之內的作業中獲得滿足感,還能夠培養學生提升前進的動力,讓他們愿意寫作業,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信心,并化這種學習信心為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三、結束語
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實施差異性的教學策略,制定差異性的教學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和知識需要,實施分層次的教學方法,讓教學更具目的性、針對性,促進教學有效開展,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偉東,因材施教——暢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J].華夏教師,2020(14):76-77.
[2]李虎偉,全面發展理念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0(15):31-32.
[3]陳書祥,初中數學開展分層任務教學的方法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