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指出,英語學習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的方式和任務性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學活動形式必須生動活潑。
關鍵詞:英語教學 形式 生動
新課程的要求和形式的生動性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理念。素質教育要求“遵循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采取生動活潑的方式,科學有效的途徑,在知識、思想文化、情感態(tài)度以及適應未來社會并推動社會前進的能力,都得到發(fā)展。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就要摒棄應試教育”三中心“模式和注入式教學形式,代之以打破三中心,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用啟發(fā)式教學。例:過分重視詞匯和語法,忽視口頭語言運用的教學,也不符合時代的需要了。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并自覺配合老師的教學,就要用啟發(fā)討論形式達到目的。因為啟發(fā)會使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會使不同意見和看法發(fā)生碰撞。這樣的形式,學生興趣濃,積極性高,思考得深刻而全面。如面對當前現(xiàn)實,只普及了九年制教育,升入普通高中的只是一小部分。義務教育完成后,大部分面臨讀職業(yè)學校和就業(yè)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小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情況(智力、家庭狀況),各人的志向不同。他們根據初中生哥哥姐姐畢業(yè)的分流情況便對學習英語產生了不同的想法。這時,如果不及時提高認識,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動力,則教學不會一帆風順。他于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組織了一場英語價值大討論。討論前,老師預設了題目“對當前國內外形式和英語的用途”進行認真思考。過了幾天,專門用一節(jié)課進行討論。討論時,在大題目下,老師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引導,在學生爭論得面紅耳赤后形成如下共識“當今世界經濟形勢是全球化趨勢。美國企圖與我國經濟脫鉤也脫不了鉤。企圖阻止中美文化交流也不能得逞。兩個競爭對手尚且如此,就別說全世界的這種趨勢了。英語是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通用語。學會了英語,在國際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是必要的,必須學好英語。這是一種共識。但另有一種想法也形成了共識。那就是我們的將來能在國際交往中大顯身手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對大部分在本國底層工作的人,英語有那么重要嗎?這方面,教師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從多方面收集的信息講給同學們聽。信息(一)、某村有個初中畢業(yè)生,畢業(yè)即就業(yè),從當汽車修理學徒開始,十年后成了一個汽車修理廠的廠長。他不但當廠長,還親自督察各修理車間。他什么車都會修,國產的、進口的,都會。他真是個能人。但一了解,才知道他對英語十分熟練。那些進口汽車,各種零配件的說明書都是英文,還有國外廠家的聯(lián)系電話。他不但能大體讀懂,就是有少數(shù)不懂的,也可以通過電話用英語與對方通話。所以才能精通技術當上廠長。同學們聽了很受鼓舞,尤其是那些自認為實現(xiàn)不了高中夢、大學夢的同學,也對英語產生了濃厚興趣與學習動力。評析:這次英語討論課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啟發(fā)效果,是由如下因素得來的。一是討論形式的生動活潑,激發(fā)了思考和發(fā)言的積極性。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善于點撥和引導。三是用實例說明問題強于單純的道理講解。以上幾點就構成了活動形式的生動性。
下面談談知識教學形式的生動性。知識教學的總體策略是既重視詞匯和語法的講授,也重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以實際語言運用促進詞匯和語法學習的興趣的提高。學習好了詞匯和語法再進行運用,這是以“學以致用”的激發(fā)方法,能提高教學效果。在語言運用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討論詞匯和語法。這是用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促進對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例:某學生為了在小組討論知識問題時有充分的發(fā)言權,他將老師布置的復述課文進行反復研究。但對其中的生僻單詞不易理解,于是請教老師。老師不是注入式地告訴他答案,而是授之以漁,教給理解的方法。即把詞匯放到句中去理解。這既是英語學習的規(guī)律,也是借用了漢語學習的方法。漢語中有不少多義詞離開了語言環(huán)境就沒有實用意義,必須放在句中才能理解其意義。即使不是多義詞,放在句中,憑借已有的知識水平,也更易于理解其意義。英語學習中對詞匯的理解也可以用此方法,必事半而功倍。聽了老師的講解,他用此方法學習詞匯十分順利。老師把對這個同學的指導過程在班上介紹,更啟發(fā)了學生在學習中要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帶著問題請教老師或與同學交流,這樣會理解透徹,印象深刻,易于記憶。又例,同學們在詞匯學習中由于死記硬背的效力低下,向老師請教方法。比如學習表示手表的單詞,就見一見實物,雖然手表是人人皆知,隨處可見的,但這個程序缺了,印象就不深刻。這個例子雖簡單明了,但它給整個單詞學習提供了范例。不但在課堂如此,還讓學生在課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了類似的學習方法。如有的同學去書店買若干張英+漢+實物圖片的學習畫冊,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又例:寓口語訓練于游戲之中。課內口頭表達訓練只是個范例,時間有限,老師號召同學們課外自由組合訓練。并創(chuàng)造新穎方式進行。有學生就把口語練習融入兒童游戲之中。兒童游戲中常常有獎懲方式。于是把英語口頭表達納入獎懲的內容范圍。如下棋輸了就罰唱英語歌曲或用英語說一段小故事。這樣,由于形式的生動活潑,學習效果很好。
總之,英語教學形式的生動性,應由課內到課外,并將學習方法授之以漁,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
參考文獻:
《新課程標準解讀分析》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3)。
四川省仁壽縣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黃小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