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宵
(昆明學院 云南昆明 650214)
動物保護及福利是研究、防止動物資源瀕危滅絕,避免或減輕動物因集約化生產環境、患病損傷等原因所致的福利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1]。教育部已將《動物福利與動物保護》納入普通高等學校動物醫學類主干學科核心課程?!皠游锉Wo及福利”課程理論部分(如動物的心理健康、行為規癖的概念、動物福利壁壘等)相對抽象,學生理解比較困難;且課程應用性強,理論內容與實際生活生產聯系緊密?!敖處熤v授、學生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容易出現課堂內容枯燥無味、抽象概念難以理解、與生產實際脫離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是消極被動的,無法滿足“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知識及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
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融合了SPOC 和翻轉課堂兩種新型教學模式,是實現信息技術與理論知識“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2,3]。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譯為“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是一種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4-6]。其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解決了學生自學在線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胺D課堂”又稱“反轉課堂”,是課前由教師提供微視頻等課前學習資源,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課堂上以答疑解惑、開展小組討論、辯論或習題解析等為主的教學模式[7-9]。其將教學的核心從知識傳授為主轉向思維訓練為主[3,8,10],給予學生主動學習及實踐的機會,幫助其有效完成知識內化及理念構建。
本研究采用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教學,以期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解決此課程運用傳統教學模式出現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及學習效率,并為高校“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與參考。
本次實驗選取昆明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兩個班級(2016 級1班及2017 級1 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6 級1 班(39人)為實驗組,使用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2017 級1 班(46 人)為對照組,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實驗開始前兩個班級的學生已完成1~2 年課程學習,具備參與課堂實踐的能力。
本次實驗開展于動物醫學專業本科階段的“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課程每周2 學時,共16 教學周。
具體開展流程如下:
課前,要求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課前學習資源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課前學習資源包括重點難點概覽、對照大綱及教材編寫講解的PPT 或微課視頻、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練習題等。課前學習資源通過“雨課堂”“釘釘”“超星爾雅”等軟件平臺進行推送。學生可反復回看重點、難點解析,根據個人情況開展個性化學習,并可在線向教師提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教師可通過線上平臺對學生進行督促、提醒,對學習效果進行實時監控,保證課前學習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章節設計不同教學環節。對社會或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動物保護及福利問題,首先進行相應的視頻播放,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思考。然后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討論,或對議題進行辯論,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及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基礎知識,采取教師提問、學生搶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或根據課前學生習題完成情況,設計答疑環節。對于錯誤率較高或有爭議的問題,教師進行系統講解,并對仍有疑問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在課堂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策劃者,需要嚴格控制講授時間,而更多的是為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在學生對動物保護及福利問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課后,督促學生自行創建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產或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及運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拓展教材內容以及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生產當中。此外,教師要從教學目的的達成度、課堂教學環節的合理性等方面反思課堂教學設計,及時更新課前學習資源,根據學生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安排。
本次實驗的研究數據包括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包括筆試成績和簡短演講2 部分)及問卷調查數據。筆試包括名詞解釋、單選題、簡答題及論述題,其中客觀題占比約為75%,主觀題占比約為25%。旨在考查學生在2 種不同教學模式下對動物保護及福利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簡短演講圍繞“過度捕鯨”的主題進行,并從演講內容、語言表達、形象風度和綜合印象四方面進行評分(每項25 分,滿分100 分),旨在考查學生對這一現象的認識以及綜合表現力。在實驗結束后,由實驗組學生在課堂中完成不記名調查問卷,旨在分析學生對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認可度以及改進建議。
本次實驗共發放問卷39 份,回收39 份,有效問卷39 份。在所有統計完成之后,使用SPSS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如圖1(a)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客觀題的平均得分分別為67.64 分和66.57 分,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牢固程度。實驗組主觀題的平均得分為21.13 分,對照組為18.72 分;且簡短演講的平均得分分別為79.62 分和76.57 分,差異極顯著,說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明顯加深了學生對動物保護及福利的認識,并對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發散思維以及語言表達產生了積極而顯著的影響。
認可度數據結果顯示,71.7%的學生對“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采用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但17.9%的學生持否定態度(如圖1(b)所示)。此外,82.1%的學生表示,新型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知識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其對“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的學習效率。

圖1 學生期末考試平均得分(a)及學生對新型教學模式的認可度(b)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思考、多討論,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由此能更深刻地理解“動物保護及福利”中的理論及實際問題。例如傳統蛋雞籠養存在密度過大、斷喙斷趾不當引起腫痛以及強制換羽引起應激等福利問題。教師可據此設置討論題:為解決目前蛋雞籠養的福利問題,有哪些養殖替代方案?學生通過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同時借鑒他人觀點,能更好地了解目前蛋雞籠養的福利問題并總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新型教學模式改進方面,學生對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不同建議。33.3%的學生認為在教學中應更多加入視頻;28.2%的學生認為案例分析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25.6%的學生則更愿意進行問題討論。
“動物保護及福利”是一門與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且其要求將多學科知識進行貫通、整合及應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上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對此,可通過新型教學模式打破這一傳統,提高課堂參與度,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動物保護及福利的內涵和意義并學以致用。
通過實驗及調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動物保護及福利”課程中采用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持認可態度。但仍有部分學生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較深,習慣“教師講授”的被動學習模式,具有思維惰性,不能適應新型教學模式。據此,教師應盡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有針對性地對自主性較差的學生進行督促,并適當提高平時成績比例,保證其認真完成課前資源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幫助其適應新型教學模式。
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對多種課堂教學方法有所期待。因此可參考學生的需求,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對課程內容進行展示。例如,熊膽被人們用作珍貴藥材。然而,活熊取膽使熊痛苦不堪,身心俱損。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推送相關視頻材料,讓學生了解這一動物福利相關事件;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發表對此事件的態度和看法;課后讓學生收集動物福利相關熱點事件,對課堂內容進行延伸及升華,讓“動物福利”觀念深入生心。又如在講到“野生動物的保護及福利”這一章節時,可帶領學生參觀野生動物救助中心,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動物福利的重要性。
在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和發揮作用的形式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者,更多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以及系統思考的引領者。問題是,教師對自身角色與功能轉變可能不能很好地適應,很難處理好轉換后教師與學生角色的關系,往往在實施基于SPOC 的翻轉課堂教學時面臨著教學理念、知能結構、角色定位以及工作負荷等方面的現實挑戰[3]。對此,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提高專業水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正確認識教師權威,并多向教學名師學習,力求最大程度做好教育改革工作,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