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摘要】 目的 探究鐵劑聯合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的臨床效果。方法 88例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兒給予鐵劑治療, 研究組患兒給予鐵劑聯合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 治療后血紅蛋白(Hb)、總鐵結合力、平均紅細胞體積(MCV)、血清鐵(Fe)、血清鐵蛋白水平, 血色素恢復時間。結果 研究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97.7%高于對照組的72.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后Hb水平為(123.18±25.26)g/L, 總鐵結合力水平為(80.30±21.32)μmol/L, MCV水平為(90.10±14.21)fl, Fe水平為(25.66±6.51)μmol/L, 血清鐵蛋白水平為(35.60±7.51)μg/L, 均高于對照組的(112.10±23.18)g/L、(70.11±21.22)μmol/L、(83.21±17.21)fl、(17.63±6.82)μmol/L、(27.63±7.32)μ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血色素恢復時間為(12.53±2.20)d, 短于對照組的(18.62±3.31)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中針對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 鐵劑聯合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效果較佳,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缺鐵性貧血;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性;治療效果;應用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61
缺鐵性貧血是指人體鐵攝入量不足, 鐵丟失過多, 鐵吸收障礙, 關于缺鐵性貧血疾病的出現、治療與幽門螺桿菌存在關聯, 一些缺鐵性貧血患兒通過補充鐵劑之后依舊無法糾正臨床癥狀, 十分容易反復發作[1]。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夠引發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非常容易引發骨質疏松、糖尿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疾病, 通常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夠提高機體對于鐵的需求量, 幽門螺桿菌感染造成人體鐵丟失, 正常人的鐵排泄量在1 mg/d左右, 利用老化腸黏膜脫落跟隨糞便排出體外[2]。幽門螺桿菌感染患兒一般伴慢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腸炎等, 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潰瘍誘發糜爛與潰瘍等表現癥狀, 進而導致消化道出血, 加快機體鐵流失, 幽門螺桿菌患兒老化腸黏膜脫落速度升高, 機體丟失鐵速度隨之加快, 幽門螺桿菌能夠抑制血紅蛋白合成, 胃黏膜細胞十分容易產生較多一氧化氮, 影響到血細胞生長, 加快血細胞分化與凋亡速度, 此外一氧化氮和蛋白質中鐵結合, 引發細胞毒性作用, 造成造血細胞由于DNA斷裂產生凋亡[3]。文獻資料表明, 缺鐵性貧血的出現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后引發鐵丟失, 人體對于鐵吸收減少。本文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診的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88例開展分析,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4例。對照組給予鐵劑治療, 研究組給予鐵劑合并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對比兩組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治療后的臨床療效, 為臨床疾病治療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診的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88例開展分析,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4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4例, 女20例;年齡最小3歲, 最大10歲, 平均年齡(6.2±2.5)歲;體質量最低11 kg, 最高25 kg, 平均體質量(18.5±3.2)kg。研究組患兒中男25例, 女19例;年齡最小4歲, 最大10歲, 平均年齡(7.2±2.2)歲;體質量最低12 kg, 最高25 kg, 平均體質量(18.5±3.4)k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兒家長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患兒均通過呼氣試驗和小兒電子胃鏡檢查獲得明確診斷;所選患兒均在本院消化科接受對癥治療;所有缺鐵性貧血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患兒血清鐵蛋白水平<16 μg/L, 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水平<26 pg, 紅細胞平均容積<80 fl。
1. 2. 2 排除標準 肝腎功能嚴重異常患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慢性失血患兒。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患兒給予鐵劑治療。指導患兒口服琥珀酸亞鐵0.3 g/次, 3次/d;口服維生素C 0.2 g/次,?3次/d, 治療時間為3個月。
1. 3. 2 研究組 患兒給予鐵劑聯合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指導患兒口服琥珀酸亞鐵0.3 g/次, 3次/d;口服維生素C 0.2 g/次, 3次/d;奧美拉唑20 mg/次, 2次/d;阿莫西林1.0 g/次, 2次/d;克拉霉素500 g/次, 2次/d;治療7 d作為1個療程, 患兒接受為期2個療程的治療[4]。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 治療后Hb、總鐵結合力、MCV、血清Fe、血清鐵蛋白水平, 血色素恢復時間。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接受治療之后, 血常規檢查以及血生化檢查結果與治療之前對比存在明顯改善;有效:患兒接受治療之后, 血常規檢查以及血生化檢查結果出現改善;無效:患兒接受治療之后, 各項輔助檢查結果與治療之前對比沒有明顯改善, 或是出現加重[5, 6]。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