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萍
摘 ?要:為實現小學語文閱讀引領習作教學效果,教師需設定個性化閱讀預習,并在師生互動閱讀中,啟蒙小學生習作思維,使得閱讀與習作無縫銜接,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學習實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習作教學;閱讀預習;閱讀互動;習作練習
引言:
閱讀與習作相輔相成,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教師基于閱讀教學指導,啟蒙小學生習作思維,調動學生習作練習積極性,點撥學生習作思維,培養學生正確的習作習慣與學習意識。
一、針對性閱讀預習指導,為習作教學做鋪墊
針對性閱讀預習,旨在提高小學生閱讀學習效果,保證學生深入思考文章,提煉更多文章文化精髓,將其轉化為習作素材,保證小學生后續習作練習的質量與效果。教師基于在線教育平臺,為學生發布相關預習方案,為后續課堂閱讀引領習作教學鋪墊基礎。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陶罐與鐵罐》文章教學時,教師基于教學內容,從不同視域進行解析引導,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時,自主思考“陶罐”反映的人物性格與“鐵罐”的性格特點,并對“陶罐與鐵罐”的人物性格進行對比,學習文章生字詞與精彩語句,為后續課堂閱讀學習與習作學習鋪墊基礎。
二、師生閱讀互動探討,啟蒙小學生習作思維
閱讀引領習作教學時,教師需很好啟蒙小學生習作思維。為此需對師生互動模式優化,建構高效歡快的師生閱讀互動氛圍,發散學生閱讀思維想象力,啟蒙學生習作意識,導引學生進行主動習作練習。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守株待兔》文章課堂教學時,為突出閱讀引領習作教學價值,教師與學生開展閱讀互動,針對文章中的故事主人公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啟蒙小學生習作思維,使得學生基于文章中心思維,建構寫作思路與框架,保證學生習作學習效果。
三、語文閱讀引領習作教學,引導學生勤加練習
(一)習作發散思維啟蒙
閱讀引領習作教學時,教師需給予學生自主創造的空間,避免利用模板與題材對學生思維進行約束。為提升學生習作質量,教師需對學生習作發散思維進行啟蒙,引導學生勤加練習。在重復練習過程中,不斷拓展學生思維想象力,鍛煉學生習作創造能力。為此,教師進行閱讀引導時,應當找出合適的教學突破口,啟發導引學生進行習作練習,有序培養學生習作創作意識[1]。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時,為實現閱讀引領習作教學目標,教師可摘選片段進行賞析,啟發學生思維想象力,調動學生習作熱情,進而導引學生圍繞課文閱讀進行習作練習。
“海底的巖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賞析時,可通過圖片或視頻,為學生呈現具象化的文章描寫情境,進而發散學生思維想象力。而后教師指導學生對句式進行仿寫,該句采取排比句式與比喻句式結合,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海底珊瑚的魅力。教師以閱讀理解進行驅動,發散學生習作思維想象力,讓學生描寫任意事物,嘗試將排比句式與比喻句式進行結合,或者在習作過程中運用更多句式,通過擬人句式、疑問句式的合理運用,激發小學生習作學習潛能。
(二)讀寫結合教學指導
以閱讀引領習作教學時,應當突出閱讀與習作的教育均衡性,即二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突出讀寫結合教學指導,保證閱讀與習作練習學習的同步發生。如上文提出隨堂習作練習指導,突出閱讀對習作的教學引領,在閱讀一些簡單文章時,學生可進行隨堂習作練習。學生閱讀思考一些較難文章時,學生進行隨堂練習時,會遇到一些困難。為此,教師需突出讀寫結合教學,即使得讀寫學習同步開展,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探索等環節,都保證讀寫結合教學的整體性,實現預期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目標[2]。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關于神話故事相關文章教學時,部分神話故事學生第一次學習,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文章進行學習理解,給學生習作練習造成阻礙。如《普羅米修斯》文章教學時,很多學生對神話故事理解不到位,影響到學生習作練習質量。
為突出閱讀對習作教學的引領,教師可導引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家長的協助下,對相關神話故事進行收集了解,而后在課堂上對神話故事進行相互溝通交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學生對文章《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學習后,學生在腦海構建了對應神話體系與故事情節,為學生習作提供素材與思路。學生可基于對文章的閱讀理解,完成一篇神話故事的習作練習,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讀寫結合教學引導,需全過程貫徹落實,突出學生習作學習主體性,調動學生習作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主動開展習作練習。通過習作對文章學習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綜上,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時,為發揮出閱讀引領習作的教學優勢,教師需靈活開展閱讀教學,保證閱讀教學與習作引導的關聯性,調動學生主觀意識,促進小學生習作學習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衛慧.小學語文以讀促寫之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83-84.
[2]劉麗.小學語文以閱讀引領習作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0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