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麗
摘 ?要:物理是一門闡釋事物運動規律的課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與生活息息相關。初中學生在學習物理課程的過程中,利用生活化的學習方式學習物理課程,不僅能夠簡化學習的難度,還能夠激發學習的興趣。由于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缺乏教學手段,阻礙了初中學生學習的進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語言生活化,提升學習興趣;教學內容生活化,加強教材理解;教學情景生活化,增強實驗能力的教學方式教導初中學生。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是將利用生活事物結合教材知識教導學生的教學手段,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思維。由于,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單一,降低了初中學生學習的活力與學習的效率,影響了初中學生學習良好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到物理教學中,以此煥發初中學生學習的活力,促進初中學生學習良好的發展。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提升學習興趣
語言是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的溝通方式,是學生吸收文化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可以吸引初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為初中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影響了初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讓初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師在教學“熔化和凝固”的教學中,可以在授課前、授課中利用不同的生活化語言教導初中學生,以此提高初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即,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利用“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將乘坐熔化與凝固的列車,去探險冷與熱的物理世界,請抓緊扶手哦。”這類語言能夠緊密與初中學生之間的聯系,激發初中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利用“孩子們,看水變成了冰,釋放了熱量,這種現象被稱為凝固,那冰變成水呢?被稱為什么現象呢?”這類的語言,能夠增強初中學生的自主思考的學習意識,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語言,不僅可以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緊密師生關系,一定程度上促進初中學生學習的進程。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加強教材理解
物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嚴謹性,物理世界中不存在模糊不清的物理知識理論。初中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理論,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增強學習的理解能力。由于教師在物理教學中缺乏教學手段,影響了初中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加強初中學生對物理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學“杠桿”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教導初中學生,加強初中學生對“杠桿”知識的理解。即,教師可以讓初中學生利用鉗子夾貼片,初中學生可以輕松將貼片夾斷。根據鉗子夾鐵片的體會,初中學生可以理解“由于,鉗子動力臂大于阻力臂,屬于省力杠桿。因此,能夠輕松夾斷貼片”的物理知識。教師也可以讓初中學生利用鑷子夾橡皮、鉛筆等事物,初中學生不能輕松地將橡皮、鉛筆夾起。根據鑷子夾橡皮的體會,初中學生可以理解“由于,鑷子動力臂小于阻力臂,屬于費力杠桿。因此,不能輕松夾起橡皮”的物理知識。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將教學內容生活化,既能夠增強初中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培養初中學生科學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情景生活化,增強實驗能力
物理實驗是物理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學生重點學習的內容。初中學生增強實驗能力,能夠加強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培養探究性學習思維。由于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教學手段過于單一,阻礙了初中學生學習實驗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景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初中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過程中,可以讓初中學生進行情景實驗,以此增強初中學生的實驗能力。即,初中學生可以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情景實驗。學習小組中的一名學生站在墻的前端將耳朵貼在墻面上,另一名學生站在墻的后端敲擊墻體,墻前端的學生能夠聽見敲擊的聲音。根據“敲擊墻”實驗,初中學生能夠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的物理知識。學習小組中的一名學生將鬧鐘調響并放入真空罩中,一名學生將真空罩中的空氣逐漸抽出,能夠發現“鬧鐘的聲音隨著空氣的抽出而逐漸變小直至消失”的現象。根據“鬧鐘在真空環境響動”的實驗,初中學生能夠驗證“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物理知識。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利用情景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增強初中學生實驗能力的同時,也能夠發展初中學生的物理思維。
總而言之,初中學生處于學習與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教導初中學生,既能夠提升初中學生學習的成績,也能夠拓展初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初中學生心智的發育。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情景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課堂,激發初中學生學習的興趣,推動初中學生學習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全樺.芻議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J].湖南中學物理,2016,31(12):33-34.
[2]施秀英.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