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元軍
摘 ?要:美術是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較好發展的一門學科。在美術教學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元素,甚至可以毫無夸張地說色彩是美術教學的靈魂,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色彩是視覺最直觀的反應。小學美術教師應該注重色彩教學,為學生今后的美術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小學美術教學經驗,就色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做一番探究。
關鍵詞:色彩;小學美術;美術教學;應用
根據德國色彩專家愛娃·海勒的研究,色彩能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她認為視覺是人的第一感覺,而色彩又是視覺最大的影響因素。當我們看見大自然的色彩時,會產生一些相關的聯想以及某種情緒,這就是色彩給予我們的體驗。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也充斥著大量的色彩,小學生對這些不同的色彩也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如何利用色彩幫助學生開啟美術的大門,引導學生走進色彩的斑斕世界呢?接下來筆者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論述下色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一、設計色彩游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有人曾說:“游戲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對于學生來說,游戲對他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可以利用一些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在游戲當中學習色彩知識和美術知識。教師要注意游戲的設計要符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心理需求,不要超出學生的認知范疇,否則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色彩分類的相關知識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和辨別能力,我給學生設計了如下游戲:首先我給學生準備了“紅”“黃”“藍”等三種顏色的顏料。在進行游戲時,讓學生說出一種顏色,并在顏色拼盤中將此類顏色放在三種主色調的中間,選擇最佳的位置進行放置。在游戲結束時,我又讓學生將拼盤中的顏色進行歸類,從而提高了學生辨別色彩的能力,在游戲中也使學生感受到了美術學習的快樂。
二、設置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色彩感
問題是思考的基礎,也是學習的開始。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于活躍的階段,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受到了抑制,并且課堂壓抑的氣氛也使得學生不敢積極提問,也不敢回答問題。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課堂模式,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并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來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掌握關于色彩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色彩感。
例如,在講授《色彩的純度》這一課時,首先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知道超市里有一種牛奶是純牛奶吧,那么什么叫作純牛奶呢?當我們將牛奶和咖啡兌一下,牛奶會有什么變化呢?”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課堂氣氛也十分熱烈,通過討論對色彩的純度有了基本的認識。其次,我有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何改變色彩的純度?通過引導學生復習之前學過的色彩知識,比如色彩的三原色、色彩的明度等。最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一些操作小實驗,并在實驗中指引學生改變色彩的純度,從而使雪生的色彩感得到了提升。
三、熟悉材料工具,幫助學生掌握繪畫技法
在色彩教學當中,讓學生熟悉材料工具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美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色彩工具,沒有色彩工具就無法對畫作進行上色,也無法完成偉大的藝術。小學色彩繪畫目前一般普遍使用油畫棒、彩色鉛筆、蠟筆和彩色水筆等,這些工具是最基本的,價格也不貴,使用方法也相對簡單。此外,還可以使用彩色卡紙和底色紙。
教師在具體指導學生進行色彩繪畫時,為了提高幼兒的色彩表現力,應該讓他們的掌握的繪畫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水粉畫。水粉可以很好地表現色彩的張力,在色彩繪畫中應用也十分廣泛。在進行水粉畫的創作時,可以先將水粉顏料放在調色盤當中,首先要先用線條勾勒出畫的輪廓,其次要多用色少用水,這樣能夠保證色彩的飽和度,最后要教給學生調色的方法。2.彩色水筆。在有色底紙上勾線,再用色彩顏料涂染。以線條為主的畫面,要處理好筆和紙的色彩對比關系。
四、科學合理評價,提高學生創作積極性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情感的部分要遠遠多余理智,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夸獎和認可,也十分在意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多鼓勵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使學生在色彩學習當中能夠得到成就感。
課堂評價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是小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畫作進行分享,并且讓學生向其他同學來介紹自己的繪畫作品,講述自己在繪畫創作當中的感受,這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第二是教師的評價,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在進行色彩繪畫創作時,更多情況下是一種隨心的行為,個性化比較明顯,教師需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要持寬容和鼓勵的態度。
總而言之,色彩是美術教學中的最基礎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小學美術教師,需要認真學習有關色彩的知識,并在教學實踐中合理地運用色彩,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汪毅成. 形態認知與小學美術教育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6.
[2] 呂奎.小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實施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