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源


【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智能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移動終端。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我校積極將智能手機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引入高中物理課堂,依托智能手機嘗試開展手機云課堂教學實踐,讓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成為輔助學習的便利工具。
【關鍵詞】手機課堂;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
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特別是當代高中生幾乎達到了人手一臺,但多數高中生對于智能手機的使用僅停留在玩游戲、看視頻、發微信、刷微博等娛樂階段,所以在此背景下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刻不容緩,讓學生手中的玩具轉變成對學習有幫助的學具。
把智能手機引入高中物理課堂,在課堂中學生能合理利用手機獲取學習資源,同時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查閱科技資訊、拓展視野、鞏固基礎知識,讓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成為學習物理知識的神兵利器。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以粵教版高二物理選修1-1的第四章家用電器與日常生活中的第四節(家用電器的基本元件)為例,探討基于手機課堂的高中物理教學實踐。
教學課例:基于手機課堂的物理學習活動設計。
授課課題:高中物理選修1-1第四章第四節 家用電器的基本元件
一、學情分析
學生來自高二年級,學習勤奮努力,物理思維活躍、好奇心較強,對生活中的家用電器有豐富的經驗。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推理和綜合分析能力較弱。他們平時接觸網絡較多,能熟練操作常見的社交軟件。
二、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認識家用電器的三種基本元件:電阻、電容和電感;通過觀看家用電器中的電路圖,使學生學會識別三種家用電器的基本元件;通過介紹家用電器的功能和特點,使學生初步了解它們在電路中的作用以及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聯系生活,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學生現有的物理知識和生活常識。
三、教學重難點
幫助學生了解并理解三種基本元件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使學生對這三種基本元件有更深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學工具
教學工具包括多媒體平臺、智能手機、手機社交軟件(微信)、office辦公軟件ppt中插件(雨課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掃碼進課堂
教師打開上課需要的ppt課件,教師端先用手機掃碼將微信和ppt關聯,點擊“開啟雨課堂授課”功能鍵,選擇需要上課的班級,輸入課程的名稱、年級和班級、標題,屏幕會出現一個二維碼,讓學生利用手機社交微信平臺掃碼進入課堂,這個掃碼也相當于簽到功能,同時教師端手機會收到推送,點擊開始上課,教師端手機點擊進入開始授課,此時教師端的手機相當于一個遙控器來控制多媒體屏幕。
(二)課前自主學習
基于學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教師課前可先通過雨課堂設計電子學習任務清單,并將課前學習任務鏈接提前發送至學生手機中。學生可在課前結合課本、資料書、以及電子清單上的學習方法等指引下,課前完成電子學習任務清單的內容,將存有疑惑的知識點用手機截圖的方式,保留存有疑惑的照片至課上,可通過學生手機端上傳照片,教師將針對重點疑惑問題和同學們一起探討解決。
(三)課堂交流討論
同學們對電路板中的基本元件了解多少呢?從電路板中,同學們能識別出本節課所學的哪些基本元件?
此環節,要求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電路板的圖樣并且通過小組內的交流和討論,能夠識別出電阻、電容、電感這三種基本元件。討論完畢后,學生可以點擊手機端的“更多”功能,選擇開啟“彈幕”功能,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討論結果通過手機端進行編輯,然后進行“彈幕”的發送,教師手機端和多媒體平臺就會彈出學生的討論結果,有助于教師掌握各個小組對三種基本元件的認識情況。
(四)問題探究
1.觀察右圖,把滑動變阻器R和小燈泡接入電路中。閉合電路,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的位置,觀察小燈泡亮度的變化。
觀察到的現象是:
我的結論是:
2.觀察右圖,把電容器C與小燈泡接入電路中。先后把開關連到A端和B端,觀察小燈泡的發亮情況并分析原因。
觀察到的現象是:
我的結論是:
3.觀察右圖,把電感器L與小燈泡接入電路中,先后把開關連接到A端和B端,觀察小燈泡的發亮情況并分析原因。
觀察到的現象是:
我的結論是:
通過現場演示含有三種基本元件的電路實驗,讓學生在現場認真觀察三種電路實驗的現象,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并將小組討論后的答案用手機拍照上傳到雨課堂互動平臺,教師手機端會收到各個小組上傳的照片,教師手機端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將各小組的討論結果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各個小組選派出一名代表,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組內的討論結果。
(五)課堂鞏固訓練
此環節,教師在手機端將已經設計好的電子習題試卷發送至班級中,班級中的每個學生手機端就會收到一份電子習題試卷。這份電子習題試卷內容可以包含單選題、多選題,每道題目可以設置分數、答案和答案詳解,教師在手機端還可以設置每道題目的作答時間,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效作答。學生作答完成后,只要提交作業,系統就會自動批改并給出正確答案。
當全班同學都提交作業后,教師可以在雨課堂教學平臺上獲得班級試題完成情況的數據,數據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給全班同學看。數據中含有針對每道題目的全班對錯率柱形圖,通過柱形圖可以清晰看到全班有多少同學答對或答錯這道題目,在教師的手機端還可以具體查到是哪些同學答錯。教師可以根據手機數據的反饋,了解全班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而可以針對性地講解。
(六)課堂小結
六、結束語
本節課所運用到的信息化技術與軟件分別有:多媒體平臺、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社交微信軟件、office插件(雨課堂)。依托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了網絡學習空間—手機課堂,同時也整合了課外學習時間,高效的完成了傳統課堂無法完成的大容量學習活動,同時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學習、互動學習、合作學習落到實處,深度學習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朱丹.基于“雨課堂”教學平臺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程歡.從“無手機課堂”到“微信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的效果研究[J].中國培訓,2016,24:151+154
[3]李良平.智能手機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05:183-184
[4]劉旭.智能手機在普通中學物理教學中的輔助應用探究[J].中學理科園地,2019,15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