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孟令鑫 薛潤澤 楊學麗
摘要: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擁有著全新的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不斷影響與推動著中國的前進進程,同時在實踐的道路上使人們增加了文化自信。成功的實踐,需要人們的生態意識達到一定高度,因此通過網絡調查問卷方式了解到人們現今對該思想理念的理解與實踐力度,并采取數據圖表整理分析等方式剖析出:新時代下的生態文明思想已在人們的生活中生根發芽,并影響了人們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模式。該思想無論是從生態環保、經濟發展還是文化輸出等方面都具體地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進步。
關鍵詞: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 生態環保 實踐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被稱為人類發展命運的戰略部署,成為當今社會熱點,充分體現著民生情懷。人們開始將關注點轉移到生態環保之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類與自然需要和諧共生,號召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加入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隊伍。
一、民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現狀
本項目組在前期調研和傳播的基礎上開展實踐,現通過網絡問卷開展了關于人們的相關思想和觀念的灌輸性及實踐性的調查。在數據的顯示中,可知其理念注入的深入性和行動的可行性。
為更加全面完善地展示國內環保相關意識的狀況,以400份居民網絡在線調查問卷作為基點。其中包含城鎮與鄉村人數一共400人,城鎮人數占比59%,鄉村人數為41%。這樣的初步分類可以看出科學技術的流動限制對文明思想及環保意識的傳播而產生的相對的影響,并且該數據符合現在中國城鎮與鄉村人數相對比例。
(一)問卷設計目的
此次問卷調查中有采取比較直接的問答單項及多項選擇,以此比較明了地了解其相關意識的正確性及全面性。在提交的問卷調查報告中,有效率占比高達98%,居民通過對此次調查活動,可以更好地意識到自己在保護生態方面存在的問題與缺陷。
(二)數據整理及結論
根據整理數據得知:城鎮與鄉村人口填表比例與全國相應數據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同時,居民對周圍亂砍亂伐現象有著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由于填表人口分布于各地,因此其數據的顯示可以粗略地展示整體居民的生態意識情況。48%的人口認為亂砍亂伐狀況處于一般形態,9%的人口則表示不清楚自己所處環境的情況。根據中國林業局2019年公布的《綠色發展70年之森林城市數據有話說》公告中所展示的城市綠化持續發展折線圖,不難看出:從2015年的綠化覆蓋率39.7%降到2016年的36.4%。這兩年雖然綠化覆蓋率在持續增長,但是2018年的覆蓋率37.9%仍未達到2015年數據百分比。人們對生態自然及環境愛護的意識隨著國家相關文明思想及政策法規的提出,呈現出正相關趨勢。
正是因為相關意識形態的推進,人們為此采取了相關措施。在調查數據中,占比61%的居民參加過各種各樣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生態環保公益活動無疑從側面加強了人們對生態環保觀念的了解。
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的理念現在已經深入人心。根據本項目調查問卷顯示,出行工具的選擇中,僅僅只有5%的人會選擇私家車出行。95%的人選擇自行車、步行及公交車出行,其體現了低碳環保、保護自然的思想觀念。這一統計的數據表示人們關于汽車排放二氧化碳尾氣造成空氣污染的現象已經非常了解,同時也在為生態環境良性發展付諸著自己的行動。人們在一次次的潛意識形成過程中,對環保知識有了更多的認識與拓展。在居民被問到地球變暖的原因時,有超過80%的人表示,知道導致其結果的真正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溫室效應的不斷積累,二是人們大量砍伐樹木、燃燒秸稈等行為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這些數據呈現著:人們在學習了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理念之后,通過實踐與理論的有效結合,使中國表現出更加生態、更加綠色的發展狀態。
生態文明涉及方方面面,人們已在意識上有著重要的認識。綠水青山是人們追求渴望的現象,也是其在生態方面奮斗的目標。自然環境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成就美麗地球村。但是現今,在問卷調查中,60%的人認為我國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程度處于非常嚴重的狀態。這是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初步了解,同時也是自然環境所處的現狀。自然環境不僅包括植物、水環境,還有大氣、土地等環境。通過在這些方面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從而大幅度地避免造成更為嚴重的環境破壞。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與實踐的關系
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思想作為以馬克思生態觀為根源之一而發展與衍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思想觀念及做法。不僅如此,該思想的提出,也大大地提高了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同時也增加了勞動力的產出,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就業崗位需求等。
(一)新時代下的生態文明思想內涵及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是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與青山只能相互依存,它們類似經濟學中的互補品。樹木的成長離不開水的澆灌,同時水的循環利用也不能缺少樹木進行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湖田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一環扣一環,使整個生態循環系統生生不息地工作著。國家的自然資源配置少不了山與水的存在,它們的良好發展既拉動了中國相關貿易經濟,同時也增大了國家內在價值。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的形勢下,中國開始對自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與保護。使其一方面增加自然環境為人類所創造的利益與能量資源,另一方面使綠色產業得以支持與發展。綠色是大自然的象征。中國在與大自然為友的過程中,以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健康生態為理念,以生態文明思想為導向,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共贏的局面。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發展必然帶來效益,效益的體現即為經濟攜帶著環保生態的發展理念,使中國擁有著更為優良的工業生產途徑,從而代替粗獷的、不計后果的經濟發展。使低碳理念滲入各行各業,并倡導資源循環,從而造就綠色中國;用“三個發展”的眼光去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使可持續發展成為其道路上的基本要義。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觀,有效結合節能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構建綠色生態鏈。
生態文明思想依據唯物史論,表現出物質存在的重要性。國家領導人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類的生命就如生態環境的興衰一般,只有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才會擁有更為長久的生命力。加強公共產品的保護才是維護人類利益最好的方式,不只是為當代,更是為了千秋萬代。
(二)實踐中的生態文明思想
實踐行動結合生態文明思想,充分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更加貼近人類生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近年來,生態文明思想正在實踐中發出金子般的光芒,充分向外界展現著中國的文化自信。“理論與實踐結合是雙向的,互動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出現,說明生態觀念已經誕生。生態環保觀念的成長,同時也伴隨著一次次的實踐。在實踐中完善理論,尋找適合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思想與實踐相輔相成。正因為哲學分為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所以理論與實踐的存在是必然的。理論總結著普遍事物的一般規律,并以一種形式表示。在理論出現之前,人們其實早已有相關活動信息。正如生態環保思想觀念以一種被大家接受且認可的形式出現,人們開始著重關注該類問題與狀況。從而,實踐的力度也隨之加大。因此,環境改善小有成效。思想的貫通也折射到實踐中。在經濟流通的過程中,人們更加注重隱性成本及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在教育事業中,教師開始著重關注孩子們的思想成長與環境保護教育。在很多行業中,生態文明思想的出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以實踐中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代表的未來
在實踐中看未來。隨著科技增長的速度,未來所產生的變化體現在各個方面。理論思想的不斷革新,伴隨著人類實踐的過程,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道路將會越來越寬闊,所影響的事物范圍也會更大。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需要長期堅持的方針之一,通過不同途徑推動生態環保,增強人們自身素養,堅持通過實踐打牢各項基礎的標準,使“美麗中國”成為現實。
全面實現綠色經濟發展。隨著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與普及,工業污染、樹木砍伐等現象在日益呈下降的趨勢。生態文明思想下的經濟經過人們的共同努力,貢獻著每個人的汗水,發展全球資源,共建和諧延續的美好世界。
三、結語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推動了生態環保進程,促進了世界一體化。以該思想為出發點,其意味著新生命、新思想、新理念、新動力。經過實踐的洗禮和理念的強化,使人們更加篤定該生態文明思想道路的正確性。不僅如此,為實現“美麗中國”和“全球生態文明”的目標,該思想在這個進程中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時代下的生態文明思想在國內被高頻實踐的同時,不乏通過文化傳播進入其他國家,這無疑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也體現出了該思想在人類進程中的重要意義。
項目來源: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感召下大學生助力生態環保實踐隊(項目編號:201910223095)
參考文獻
[1]王海彥.淺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現實意義[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01):44-45.
[2]施旭英.理論與實踐結合教育思想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3]岳弘彬.準確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N].央視網,2018.
[4]劉曉曼.快速城鎮化背景下人口流出地的鄉村變遷[D].南京大學,2015.
[5]董邦俊,鄒博.中國環境保護現狀及強化保護策略分析[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4(0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