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為依據,介紹了一節英語語法課的教學設計,本課通過由易到難的任務設置完成了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素養化、教學方式活動化和教學過程情景化。
【關鍵詞】新課標;教學設計;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
【作者簡介】苗憲輝(1976.10-),女,漢族,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英語教育。
為了調動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近年來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中央電化教育館組織實施了“一師一優課”的教學展示活動。我于2019年參加了這一活動,并有幸獲得了省級優質課一等獎和部級優課的榮譽。在此活動中,我參評的是必修2 Unit3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這節課實際上是繼Warming up、Reading之后的第三大模塊中的語法教學部分,學習內容是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
一、凡事預則立:教學設計為先
本節語法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資源三個方面。
1.突出教學目標。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學生要能逐步達到如下目標:首先,能夠在語篇中發現并歸納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其次,學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一時態的被動語態;最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解決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并能在實踐中準確運用。教學難點如下:一是如何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發現并歸納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二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正確使用這一時態的被動語態;三是怎樣幫助學生掌握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轉化時的變化規則。
3.用好教學資源。本節課的教學資源是:一段學校環境的視頻、一段中國新四大發明的視頻、多媒體課件、學案和教材。
二、過程決定成敗:教學任務明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著力點是培養學生在語境中應用語法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把語法知識轉化為語法運用技能。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教學任務:首先,教師用不同發展階段的計算機圖片來幫助學生復習,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其次,教師讓學生做一篇語法填空(改寫于已學課文),空格處所填均為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一語法的基本表達形式;再次,教師讓學生在已學課文中找出結構一致的句子,以此幫助學生初步鞏固所學內容;最后,利用在課文中找出的句子,幫助學生歸納使用現在完成時態的常見時間狀語,引導學生學會在什么語境中使用這種時態的被動語態,有效銜接了新舊知識并深入拓展了語法學習。
說明:以上課堂活動幫助學生以舊帶新激活相關語法知識,以發現學習的方法完成語法辨析,而語法辨析能力是語法教學的基礎。借用上節課已經完成的閱讀文本,辨析語法規則和語言意義能促進語法習得。
順理成章地,教師再以問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歸納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基本結構和使用語境,并強調如何在have/ has + been +V.pp.這一結構中將be動詞準確變形為been這一教學難點。最后,通過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的句式練習,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說明:這種針對性訓練能使學生在理解中操練語法知識,內化了學生所學的語法,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的能力,實現了從輸入到輸出的學習過程。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以下簡稱為《新課標》)倡導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三維動態語法觀。基于此語法觀,本節課至此已完成了“形式——意義”環節的學習,隨后進入第三維度 “使用”的學習。教師設置了由易到難多個任務:
任務一,基礎訓練。用語法填空的方式做句型轉換的練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現在完成時的主動語態向被動語態轉化時的重難點。教師設置了有梯度的句子訓練:從前三句只突出強調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正確使用,逐步深入到第四、五句考察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時主語和賓語的相互轉化,最后落腳在第六句中重點關注主謂一致問題。
任務二,真題訓練。選用近三年的高考真題,再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一任務幫助學生有效地將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結合起來。
任務三,口語訓練。教師展示校園舊景照片并播放校園現狀視頻,形成校園變化的今昔對比;引導學生用小組討論、個人展示的方式,盡量用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口頭描述校園近幾年的變化。這一任務幫助學生將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任務四,寫作訓練。教師播放一段內容運用了現在完成時及其被動語態的視頻,內容是外國留學生熱議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教師要求學生以此視頻內容為基礎,用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寫一篇討論新四大發明的考場作文。因時間所限,在課堂上沒有完成這篇作文,因此將它布置為家庭作業,也是本節語法教學課的有效延伸。
說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教育部 2017: 4)。這一任務的設計就完全體現了對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至此,本節課圓滿完成了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這一教學內容。
三、思想表明高度:思考不能停止
近年來,關于英語教師到底應不應該在課堂上教授語法知識,以及應該怎樣教授語法知識一直存在爭議。英語語法教學在我國經歷了由重視到淡化,再由淡化到迷茫的過程。尤其是隨著交際語言教學思想逐步為我國外語教學界所接受,很多人認為交際能力主要是聽說能力,只要學生能夠套用課本句型進行交際就算達到了教學目標,語法不用再教了,語法能力被排除在交際能力的范疇之外(李彬 2003:41)。
但是,在《新課標》中明確說到高中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其六要素之一的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教育部 2017:19)。在語言使用中,語法知識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直接影響語言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及得體性。高中階段英語語法知識的學習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法學習的延伸和繼續(教育部 2017:23)。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初中階段學習過的現在完成時和被動語態為基礎,以本單元的課文內容為鋪墊,深入學習了現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的語法結構、適用語境和使用難點;并用圖片展示和視頻播放的方式將語法學習設置在真實語境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層層遞進、由易到難地以完成任務的形式促使學生深入學習語法知識。學生在整節課中以不同形式,諸如:個人完成、小組討論和全班展示等,有效實現了對英語學習能力中聽說讀寫譯等多方面的訓練,極大地提高了英語課堂學習效率。
由于高中階段英語語法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更加豐富的語境中,通過各種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在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已有語法知識的基礎上,在具體語境中恰當地運用所學語法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意義,進一步增強英語語法意識(教育部 2017:25)。因此,本節課的作業設計是此課的升華部分,既是鞏固性任務,也是拓展性任務,還提高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意識的培養,達到了新課標對“通過課內外和信息化環境下的練習和活動,鞏固所學語法知識,在語境中幫助學生學會應用語法知識理解和表達意義”(教育部2017: 25)的要求,實現了課上教學和課下生活相結合。
總之,這節語法課實現了教學目標素養化、教學方式活動化和教學過程情景化的基本目標,為促進學生進一步的英語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彬.談談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張巖.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建議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