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教育事業也在進行多元化創新拓展,尤其是現階段的高中英語教學,需要將傳統的讀寫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不能再只強調形式,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多元角度提升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掌握能力,提升高中生英語學習的實效性,完成教學計劃。
【關鍵詞】多元讀寫模式;高中英語;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張曲珠,福建省寧化一中。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有關部門也提升了對高中英語教學的質量要求,這要求教師制定符合當下學生學習習慣以及學習需求的教學計劃,創新授課模式,致力于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同時讓學生自覺形成自主讀寫的好習慣,為未來更高程度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 多元讀寫模式的教學意義
1. 培養語言讀寫能力。多元讀寫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提供明確的語言規則與使用語言的空間,提升口頭表述能力與文字表達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雖然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但只能將其應用在試卷中,一旦進入現實場景,就會不知所措,不能進行有效溝通。多元讀寫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與教師、與多媒體課件互動的過程中提升說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其對英語書面詞語的組合與整理能力。
2. 培養批判思維能力。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對不同的知識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夠將信息整合梳理,把從各種渠道獲得的不同信息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表達出來。多元讀寫教學模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不同事物的判斷能力,閱讀時能基于自身知識累積更加快速地識別文章的有效信息,并能以此產生更為準確的判斷。
3. 培養文化讀寫能力。在對知識擁有批判思維之后,學生自然對英語國家與我國間的文化內涵的差異有所了解,也能夠通過自主思考的方式對二者進行分析,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文化嗅覺對不同文化有所理解與感知,對文化背景有更直觀的感受。這樣一來,在之后閱讀類似話題的文章或者進行相關主題的作文創作時,能夠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獲得更深層次的閱讀體驗,也能有更清晰的創作思路。
二、 多元讀寫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 實景浸入式教學。語言的真實意義是在社會交往中的自然應用,而想要培養高中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需要讓他們進入實際交際的模擬場景中,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中與人溝通、創作文章,才能夠真正明白英語詞語組合構建的意義,能夠對所學知識有深刻認知。教師想要用多元模式構建浸入式教學場景,就必須設置模擬交際環節,讓學生能夠通過模擬交際方式親身體驗英語場景,在身臨其境的思想感受下獨自完成課堂學習任務。這一方法會對時間有所消耗,因此教師要在教材中深挖重難點,將這一部分知識進行實景實踐操作,將需要學習的知識點融合在實踐中,通過完成實踐任務,將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正在學習的知識點相結合,重新構建二者之間的關系網。脫離場景后需要及時閱讀教材文章,并根據現階段的能力獨立完成課后習題,教師還要根據材料內容設置發散性問題,讓學生能更準確地理解文章內涵。
在“The Olympic Games”的教學中,為了讓大家能夠掌握古代和現代奧運會的基本知識,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趨近于現實的場景,讓他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奧運基本知識相互之間進行問答交流,鍛煉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首先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奧運會的圖片,播放奧運會主題曲,并播放教材文章的錄音材料,并提出問題:(1)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2)Introducing the masco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3)Introducing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設置問題后向大家展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圖片,然后播放北京奧運會主題曲,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能夠從視覺、聽覺的角度加深對奧運會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讓大家閱讀教材中的“An interview”一文,并且在閱讀后解答教材中的問題,對之前教師提出的三個引申問題作答,提升閱讀與寫作能力,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2. 明確指導。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用一種機械式的方法為學生講解教材知識,這是一個單方面輸出的過程,學生沒有對知識進行分析、理解的機會,新舊知識之間不能在同一時空下進行轉化與結合,因此頭腦中對于已學內容沒有大體框架,不能掌握其關聯意義。教師需要在實景浸入式教學過程中明確指導步驟,通過對每位學生的細致觀察,在他們產生或迷茫或困惑的情緒時及時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歸納總結所學知識點,將浮于表面的零散知識進行理論性合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在必要時提出糾正意見與擴展教學,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歸納單元重難點,同時也要設計語法與詞匯搭配的梳理講解環節。一定要注意,這不是讓學生機械式地去反復練習,高中生已經具備了體會文化精神內核的能力,因此要求教師必須為學生詳細講解在現實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搭配規則的方法,從而體會語言的核心意義。
3. 批判性框定。高中學生的心智基本成熟,他們在面對一件事物時會產生獨特的見解,教師應該把握住這一性格特點,讓他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有建設性或是批判性的見解。在系統學習新知識后,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化背景、社會政治以及價值觀等進行拓展思考,將教材知識成功內化,對英語國家節日的成因、文化內涵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有獨立且客觀的思考,同時也要將學習思維縱向遷移,將中國與英語國家中相似的節日、風俗習慣等進行對比,或是對比本質相同或表達方式不同的兩種文化,分析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并且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產生這些明顯差異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對知識總結判定,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維,同時還能在之后的寫作中利用這一思維,寫出高質量文章。
例如在講解“Music”單元時,可以圍繞話題“music”和“music genre”進行探討,教材的閱讀文章也都是圍繞音樂類型、不同類型音樂對人們的影響以及代表音樂家等角度展開。對于高中生而言,音樂是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對音樂相關知識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結合各個國家最流行的音樂類型及其受歡迎的原因、最喜歡的樂隊以及喜歡的原因等問題進行探討,再結合教材中的“The band that wasns”對“Monkees”和“Beatles”兩個樂隊進行分析比較。課后學生查閱資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寫作名為“The feeling of music”的作文,用批判性思維創作文章。
4. 設置課堂討論環節。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需要將其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加以應用。為了讓學生能夠將構建意義能力應用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環境中,教師需要在課上設置集體討論環節,通過運用課上所學詞匯和句型,寫出與教材內容相似的文章,將常規內容的本質與理性結論合理抽離,再將其轉化為生活實踐,對所學內容能夠進行創造性拓展應用,學生也能在轉化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反思,然后將自己的反思結論與教師和同學交流分享。這樣一來,課上就能夠直接將知識成功內化,也能在眾人都進行發散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多元化邏輯判斷能力,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高中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家能夠學以致用,因此必須要對讀寫教學高度重視,學校也加大了對學生讀寫方面的培養力度。教師將多元化的讀寫模式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設置真實學習場景,對他們遇到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從而讓學生形成文化批判性思維。在閱讀與寫作過程中學習正確的語言使用習慣,積累更多高頻詞匯,為英語學習提供最大助力。
參考文獻:
[1]劉小蘭.基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高一英語讀寫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
[2]張新雅.高中生英語讀寫結合寫作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9.
[3]劉莉.高中英語讀寫技能整合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 2019,5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