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靜
摘 要:如果要說語文閱讀課的價值,我以為并不僅僅在于建構那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豐盈人的精神世界,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思考生命的真諦從而珍愛生命。如今,學生的思想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焦慮、抑郁的現狀。尤其是當新冠肺炎已經影響到他們生活的時候,這種不良影響就更為突出了。所以充分利用語文課文,在閱讀課上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快樂,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
關鍵詞:生命教育;《秋天的懷念》;《再塑生命的人》;生命意識
一、品讀語言,感悟苦難
《秋天的懷念》一文,我們看到了史鐵生痛苦的人生經歷。我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尋找作者痛苦之所在。首先從動作描寫方面:面對雙腿癱瘓的現實,他砸玻璃、甩東西、捶打雙腿……其次從語言方面,學生能很快抓住“不,我不去”和“我可活什么勁兒”這些語言。我們看到了一個絕望的史鐵生。
關于母親,學生首先扣住了兩個“悄悄”一個“偷偷”,讀出了這位母親比兒子更痛,她只是把這種痛深深埋在心里,不想讓兒子知道。當兒子表現出對生活失去希望時,“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當看到窗外飄落的樹葉時,母親“擋在窗前”,以及憔悴的臉色,扣住這些細節描節,我們讀到了母親因為愛,所以細心,因為愛,所以堅忍,默默忍受自己身體上的病痛。
我帶領學生想象文中的場景,揣摩這些文字,并引導他們帶著憂傷、激動的情緒朗讀這些文字,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能夠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將課文無聲的語言化作有聲有色、充滿感情的語言,更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讀完之后,學生的感受就順勢而出:有的學生同情作者、有的覺得母親太難了……接著我追問:面對這樣的人生遭遇,最終他過得如何?學生能從結尾對菊花的描繪中讀出他活得很好。由此,我啟迪學生:苦難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它也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生活欺騙了你的時候,你該怎么辦?學生的發言滿滿正能量:無論遭遇怎樣的厄運,都要活得堅強,活出尊嚴,開辟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最后我總結:看來苦難并不可怕,只要你夠勇敢,你一樣能點亮你的生命之燈。
二、轉化引領,領悟生命
《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海倫·凱勒,一個六歲的盲童,曾經迷茫不知所措。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引領,改變了她的生活。文章以作者的心理感受為線索,展現了安妮·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帶來的巨大變化,最終使“我”獲得重生。通過朗讀這些微妙的心理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海倫·凱勒的不斷變化著的向上的生命狀態。從憤怒、苦惱到會拼“doll”的自豪;從領悟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的快樂,到因拼讀單詞與老師發生的爭執后的亂發脾氣;從水喚醒了靈魂心中充滿希望與光明,到以好奇面對世界。世間美好重新回到海倫·凱勒的生命中來。海倫·凱勒甚至在文末還追問: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我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獨特的生命感觸,由此來提升自己的審美品位。
然后,我引導學生理解:如此不幸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你怎么看?此刻引入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許多學生能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黑暗是暫時的,光明一定會來臨;外面世界很精彩,不要輕易放棄;用心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學會感恩,懂得珍惜……
由此看來,適時的引導非常重要。從閱讀文本到走出文本,走向現實生活,感悟生命。冰心說過:“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
三、啟迪智慧,熱愛生命
《秋天的懷念》與《再塑生命的人》都在七年級上冊,我將兩課放在一起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兩課都引發了我們一樣的思考:如何面對生命的殘缺與遺憾。史鐵生、海倫·凱勒憑著堅強的意志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都成為了著名的作家,創造了生命的輝煌。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生命中遇到多大的難處,都要好好活。
初中教材中類似這樣值得我們思考、探究生命的內涵的文章還有很多。如《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紫藤蘿瀑布》等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駐足、感悟,在語文的精神田地里成長,讓心靈得到浸潤、滋養;巧妙運用書本中一個個高尚的靈魂去喚醒他們的靈魂,啟迪他們的智慧,懂得在困境中發掘希望,在柔弱中尋覓剛強,讓生命更有力量。讓他們明白,殘疾人尚且可以如此頑強,我們健全的人更沒有理由在陷入困境時漠視生命。對于每一個不可復制的生命,我們都應該尊重,細心呵護。
鐘南山院士說:“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此話道出了生命的可貴。初中學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生活中那些輕視生命的例子,值得我們思考。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更應該有這份使命感,去培育一個個樂觀向上的生命個體。運用語文課文滲透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體會生命的偉大,生活的美好,讓語文課程更加充分發揮它的價值,煥發它應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石燾.喚醒生命的語文課[J].語文建設.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