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勇
摘 要:隨著中考體育分數的提高,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也在努力為學生學習體育創造條件,體育教師也在為體育教學做改革創新。本文通過對初中體育教學現狀的研究,探討興趣教學法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切實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有效的對傳統體育教學改革創新,幫助體育教師更好的完成體育教學,增加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方法;興趣教學法
體育是初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中也占有一定的分數,所以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不斷豐富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增強學生體質和健康。
1.初中體育教學現狀
1.1對于體育認識的不正確認識
初中體育教學開展的不是很好,主要原因就是對體育的不正確認識,體育教學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運動參與,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終生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培養其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其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有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而初中體育對體育的目標認識不到位,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很多都認為初中體育教學是為了中考體育準備,最終的結果就是中考體測成績。
1.2初中體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落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全面,對于體育教學也越來越重視。這也促使著我們的初中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很多初中體育課,還是傳統體育教學,傳授體育知識和技巧的方法還是延用以前的完整分解法、糾錯法等方法,不能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
1.3不注重個體差異
在初中階段,很多學生就展現出了很強的運動天賦,而有的學生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很好的完成體育課堂任務。對于同樣的課堂教學任務,體育教師不注重個體差異,會導致部分學生輕松就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有些同學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從而讓一部分學生失去對體育的興趣。
2.探討興趣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就目前初中體育教學現狀進行改革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體育教學中采用興趣法教學成為解決這一難題最直接的方式。
2.1建立體育興趣小組,關注個體差異
在初中體育課堂中,調查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并且建立體育興趣小組,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喜歡的體育有哪些知識,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在比賽中又有哪些規則等,只要學生感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這方面知識,和體育老師探討這方面話題。體育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體育課,有效改善初中體育現狀,改善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的狀況。
建立體育興趣小組,小組內學生有了共同愛好以后可以很好的交流知識,共同學習,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體育知識。
2.2引導興趣教學,轉化運動模式
中考體育分數越來越高,掌握中考體育考試項目也是體育教師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但是,單一的項目訓練讓學生提不起興趣,不想訓練。這時,體育教師就需要轉化運動模式,采用引導興趣的教學方法。
比如說中考體育考試項目中的跑步項目,體育教師讓學生一圈一圈的跑,剛開始學生還有興趣,隨著訓練時間的推移,學生的體育興趣也會越來越低,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有的同學喜歡籃球,我們可以通過教授籃球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去籃球場上運球折返跑比賽,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還能讓學生以積極的學習心態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去完成比賽。有的同學喜歡游戲,可以設計一個接力游戲,將學生分為兩個組進行游戲,最終讓學生達到跑步的目的,讓學生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2.3合理創設情境,滿足學生課堂需要
初中階段,學生的體育興趣各有不同,有的學生喜歡跑步,有的學生喜歡籃球,有的學生喜歡羽毛球等項目,體育教師要運用興趣教學法教學,就要創設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課堂需要。比如有的學生對立定跳遠學習興趣不高,但是喜歡玩飛行棋,體育教師在立定跳遠教學時,改變傳統教學,創設課堂情境,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操場中設置一個“飛行棋”游戲,利用呼啦圈作為格子,創立規則,這個游戲只能蛙跳完成跳躍,然后兩個人一組,一個人負責擲骰子,一個人負責蛙跳,完成游戲后,兩個人相互交換身份,再來一次,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都能夠體驗蛙跳,在游戲中讓學生體會到跳躍,為學習立定跳遠做準備。
結語
當然,對初中體育教學工作改革僅僅運用興趣法還遠遠不夠,但是,興趣法可以短時間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初中體育教學現狀,有效提高課堂實效性,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曉軍.農村初中體育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7,(06):109-111.
[2]劉牧云.提高中學生體育與健康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8,(08):45-47.
[3]劉志杰.中學體育教學興趣教學法的運用探究[J].青少年體育.2016,(08):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