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賽藍
摘 要:近年來,在黨中央扶貧政策的倡導下,文化扶貧與教育扶貧已經在脫貧攻堅中成為重要措施。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群眾獲取知識資源和信息素養。本文論述了區縣級公共圖書館在參與文化精準扶貧的有益嘗試,闡述了公共圖書館在文化扶貧中的困惑。提出了公共圖書館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區縣級;公共圖書館;精準扶貧
引言
文化扶貧、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各類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服務中心,肩負著傳遞文獻信息、開發智力資源、進行社會教育、搜集與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和滿足社會成員的文化欣賞與娛樂消遣等任務。圖書館在黨中央構建“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下,不應只局限在服務讀者、服務地方、傳播文化知識等服務項目上,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要樹立起牢固的政治擔當,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責任。圖書館應該以精準扶貧為契機,結合自身有利條件,發揮服務社會功能,深入走訪鄉村貧困地區及貧困家庭,了解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實施教育扶貧與文化扶貧計劃,向貧困鄉村傳播文化知識,使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教育與文化上早日脫離貧困生活,確保脫貧的質量和持久效果,保障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能緊緊跟上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步伐。
1文化精準扶貧的內涵
上海圖書館基于2015—2016年前往貴州、福建兩地進行文化扶貧實地調研的結果,將“文化精準扶貧”的定義提煉概括為:“通過在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產品供給、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扶持、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開展因需而異、因地制宜的精準扶貧活動。從而有效提升貧困人口的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動貧困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庇纱丝梢?,文化精準扶貧是指根據貧困地區及貧困群體的具體狀況,有針對性地向貧困地區、貧困群體輸送較為先進的技術、信息、知識、思想觀念等,如文化設施、技術設備、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等,提高其知識水平和信息素養,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導致其貧困的主觀因素,促進貧困地區及貧困群體的發展,徹底擺脫貧困落后狀態,推動其經濟發展、文化發展。
2我國區縣級公共圖書館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非常順利,因此,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已經不能夠完全滿足當前人們在文化方面的需求。首先在資金方面沒有足夠的支持,以及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匱乏,導致很多公共圖書館館藏不全面、不充足,只能夠針對某個領域、或某一類需求的人群進行小范圍的服務,而紙質的文獻,也都仍然沿用傳統的館藏結構方式給人們提供服務。其次,很多圖書館沒有當今現代化優質服務的意識,服務理念十分落后。再者很多圖書館在硬件、軟件等設施配備中十分匱乏,無法為民眾提供良好的現代化服務,同時館內的管理模式也相對陳舊,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因此,公共圖書館如果想給讀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就必須在管理中,服務中以讀者需求為核心工作內容,秉承讀者第一的理念,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3區縣級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的幾點建議
3.1系統化公共圖書館員的學科領域專業知識
文化精準扶貧專業人員中因子載荷較低的是學科領域專業知識,學科領域專業知識因子載荷較低表明公共圖書館員缺乏對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更準確的認識,他們了解文化精準扶貧的重要性但并沒有擁有系統的文化精準扶貧知識。提升館員學科領域專業知識最主要的途徑是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文化精準扶貧知識講座、活動等。此類講座、活動相對于館員自身閱讀相關文獻資料而言更具有直觀性、具體性的特點,能夠在短時間內整合館員已有的文化精準扶貧知識。并在開展此類講座、活動中增設經驗交流環節,由文化精準扶貧經驗豐富的館員分享自身的事跡以達到知識碰撞的效果。除對公共圖書館內部館員進行文化精準扶貧系統培訓外,公共圖書館在招募新館員時應加大對文化精準扶貧方面的專業知識的考核,從而使公共圖書館員在文化精準扶貧領域的專業知識達到系統化。
3.2讓圖書為信使,文化下鄉
古人語,用非其才,必難致治在“扶人”階段,圖書下鄉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扶貧最為直接的形式,“要富口袋,先富腦袋”。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及幾千年來傳承的智慧結晶,借助公共圖書館下鄉,也能把文化帶到鄉村去,帶到百姓中,讓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基層群眾,并且將圖書中所蘊含的知識、技術、形式、理念等傳遞給更多有這些需求的人們,讓基層百姓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讓他們用文化武裝自己的思想,提升意識形態,保持基層文化的先進性,從而促成優秀的精神文明建設。公共圖書館中的館藏書籍大都涵蓋了基本的社會所需,例如文化旅游、致富脫貧、科技創新,甚至還能滿足鄉村孩子們想要了解世界的精神食糧,讓不同需求的基層群眾獲得更多知識儲備,為未來他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增添成功的砝碼,以文化優勢充分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3.3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
目前,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工作,是以圖書館為主體,一個圖書館單位對口某一貧困村落進行“一對一”幫扶。但扶貧任務之艱巨復雜,無法單憑單個館自身力量完成。因此,應該盡快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和管理體系。首先,應完善扶貧管理機制,避免無序、混亂、重復開展扶貧工作;其次,建立區域內乃至跨區域的文化扶貧交流機制及平臺。通過工作匯報、工作日志等方式,將實際扶貧過程中的問題、經驗等記錄下來,以便他人借鑒扶貧經驗,高效推進文化扶貧工作;第三,應完善各級文化部門對文化精準扶貧的統一領導,統籌、協調各參與文化扶貧的單位和部門的工作,尤其是跨部門、跨單位的扶貧協作,集眾人之力、采各家之長推進文化精準扶貧工作。
結語
文化扶貧工作不僅影響貧困地區文化競爭力及市場效益,也會影響目標人群參與文化扶貧項目的深度和廣度。文化扶貧的目的是提高貧困人口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增強自身發展能力,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最終幫助他們擺脫物質貧困。因此,從“普惠”到“精準”,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劉婉明.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的策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7).
[2]查道懂.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精準扶貧”的路徑探析[J].管理觀察,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