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琴
摘要:隨著新時代教育的改革,在初中數學教育當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和能力方面的培養,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成為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進行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能力;教學
一、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性
學習數學能力主要是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中,快速的掌握教師講授的重點內容,并能夠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學生的預算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相關能力在當下的教學中都屬于基本的數學能力。而創造性的數學能力可以產生具有社會價值的數學研究成果,但是就初中生的實際能力來看,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因此,數學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想要培養出有素質、有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就不能夠一味的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更要注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策略
(一)借助語言轉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數學語言包含很多種樣式,像文字、符號、圖形等這些運用在數學當中的內容都被稱作為數學語言,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數學學習中,通過閱讀可以促進學生領會各種數學語言間的內涵,進而轉化成自己或他人易于接受的語言,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初中數學學習中,通過閱讀數學文字語言,加強符號或圖等形式的數學語言的轉化理解,像日常熟悉的平方差公式a?-b?=(a+b) (a-b),學生也許只當順口溜一樣將公式念熟、背熟,但是卻不了解公式的真正含義,在實際運用當中也無法靈活的應用公式來解決問題。為了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公式的含義,在學習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識點?學生A說“可以多做練習”,學生B說“可以課上多思考”。回答完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補充可以運用文字語言轉換方法,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知識點的內涵。如,平方差公式a?-b?=(a+b) (a-b),就可以將數學符號轉換為數學文字語言:兩個數的和平方差等于兩數和與兩數差的積,這樣一來當遇到(x+y)?-(x-y)?時,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就可以了解到它可以用平方差公式來解決,不至于看到這樣的題無從下手。借助文字語言的閱讀,可以加強學生對于符號或圖等形式的理解。總的來說,數學語言有很多種形式,在學習時,加強文字閱讀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進而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培養數學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
(二)做好解題基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解題能力,首先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含量,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足夠多的知識和思想去完成相應的題目。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對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讓學生可以最大程度上吸收數學知識,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脈絡,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也為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做鋪墊。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軸對稱”的內涵,如利用多媒體展示動態的軸對稱圖形,通過仔細觀察多媒體中的內容,學生就能夠清晰的了解到軸對稱的特點。例如,教師通過互聯網向學生展示軸對稱建筑——天安門的圖片,并提出從天安門這一建筑中發現什么特點?然后進行分組討論,第一組結論得出天安門顏色統一;第二組結論得出天安門是呈軸對稱樣子的;第三組結論得出天安門的位置是在整個北京的中軸線上的。隨后教師對小組的結論給予贊同。最后教師總結天安門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軸對稱建筑。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發現原來生活中也處處存在數學,提高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當存在了一定的興趣之后,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理清每一個知識點的概念,以及各個知識點之間有哪些異同之處。通過對每一個知識點深入剖析之后,學生就可以正確的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并熟練的運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運用實踐活動,加強實踐動手能力
初中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根據實際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出一些操作建議。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優化課堂的學習氛圍,還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帶領學生一同操作。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下一個三角形,并剪下其中的三個內角,接著按照實踐活動的步驟,學生將剪下的三個內角重新拼接成一個新的三角形,此時學生經過動手實踐就會發現,組成的新三角形呈180度。為了證實教學的嚴謹性的特點,學生可以使用量角器測一測,看看是否準確。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即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有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也能夠從中通過自己動手實踐來學到更多知識。
(四)關注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空間想象力
數學中存在兩種思維: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求同思維指的就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能夠從眾多的已知條件中找到突破口進而解決實際問題,而求異思維在數學上也被稱作發散思維,但其思維側重于不同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思維訓練。
例如,在學習幾何的相關內容時,在三角形ABC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一個點,這個點可以和三角形ABC的任意三個邊形成等腰三角形,那么,在三角形ABC當中,存在多少個這樣的點?學生小軒搶答:“三條邊的中垂線交點”,此時教師回答:還有能夠達到條件的點嗎?這時學生展開熱烈討論,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并總結得出這樣的點一共有10個。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所要教學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
總結:
初中時期是學生數學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學生想要真正學懂數學就需要具備非常強的邏輯思維以及抽象思維,這樣才能夠在眾多的數學題目中尋找到突破口。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合理的實踐活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數學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全德志. 淺談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 學周刊, 2018, No.363(15):73-74.
[2]田海軍. 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J]. 新一代:理論版, 2019(1):117-117.
[3]張家虎.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J]. 東西南北:教育, 2019(15):0119-0119.